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朝堂舌战

作品:《明末强国梦

    “陛下,臣郑维权弹劾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私自制作贩卖军械。”
    郑维权是御史言官。
    他说:“今年三月,朱大典的家丁在遵化卖火铳给王元雅、赵率教,王、赵两人各得火铳300支。火铳乃重要军器,朱大典竟然私自制造贩卖,以此牟利,理应论罪。恳请陛下治朱大典之罪。”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由于朱家的低调,很多官员还是不知道朱家武器厉害的,天下的卫所、营兵、民团中制作火铳似乎也是平常事,他们当然感到不解,疑惑。大佬级的官员是知道的,但是,谁也没有当回事,他们都收了朱大典的礼,也希望平安无事。御史言官提出此事可是要捅马蜂窝,此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就看崇祯的态度了。今天刚刚点了名的新任巡抚,刚才还敬献了马车,大家也都认识了,不少朝廷官员都看向朱大典。
    朱大典心中一紧,心说,该来的总要来。好在早有准备,因此,只是沉稳地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如老僧入定一般,这份定力,使不少官员心里佩服。
    一时间满朝无一人说话,事外之人谁也不想惹祸上身,朝堂上静得吓人。崇祯本来以为朱大典会反驳,不少人也是这么想的,朱大典不出声,反倒令皇帝尴尬起来。
    “朱爱卿可有话说?”不得已,崇祯终于说话了。其实崇祯帝在平台召对时就知道了实情,朱大典没有卖军火,做皇帝的要有超人的态度,自然不能说:这事儿我知道,你冤枉朱爱卿了。
    实际上朱大典就是在等崇祯说话,如果崇祯不说话,或者干脆驳回,那就说明与崇祯无关。否则,就是崇祯策划的,或者默许的。他就是在等崇祯的态度。现在态度明朗了,朱大典也知道了皇帝的态度,起码崇祯对朱家心存戒惧了。
    朱大典上前一步,躬身启奏:“启奏陛下,臣以为郑御史的话不需要回答。
    我大明朝的各种规制的官军,营兵、边军、卫所,包括民团,均设工匠,置作坊,自制武器,自然也就会制作火铳。我浙江护路队、威海民团岂能例外。
    王元雅、赵率教二人所得火铳一部分是微臣赠送的。因为当时遵化战事紧急,微臣出援手于王、赵,亦是援手朝廷边防之意。因数量不足二位大人又委托我工匠制作一批火铳,两月后制成交予两位大人。王、赵二位大人购买铁料,运输至金华的手续单据都在,可以查验。他们所附工匠辛苦费用不足实际开销的半数。这是我朱家以边防安危为重,以臣下之家财助官军边防。也是微臣与王、赵两家交好,我朱家赠送之意。如何称得上是贩卖?我家丁在遵化,拿出手榴弹共计100箱、2000颗,不收分文,送给守城官军,协助守城。贩卖军火的事情栽不到我朱大典的头上。
    何况各路官军购买军械也是常事,有买家,自然就有卖家,也没见治谁的买卖军械之罪。这些道理大家都懂的,臣以为,用不着我反驳,所以臣没有回答。”
    满朝的官员默然,这个回答,有理有据,滴水不漏。军械兵器自己使用自己制造,历朝历代都如此。要说有限制也是在盔甲战车上,明代战车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朝廷命令控制的只有盔甲了。朱家制造火铳自用、赠送、代别人制造完全在法理之中,并没有违背朝廷的律令。
    有想跟着凑热闹攻讦的也都知趣的闭了嘴。但是,总有例外,又有一个人出班奏事。
    “陛下,微臣乔贤人有本。”这个乔贤人是兵科给事中,给事中是个古老的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其身份就是朝廷各部的监察员。配合六部分为六科,有吏科、兵科等等,但是不归六部统属,为朝中要职。对于给事中一职,本作者另有一番议论,为了不影响故事的节奏,将在朝堂舌战故事之后单列一节。
    乔贤人说:“据说,朱大典家火器作坊所制火铳,具有快、远、准的优势,犀利无比。此乃国之利器,强兵要务,岂能为个人所有?陛下,微臣以为此等产业理应收归朝廷,以强国防。并且朝廷应该颁布法令,禁止个人设置火铳作坊。”
    这回朱大典没有等皇上问话,他先是反问一句:
    “乔大人可是兵科给事中,山西祁县乔家的族人?”
    乔贤人昂首答道:“然也!”看起来颇为自信。
    从兵科给事中的职责来看,军械之事与兵部有关,但也不全是兵部的事。朱大典更不是兵部的官员。作为兵科给事中,可以过问此事,但是有点勉强。
    朱大典微笑着说:“果然是名门望族,见识不一般。”
    然后面向崇祯躬身启奏:
    “陛下,这火铳的制作并非一炉、一锤的单一制作工具可以制成,也不是一两个制作技巧可以做到的。铳管所用的材料需要冶铁,还需要轧制。所谓轧制,就是把钢铁像搓揉面团一样,搓揉成需要的材料形状,然后才是制作铳管。此外,还需要制作打火的燧石原料,火铳上其他的机构所用的磷铜(弹簧机构需要磷铜)及特殊钢材,密闭用的橡胶材料,火药、弹丸的制作、弹丸包装纸的制作,如此等等,这牵扯一大批产业,并非一两个工匠的事情。
    臣可以将火铳送给朝廷,也可以代朝廷加工火铳,并且只按照此前王元雅大人之例,收朝廷一半的工匠辛苦费,补一些臣下的亏空,这也是臣为朝廷出力,以臣之财力效忠朝廷。
    如果这些产业交给朝廷,朝廷的制作成本定然会更高,甚至高于两三倍。微臣也可以断言,以我朝官员之品行,能力,不出两年,十倍的价钱也做不出来了。
    陛下,朝廷若有意建造同样的产业,以富国强兵,臣愿倾力相助,使朝廷尽早拥有此等产业,所需费用臣自然会尽力压低,绝不牟利。
    陛下,臣还有一问,要问乔大人。”
    说着,朱大典转过身,面向乔贤人说道:“乔大人,下官非罪臣,下官之私产,就凭尔一句‘据说’就要抄没归朝廷?在这堂皇的朝堂上也讲‘怀璧其罪’吗?
    有产业的官员并非下官一人,尔山西乔家钱庄、当铺遍天下,以钱庄高利放贷,控制地方经济,控制粮食价格,包销西北大军的军粮。
    钱粮乃国之根本,岂容尔乔家控制?更有甚者,明目张胆的把粮食、绸缎、布匹甚至铁器、铜铁铅锌原料大量销往蒙古、后金,这资敌之罪还需要查证么?就在这朝中恐怕也尽人皆知。如若乔大人不服,下官可以提供详细条陈证据。仅张家口一地的资敌货物,即可杀尽你乔家一族!
    下官想问乔大人,尔等家产要抄没充公吗?”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朱家在张家口有商铺,同时也是情报站,乔家的证据实实在在的掌握在朱大典手中。
    这一席话说得乔贤人满头大汗,胡须颤抖,口舌打颤,一句话说不出来。抖着手“你......你......”,然后就瘫倒在地。朝堂上一片混乱,又是掐人中,又是召唤太医。
    满朝的官员看着朱大典,得出一个结论:朱大典非寻常人物也!想抹黑朱大典,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但是,朱大典明白,这么重要的军备生产被朱家垄断朝廷是不放心的,之前的话虽然有理有据,言辞犀利。但是他自知有些狡辩,强词夺理之嫌。
    因此,朱大典又说:“陛下,如果朝廷一定要收这火铳制作作坊,臣可以低价出售火铳制作的全部机器,同时保证教会朝廷的工匠使用这些机器,使他们可以制作出合格的火铳。若欲无偿占有,还需有个说辞。”
    出钱买可以,巧取豪夺不行!在皇帝面前,这个话就有点生硬了。
    此外,机器卖给你,工匠你自己培养,自己的工匠是不能放手的,用朱万化的话说,这叫技术储备。
    朱大典又说:“陛下,经营一个火铳作坊,不同于一人一锤的铁匠炉,绝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在纷杂的事务中,微臣只举出一例:火铳作坊中重要岗位的工匠多至百人,这些人必须是识字、会书写之人,还要懂得数理算法,认识几何图形。我大明的秀才充当工匠也是不合格的,何况我们的秀才举人也不屑也学习这些奇淫技巧、雕虫小技。不知朝廷到哪里去找这些工匠?”
    这几句话可是惊动了朝堂,上上下下数十名官员可都是读书人,读书之人的傲气何曾把身份微贱的工匠当一回事?可是朱大典的话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们都没有做工匠的本事!这些官员惊愕之余,对朱大典也有了点怒火。朱大典这个话有点不妥,容易得罪人。但是新式火铳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顽固不化的头脑受点冲击也好。
    崇祯皇帝可不是今天才面对这种冲击,他召孙元化进京就是为了探求格物在朝堂、天下的地位、作用。
    听到朱大典这个话,崇祯的面色不温不火,心中五味杂陈,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这朱大典也不是好相与的。事情还需要仔细谋划,今天这个情况也谈不下去了,崇祯只好散朝。
    有如此强悍之臣下,做君主的自然心中不安。朱大典就在京城,找个由头拘禁他也不是作不到。但是,朱大典的五个儿子其非等闲之辈?朱万武、朱万杰之用兵崇祯也略有所闻。再辅以朱家军之火器,举国上下,谁人能敌?据锦衣卫之报,金华朱家的灵魂人物并非朱大典,而是他的长子朱万化。如此犀利之火器是他的二儿子朱万文坐镇制造的,据说船坚炮利的庞大舰队是他五儿子统帅的。这朱家五子如何了得,朱大典竟然有这么五个儿子!......
    崇祯不敢想下去了,动一动朱大典,这大明的天下怕是转眼就失去了!何况到今日为止,金华朱家一直在为朝廷效力。在朝廷尚不知道的情况下,帮朝廷的大忙,应该是我大明的忠臣啊!可是,看着又不像!
    召他一个儿子进京做人质?一旦露出这个意思,怕是朱家立即翻脸。乱民、后金够难缠的,朝廷吃力,毕竟还能对付。要对付金华朱家恐怕一点办法也没有。崇祯感到空前的无力。
    金华朱家对朝廷始终是笑脸,崇祯面对着这个笑脸,怎么看怎么别扭。
    ---第12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