振兴川剧工作的六点意见
作品:《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振兴川剧工作的六点意见
会议安排我讲有关文艺工作的几个问题。之所以叫几个问题,就是说不全面讲。为什么不全面讲?一是中宣部可能在10月份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到时候我们还要贯彻会议精神;二是我们对全省文艺状况(特别是文艺思想)了解不多。这次会议在文艺方面主要是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中有关的部分,学习和讨论中宣部文艺局的“征求意见稿”;围绕这个目的,我们特地请马识途同志作了报告。现在由于时间关系,与其泛泛地讲几个问题,不如集中就振兴川剧作一个发言。整个文艺工作的回顾和安排,部里文艺处有一个书面发言,可供同志们参阅,我不在这里重复讲了。
川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四川和西南一些地区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局的领导,特别是小平同志、贺龙同志,对川剧十分重视。据白戈同志、艾芜同志回忆,当时经常举行川剧晚会,规定有关的领导同志都要看。外来的同志不习惯看川剧,就锁着门不许中途溜走。有的同志听了沙哑的男声帮腔发笑,贺龙还站起来制止。这些做法初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武断”,但认真一想才懂得这是小平同志、贺龙同志的群众观点。川剧既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外来干部应该尊重和理解四川人民的喜爱,取得共同的语言。同时,还要运用川剧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教育。由于老西南局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绝境的川剧得到新生,以后川剧多次进京、出国和到全国各地演出,都受到热烈的赞扬。许多老艺人回忆说:50年代是川剧的“黄金时代”。
“十年动乱”期间,川剧遭受一场空前浩劫。全省一百多个专业川剧团,或被勒令解散,或被迫改为文宣队,甚至改唱京剧“样板戏”。有位“宣传大臣”居然要川剧说普通话,真是荒唐之极。许多编导演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川剧艺术遭受这样的摧残,使人非常痛心。马识途同志关在“牛棚”里所写的“满园落红救不得,空言赤诚护花人”,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心情。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特别是小平同志来川视察工作时对川剧的关心,川剧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这几年,全省恢复和重建了一百三十四个川剧团,有一万七千多人从事川剧艺术工作,出了一些好戏,在改革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成绩是主要的。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长年积累的问题和新出现的种种矛盾。如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宝贵经验没有及时总结,一些传统表演技巧和绝招、特技未能很好继承,致使有的已经失传。青年一代演员功底差,文化素养不高,有不少人缺乏事业心。不少优秀传统剧目,还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整理和加工,上演的一些戏推陈出新不够,并普遍存在剧本长、内容重复、节奏慢的问题。川剧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开展,改革的步子跨得不大。总之,观众减少,年轻人不愿意看,剧场门庭冷落的现象比较普遍,川剧不景气已属客观存在。尽管别的一些传统剧种也有类似问题,但川剧似乎更突出一点。别的剧种,很注意学川剧的表演艺术。川剧的一些剧目,被人家看中了,拿去移植上演或改拍电影,引起轰动,而我们自己却放过了。有同志说:川剧成了各剧种的剧目资料室。川剧艺术的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严重地不相适应。
1983年第一届振兴川剧晋京演出时贺敬之、阳友鹤、李致、袁玉堃(从左到右)在剧场休息室
值得庆幸的是,省委继承了老西南局的传统,十分重视川剧艺术事业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在去年7月召开的常委会议上研究和部署振兴川剧的工作,并在批复省文化局的文件中指出:“振兴川剧是全省人民的愿望,对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进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是当前我省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号召“各级党委对振兴川剧的事业予以重视和支持,督促宣传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确定其主要任务是“在省委领导下,统筹全省川剧事业的全局,促进川剧的繁荣发展”。由省委常委讨论和部署川剧艺术工作,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大家决心遵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尽心竭力搞好川剧振兴工作。各级党委都立即行动,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省委宣传部在部署宣传工作时,把振兴川剧列为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省文化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学习这一文件,制定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的具体措施。各市、地、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很多地区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布置或过问这项工作。由此,一个上下一致、团结战斗、振奋精神的振兴川剧的热潮,在全川范围内逐渐形成。
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工作。首先,召集了成、渝两地及省川剧院等重点演出单位学习文件,统一认识;又在去年9月初,召开全省川剧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振兴川剧工作。第二,认真抓了剧团的调整、整顿和改革工作。要振兴川剧,必须改变现有剧团设置过多、队伍臃肿的状况,对现有川剧队伍进行调整和精简。省文化厅在今年春节后召开一次剧团体制改革座谈会,交流了各地的经验,推广了一些好的典型。第三,针对川剧创作、表、导演薄弱的问题,省文化厅还抓了编导人员的培训,并结合为川剧调演做准备,认真抓了重点剧目。此外,文化厅还成立了录像室,翻录了部分著名老艺人的拿手戏和技艺的录像资料,有关单位在搜集、整理、出版川剧艺术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推动振兴川剧的工作,今年五六月,举行了川剧调演。这次调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涌现了一大批新戏,有一百二十多个。各市、地和省直属单位向省上推荐的剧目共四十七个。本着质量第一、择优选调的原则,评选出十二台(十五个剧目)参加第一批调演。参加调演的剧目都经过反复加工,“三上三下”。第一批调演历时二十一天,参加演出人员有八百九十一人,省内观摩人员五百六十四人,来自二十二个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戏剧、文艺界同志六百三十三人,共计二千零八十八人。如此盛大和隆重的川剧调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这次调演的剧目坚持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和“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内容健康,不少剧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一定的艺术质量,塑造了较为鲜明的舞台形象,表现了启迪人心的积极主题。自贡市川剧团创作演出的近代戏《巴山秀才》,达到较高的水平,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赞扬。《丑公公见俏媳妇》《思亲送柴》《人与人不同》《燕儿窝之夜》《镜水桥》等现代戏的演出,表明川剧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宽广;《绣襦记》《禹门关》《鞭督邮》《芙蓉花仙》等传统剧目,经过整理,又一次证明川剧具有悠久的传统,推陈出新大有可为;《王熙凤》《阚泽荐陆》《轵侯剑》等新编历史(故事)剧的出现,说明川剧可以运用我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学遗产,从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袍带戏、生旦戏;《李冰》《草莽英雄》取材于四川,歌颂了巴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使人倍感亲切。这次川剧调演,不仅出了一批新戏,还涌现了一批新人,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人员。不少编导人员努力学习,深入生活,发挥聪明才智,为编演新的剧目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中青年演员勤学苦练,积极进取,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音乐、舞美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革新,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要求。
调演期间,还特别倡导和发扬了两个方面的新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在学术上、艺术上实行民主的自由讨论的好学风;大家反映,有了这种学风,就能进一步促进创作的繁荣和演出的活跃。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五讲四美”,树立讲求职业道德、反对行帮习气等文明新风。各代表队涌现了大量好人好事。在整个调演期间,近两千名演出、观摩人员,没有发生过争吵、闹不团结和违反纪律的事件,这在以往是少见的。大家自觉认识到,作为一名光荣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以编演内容健康的文艺节目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而且自己首先应当成为树文明新风的表率。因此,领导上归纳这次调演大会的最大特点是有“三新”,即新戏、新人、新风。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次调演大会十分重视,自始至终给予大力关怀和支持。省、市,成都军区、省军区主要领导同志分别出席了大会的开、闭幕式,杨汝岱、聂荣贵同志还代表省委、省政府先后讲了话。谭启龙同志为大会作了“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题词。正在成都视察工作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同志观看了部分调演剧目,并在闭幕式上以川剧老观众的身份,作了十分亲切的讲话,对振兴川剧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还兴奋地为大会题词:“乡音喜闻乐见,古曲今开新面。群星汇蓉城,百花齐放艺湛。堪羡,堪羡,天府新秀千万。”文化部派出以吴雪同志为首的代表团,观看了全部调演剧目。吴雪同志作了两次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四川首先以省委名义向各市、地、州、县委发布文件,直接指导全省振兴川剧的工作,这是全国首创的。省委、省政府把振兴、改革川剧事业当作一项战略任务,由省委常委亲自负责,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受到了文化部、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极大关注,应在川剧史上大书一笔,这是发展川剧艺术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许多外省的同志对我们说,四川省委领导亲自抓戏,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加上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振奋了全国的戏剧工作者。四川发出的“振兴川剧”的号召,必将对全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的同志还说,四川的川剧调演,实际上是一次不是文化部安排的全国性戏剧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是你们“振兴川剧”的号召,把全国大多数省份召唤来了,共同来做好振兴地方戏剧事业的工作。省内的许多名老艺人参加开幕式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衷心感激党和政府对川剧事业的关怀,感到深受教育和鼓舞。各演出观摩队的领队同志反映,这次调演是历次会演中最隆重和最认真的一次,大家情绪高,纪律好,收获大。许多业余爱好者也说,能看到川剧调演剧目,很是高兴;认为能多演出像《巴山秀才》这样的好戏,振兴川剧必定前途辉煌。
为了赢得青年观众,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调演期间,我们组织了三百多名大学生观看《巴山秀才》。这三百多名大学生中,只有少数人对川剧有点兴趣,绝大多数是没有看过或不愿看的,但戏一开始就把他们吸引住了,使他们兴致勃勃地看到底。在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他们纷纷表示,希望把川剧送到学校演出,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吴雪同志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很赞赏这种做法,他说:“在重视培养川剧工作者的同时,重视培养川剧的青年观众,通过优秀剧目吸引青年观众,这是振兴川剧不可忽视的、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这一做法,是有远见、有深远意义的。”
文化部十分重视振兴川剧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要求组织统一的振兴川剧代表团赴京汇报演出。现已决定带《巴山秀才》《绣襦记》及《丑公公见俏媳妇》《禹门关》四出戏(共三台演出),从9月25日到10月28日在北京演出。目前正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同志们都很关心振兴川剧的工作下一步怎么做。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要进一步认识振兴川剧的意义。正如杨汝岱同志所说:“振兴川剧的目的是为了让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川剧艺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级党委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抓好川剧振兴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党对川剧工作以及所有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
当前,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继续把振兴川剧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好振兴川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不要认为调演完了就了事,这是我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机构改革中,要认真按照“四化”的要求,配备热心于川剧事业的同志担任振兴川剧的领导工作和川剧团的领导。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振兴川剧工作搞得好的地方,总是有那么几个热心分子。聂荣贵同志说:“为了振兴川剧的工作,各级领导要抽时间多看川戏。”多看,既可培养兴趣,又能了解情况,取得发言权。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要和川剧界的同志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给他们做工作。过去,李亚群、李宗林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川剧界至今怀念他们。
第二,努力提高川剧剧目的艺术质量,不断积累和丰富川剧保留节目。阳翰笙同志希望川剧要在几年内搞一批传统保留剧目。马识途同志建议,从那“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众多传统剧目中,认真选出一批好戏来。比如先选出五十出好戏来,分头交给省、市和各地区川剧团认真打磨,推陈出新,经过大家审定后,作为第一批保留传统剧目。这些意见非常好,我们要逐步实现。今后要求每个市、地力争每年能出一个达到省里调演水平的剧目;省川剧院和成都、重庆、自贡等创作力量较雄厚的单位,每年要力争出一台重点戏;在此基础上,全省力争每一至二年能创作和演出一个接近或达到全国水平的重点剧目。当前要抓好两件事:一是参加调演的十二台戏都要本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精神,进一步加工修改,广泛地进行演出或巡回演出,以扩大调演的成果。二是抓参加第二批调演的剧目。第二批调演剧目的调演时间要推迟到明年一季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拿出高质量的剧目。许川同志说,与其现在喝十几杯白开水,不如明年多喝几杯浓茶。我很赞成这个意见。
在抓剧目的时候,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改革,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聂帅最近说,不要把川剧的特色改掉了,不要把帮腔改掉了。杨汝岱同志也说,要研究一下川剧必须保留哪些特点,在保留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杨析综同志说,川剧节奏慢的问题一定要改革。聂荣贵同志说,如何改革,要在实践中摸索路子,允许各地进行试验和大胆创新,先搞起来再看。我们认为,只要内容健康,有艺术魅力,无非是特点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特点少了可以增加,真正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再改。不要轻易责备人家“乱改”,也不要听不得意见,反过来给对方扣上“保守”的帽子。杨汝岱同志说,鼓励一切继承传统基础上的试验、探索、改革、创新,造成一个更加生动活泼的艺术局面。
第三,继续加强川剧艺术队伍的建设。目前,我们全省有川剧老艺人一百六十四人,这是很大一笔财富。老艺人热爱川剧事业,许多剧本在他们肚子里,许多精湛的技艺在他们身上,必须把他们记得的剧目用文字记下来,把他们精湛的技艺录音或录像留下来,派有出息的中青年演员向他们学习,整理和出版他们的舞台生活和舞台艺术成果等,以继承和发展川剧艺术,切不要忽视抢救工作,弄得到时人亡艺亡。“面娃娃”彭海清就是一个例子。目前老艺人比较分散,有些担任行政领导,并未发挥他们的特长;有的未被重视,没事干,他们的意见较多;有的参加演出,中青年演员又觉得把他们压住了,矛盾不少。吴雪同志和聂荣贵同志提出,把一些著名的老艺人集中到川剧艺术研究院,让他们研究、示范,同时记录、整理他们的艺术成果。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很赞同这个意见,准备采取措施逐步实现,请有关地区(主要是成、渝两市)加以支持。
我们要重视中青年的工作,努力办好川剧学校和各种专业训练班,认真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业、各行当的优秀艺术人才。对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要敢于宣传,把他们介绍给广大观众。最近北京有关单位推荐成都优秀小生晓艇,在中青年演员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应。他们说这不仅是对晓艇的重视,而是对中青年演员的重视。他们还说,陈书舫、袁玉堃50年代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陈书舫二十八岁,袁玉堃也不过三十多岁。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许多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很快就要过了。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只要一宣传某个人,接着这个人的问题就来了,告状信就到了。这就需要我们一要把人看准,二是看准了就不要顾虑过多,否则将会寸步难行。
无论对老艺人或中青年演员、编导等,都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川剧艺术团体知识分子比较集中,要从政治上重视他们,关心他们的进步要求,从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艺术上支持、提高他们。魏明伦同志连中“三元”(继《易胆大》《四姑娘》之后又出了《巴山秀才》),这是与自贡市对他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我们应该重视自贡市的经验。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要办好川剧艺术研究院,加强川剧艺术的评论、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重庆、成都、自贡等也要设立和加强研究机构。吴雪同志这次来四川,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了许多建议,希望我们改变研究工作落后的状况。
第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川剧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团结,调动所有的川剧工作者为振兴川剧出力,不断把振兴川剧的工作引向深入。通过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和《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二为”方向,把提高川剧质量作为全体川剧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把风气搞正。
这半年我参与振兴川剧的工作,深深感到不团结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次张爱萍同志来,不少人向他反映情况,甚至哭诉,张老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说:“要创造新的艺术,首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风尚。各剧团之间、演员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要坚决克服文人相轻、同行相斥的陋习。”他给省川剧院演员左清飞、张巧凤各写了一张内容相同的单条——“双凤齐飞”,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在艺术上搞出新的成就,不要抵消力量。省委、省政府这样重视振兴川剧,如果我们川剧界和有关部门不团结一致,做出成绩,是对不起党和全川人民的。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要形成一个舆论,把不讲团结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情。
对所有的川剧工作者,特别是人数众多的青年,要教育和帮助他们热爱川剧事业,刻苦学习和练功,立志攀登川剧艺术的高峰。我们省有一位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演员,当北京一位记者采访她,问她为什么要献身于川剧事业时,她回答说主要是不想下乡当知青。我相信她说的是真话,但经过这么多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就不合适了。
李致与“双凤齐飞”的张巧凤(右)、左清飞(左)
第五,继续搞好剧团的调整、整顿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各方面的工作责任制,调动广大川剧工作者的积极性。
按“一县一团”的原则,除民族地区外,一般不新建川剧团了。现有的川剧团,队伍要精干,县剧团一般控制在五十人左右。多出的人与不适合在剧团工作的人,要请地、县党委和政府妥善安置。
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营管理上的改革,上半年省和市、地做了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当时把改革的目的和原则讲得比较清楚,强调要出戏出人,保护演员的身体健康,不要只追求经济收入,加上省文化厅给下面的经费一个钱没有减少,所以总的情况比较好。最近,乔木同志讲,承包以后,积极性的提高是显著的。现在应该及早制定几条出来,哪些可以承包,哪些不可以承包;承包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我们应该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前一段的经验。
第六,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自觉地为振兴川剧做出贡献。谭启龙同志提出:要加强对川剧的宣传。这就需要报纸、刊物、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川剧,介绍和播放优秀剧目,加强评论,帮助川剧赢得更多的观众。峨影厂已决定拍摄《巴山秀才》,而且表示今后要定期拍摄川剧影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单位响应省委号召,支持振兴川剧的工作。
以上这些意见中,我引用了不少省委负责同志的话,其目的是用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对振兴川剧的重视和关心。过去我们说,不能让川剧这朵花,在我们这一代枯萎了,否则我们将受到历史的谴责。这样说当然对,但似乎消极了一点。现在应该说,要使川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事业中焕发出新的异彩,我们还要通过振兴川剧取得经验,把我们省的话剧、京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事业振兴起来!
我们坚信川剧一定能振兴!
1983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