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觐见皇帝
作品:《明末强国梦》 进城这天是九月初十,朱万化计算时间。进攻皮岛的战役应该开开始了,不知道战役是否顺利。
这个院子到内城的一处住宅,居然有电报线路连接,是在水中埋设的水下电缆。北京城内的水路也不少,主要是环城的护城河,还有几处湖泊,这些水都是连通的。北京的情报网点下了大力气,偷偷的布下了水下电缆。越过城墙的位置,走的是水门。北京城没有像样的水门,不过是河流穿城而过的暗道而已,电缆通过绝对没有问题。除了穿过城墙的一段很费了一番心思外,其他地方都很容易铺设电缆。内城的那处住宅当然也是靠近水路的。线路总长度不过十几里,距离不远。
当问到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布设电缆的,回答很有意思。夏天河里都有打渔的,他们就装扮成打渔小船,在傍晚,或者雨天乘人不注意,悄悄的分段布设的。过城墙的一段,使用一条漂浮的大木头带着绳子飘过来的(北京的水系都是流动的活水),先是空的木头试验两次,没问题后,就带上电缆拉了过来。这一切只能在夜间进行。
这条电缆可是帮了大忙。城内外的通信畅通了。
朝廷召见的是新任巡抚以上的官员,总有十几位,朱大典顺水路而来,应该是比较早到达的,所以不怕耽搁一两天。到达的头一天,找来京城情报网的头头,就是朱家在京城所设店铺的掌柜的。汇报最新的宫廷,朝廷内的情报。这个情报网是成功的,宫内的太监,城里尚书以上的大臣的家里面都有眼线,也有比较畅通的通信渠道。所以大的形势都能掌握。八月初十的平台奏对的大致情况居然也知道了。现场侍候的一个小太监就是他们的情报员,虽然话听的断断续续的不完整,有些话小太监也不懂,也能知道个大概。
朱大典、朱万化父子又计议了一天,九月十二日朱大典正式进城,住进了城里的宅子,所带人员不多,警卫带了40多人。当天到吏部报道,果然来早了,至少要等十天。于是按计划朱大典开始广泛的拜会同乡、同窗、同门等等,以各种名义广泛交结,到处送礼。
像温体仁、梁廷栋这样的,都在拜会之列。温体仁这种人,他就是以整人为事业,这种人不指望他办什么事,绝对不能得罪他,这种小人做坏事的本事大着呢。
礼品丰富,从马车到镜子、马蹄表、瓷器、丝绸布匹,有军职的送个单筒望远镜什么的。有的在礼品之外还要送上银票,大佬级的都是上千两的银票。请客吃饭更是天天排满了,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这期间朱大典也见到了孙元化,崇祯已经单独召见他了,据他所说,崇祯居然关心起格物对于国家的作用,孙元化当然鼓吹了一通格物强国的道理,也不知道能起多大的作用,起码说明一点,崇祯已经高度关注朱家了。这也让朱大典心里沉甸甸的,为此,朱万化还乘了轿子进城一趟,父子两又是好一番议论,焦点就集中在新式火铳上。
这里有一个大漏洞:火铳毕竟是军火,朱家的工场毕竟没有朝廷的身份。一个是要有生产军火的合法依据,二是绝对要避开倒卖军火的嫌疑,三是避免朝廷霸占军火产业。如果实在避不开,不妨虚以应承,先脱身再说,只要离开北京,答应的都可以反悔不认账。一旦发生扣人的情况,恐怕真要动武了,这局面怕是不好收拾。
危难临头,朱大典反而镇静下来,面对激烈的政治斗争朱万化还是嫩了点。朱大典说:“朝廷的各种规制的官军,包括民团,都自制武器,花钱买武器也是常事,我们有浙江的护路队、山东的威海民团,自制武器在情理之中。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武器威力大了点。第二点,别人可以买卖武器,我们当然也可以。我们比别人可是干净多了,我们没有出卖过武器,都是赠送或者委托加工的,倒卖军火扣不到我们头上。至于朝廷收我们的产业,就只能硬扛了,这也构不成治罪的理由。为父我还担心朝廷会不会要人质,你们五兄弟,朝廷可也选择一个,委以京官身份,实为人质。这些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慢慢周旋。”
朱万化说:“按父亲所说,现在还没有大的危急,孩儿还是太急躁了。但是,预防还是要做的,如果朝廷不讲理,那也怪不得我们了。”
今天朱万化已经得到报告,皮岛已经攻占,正在整顿,于是朱万化紧急下令,四营暂缓出击,独立营暂停剿匪行动,收拢部队,舰队和四营、独立营立即前往大沽口待命。由于距离太远,北京威海间没有建立光通信的中继站,通信完全靠马匹和快速通信船。所以,他也下达了立即建立大沽口北京间光通信的命令。
朱大典终于接到吏部通知,九月二十五早朝,进京觐见的官员随着朝会大臣们一同上朝。
为了防止万一,九月二十四日警卫部队,全部化妆分批分多个城门进城秘密集结于两个距离较近的宅院待命。但是朱大典坚决拒绝朱万化进城亲自指挥的要求,并告诉他,只要有朱万化在,他朱大典就是进了牢房也是安全的。
崇祯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卯时。
紫禁城外午门的侧门大开,上朝官员们鱼贯而入。官员上朝还是蛮辛苦的,卯时要准时入朝,这就是后世“点卯”一词的由来。为了准时,官员们必须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多少吃一点东西,或者带着吃食,到午门等候的时候吃。有会做生意的,赶到朝会的日子,就在午门外,远远的摆上吃食小摊,也能赚几个小钱。
今天上朝的人显得多了一些,新任的巡抚以上官员,今日都随朝会晋见,朱大典也在其中。
特别显眼的是,在午门外多了一辆超级豪华的四轮马车。这辆车做工精良,看上一眼就觉得它与众不同。朱家生产的橡胶轮胎的马车,已经是大明知名的高档车辆。京城内,达官贵人云集,这种马车自然不少,各位大臣也是见惯了的。今日那边远处就停着几辆,都是大佬级的官员们的座驾。但是这么好的车还是头一次看到,也就引来不少官员围观,指手画脚,议论不停。他们那里知道这是朱家送给皇帝的御用马车!
朝会的礼仪隆重又繁琐,皇帝坐上那把龙椅后,官员们要在太和殿门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口中山呼万岁,然后有头有脸的大佬们才能进入大殿站班,其他人还是要在殿外侯旨的。朝会总是要有个议题的,突然袭击式的弹劾攻讦也时有发生,所以上了这个朝会也像上了战场一样,人人紧张,不知道哪一天,哪个人就会丢官罢职,下大狱丢了性命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才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臣子们战战兢兢,这皇帝心里才踏实。
今天的议题就是击退后金入寇之后的官员调整,也是战后评议功过赏罚,权力再分配的过程之一。站殿的太监宣读着一个个新任官员的名单,念到的人答应着“臣在!”站班出列,不一会就站了一排,待皇帝训话嘉勉的时候,都跪下,聆听圣训。都是老套子规矩,就不一一表述了。一番仪式下来,也就差不多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过去了。后面就是自由程序了,就是所谓的“有事启奏,无事散朝。”
朱大典首先出班奏报:“陛下,臣,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有本启奏。”说着双手举起了一个红色的折子。
“呈上来。”御前太监走过来,接过奏本,转身走上丹墀,双手呈上。崇祯皇帝接过来只是看了一眼封皮,就放在龙案上了。
朱大典躬身奏道:“陛下,臣下的马车作坊精工细作,特制一辆马车,今日进献给陛下代步。还望陛下笑纳,以全臣下忠孝之心。臣下家庭作坊,不懂大内规制礼仪,因此不敢擅自装潢,还要烦劳内务府工匠精心装修一番。马车已经侯在午门之外,恳请陛下着内务府接收。”
崇祯只淡淡的说了两个字:“准了。”其实他心里还是高兴的,有人送礼不是好事吗?何况这份礼还不薄。有些大臣有了新式马车,崇祯也是知道的。耐着面子他也不好多问,其实心里也是痒痒的,毕竟20多岁的男人么。
这个小插曲不错,缓和了朝堂上的紧张气氛,一些官员心中默念,但愿今日平安!
接着,兵部尚书梁廷栋出班奏道:“陛下,登州报捷,威海民团于九月初三日,一日之内攻克皮岛,皮岛之乱已平,祸首刘兴治畏罪自杀,首级已经送到登州,生俘刘兴梁、刘兴贤兄弟,及原东江军一干大小将领,都关押在登州,等待朝廷旨意处理,原东江军卒已经集中等候处理。”
朝廷上的官员,虽然不敢说话,但也有些骚动,互相递着兴奋眼神,他们倒不全是为捷报高兴,而是这个捷报一到,皇帝一高兴,今天就平安混过去了,又是一天的平安,自然是高兴的。
崇祯皱了眉头,有明白的大臣也皱了眉头,这倒是跟老大保持一致了。帝王的忧虑自然是不同于常人的,东江所有的军官,不加区别,一股脑的押解出境,东江镇的兵丁除了收编就是遣散,往日威震辽东的东江军就此烟消云散了。东江军在的时候,帝王忧心这支强军不好约束,今日散了摊子,帝王忧心的是后来者更加强悍。
看到这个情况,温体仁有些着急,他怕崇祯一生气,把提拔重用毛承祚的事情忘了,于是出班奏道:
“启禀陛下,遣散东江军也是好事。东江军虽有战功,但羁傲不逊,多次结怨于朝鲜王廷,龌蹉不断,更有杀主官杀钦差之乱,若留下余部,难免他日又有变乱,今日根除亦是善事。威海民团平乱有功,还恳请皇上给予褒奖。”
怎么褒奖,以前都议好了,不过还是要大臣提出来,做皇帝的不好直接开口,于是皇帝说:“梁爱卿,兵部议一下褒奖办法,拟个条陈送内阁。”
梁廷栋躬身道:“臣遵旨。”
崇祯抬头扫视一眼,那意思就是:有事启奏,无事散朝。
众官员也期盼着平安散朝回家。这时,闪出一人,出班奏道:“陛下,臣郑维权弹劾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私自制作贩卖军械。”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今天来事儿了,是福是祸?
---第12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