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回 返幽州亲人欣聚首 闻往事皇帝降隆恩(4)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非也。”刘明回答:“臣的叔父只读过几年书,虽天姿聪颖,在左近村庄里学问居首,但毕竟所学时间太短,称不上饱学之士。臣的家乡有习武之风,臣的叔父倒是自小练武,争奈他喜文不喜武,只是略窥武功的门径而忆。臣的叔父自知他的学问和武功远不足以培养出大将之材,在涿郡城佣工期间,着意寻访武功高强之人和饱读诗书之士。也是机缘巧合,与两三年间先后遇上了武师杨老师和耆儒老先生。二人都在落难之中,臣的叔父把他们聘请到臣的家乡,做臣等的文武师傅。臣和方将军,以及臣等的儿子,皆受杨师傅和赵老先生的教导,方有今日。臣等几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如亲戚一般,于是辗转联姻,方将军娶赵老先生的女儿为妻,方将军的堂兄娶杨老师的女儿为妻,方将军的堂妹嫁给了赵老先生的孙子,至今几家人往来频繁,关系密切。”
“真是难得,真是难得。”李治连声赞叹。
武皇后听出点问题,问刘明:“刘爱卿,只听你说起你家、方爱卿家、方爱卿的伯父家,还有杨老师家、赵老先生家,怎么你从来没提过你叔父家?莫非你叔父英年早逝?”
“启禀皇后娘娘,臣的叔父依然健在,而且身体还挺不错。除了赵老先生多年前已经仙逝外,臣的母亲、方将军的母亲、杨老师,都还健在。”刘明解释说:“臣之所以没提过臣的叔父家,是因为臣的叔父一直没有成家。”
“为什么?”李治不解地问。
刘明说:“臣的叔父深感臣父的救命之恩,发誓把臣培养成人,学成文武之艺,上报君王,下报父仇。他把臣当成亲儿子一样关心,把臣的母亲当成母亲一样孝敬,他觉得,如果他娶妻生子,且不说妯娌和堂兄弟姐妹之间会不会有矛盾,在他管教臣的时候也会多有顾忌。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材,必须严加管教,不能溺爱,臣的叔父担心,一旦他有了亲生儿子,再对臣严加管教时,臣会心中不服,认为他没把臣当成亲儿子,所以才那么凶。基于这种顾虑,他发誓终生不娶。臣的邻居家有一子一女,臣管那女孩儿叫姑姑,她跟臣的叔父从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本是很好的一对,可为了臣,臣的叔父自己斩断了这份情丝。我们两家关系密切,虽不同姓,就像一家人。邻居家很穷,儿子又有残疾,娶不上媳妇,邻居的爷爷奶奶就想用女儿换一个媳妇,给女儿找了一个比她大十来岁、瞎一只眼、跛一只脚的男人。那位姑姑不愿意,哭求臣的叔父娶她,臣的叔父含着眼泪,坚决拒绝,那位姑姑只好嫁给了那个残疾人。为了培养臣,不光臣的叔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臣的母亲也一样。臣的父母结婚刚两个月,臣的父亲就被军队征召,臣的父亲在鸭绿水畔自知将死,留下遗言,许臣的母亲改嫁。可臣的母亲誓死不从,多少人劝说都没用,坚决要把臣养大,替父报仇。为了臣,两位老人家吃了半辈子的哭,每念及此,臣心如刀绞……”说到这里,刘明的声音变得有些哽咽。
李治这个人说忤逆也忤逆,说孝顺也孝顺。说他忤逆,是因为他居然在他爹活着的时候偷他爹的女人,说他孝顺,是因为他事母至孝,在唐朝的所有皇帝中数一数二。听了刘明谈到张彩凤的不易,李治心有所感,忍不住唏嘘起来。
武皇后关切地问:“刘爱卿,你的叔父真的终生未娶吗?”
刘明深吸一口气,平静一下心情,说:“回皇后娘娘,臣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臣的母亲对臣的叔父说,孩子已经懂事了,不用再有顾虑,应该组建自己的家庭了,别人也纷纷劝说臣的叔父。臣的叔父想着当初他决绝地拒绝了邻居家的姑娘,内心有极大的负罪感,还是不肯结婚。说来也巧,过了不长时间,邻居家的那位姑姑的丈夫因病去世,家里再没有其他人,只剩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儿子,生活无着,只好回到娘家。在臣的母亲和乡亲们的撮合下,臣的叔父和那位姑姑结了婚,把姑姑带来的两个儿子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后来又生了一儿一女,结局也算是完美。”
武皇后松了口气,对李治说:“皇上,刘爱卿的叔父真乃是古今罕有的忠信仁义之士,出于我圣朝,为我圣朝增色不少,应该加以褒奖,令世人效仿之。”
“对对对,皇后说得有道理。”李治当即响应:“不光是刘爱卿的叔父,刘爱卿和方爱卿的母亲守节育子,文武两位老师教导有方,为朝廷培养出数位栋梁之才,都应该加以褒奖。”
李治又向刘明了解了各人的情况,然后问武皇后:“朕想赠刘家梁礼部郎中衔,食其傣禄,直至天年,并赐缣五百匹,对张氏和杨氏各赐缣两百匹,赐张氏二品翟衣和二品钿钗礼衣各一套,赐杨氏三品翟衣和三品钿钗礼衣各一套,在刘爱卿原籍为刘家梁敕建忠信仁义牌坊,为张氏敕建贞淑节烈牌坊,在张爱卿原籍为杨氏敕建贞淑节烈牌坊,赐杨茂才缣百匹,封赵德方为幽州都督府文学,皇后以为如何?”
在那个年代,像张彩凤和杨氏这样守节育子的事很平常,并不值得建牌坊大肆宣扬,没生孩子也终生守节的人亦非罕见,甚至还有人没过门未婚夫就去世,也终生守节,李治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讨好武皇后。武皇后一向认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如果只重赏刘家梁,武皇后可能会心理不平衡。
果然,李治的想法正撞在武皇后心坎上,武皇后笑靥如花,称赞道:“皇上处分得极为恰当,就按皇上的意思办吧。”
李治当即命人拟旨,刘明、方天戟带着孩子们叩头谢恩。刘家梁得了一个礼部郎中的官衔,品级是正五品下,虽然只是一个空衔,傣禄也不算很多,但再见到县官等地方官员就不用磕头了,反而是那些官员逢年过节要来参拜刘家梁,磕头送礼,这个面子非常大。赵德方一下子就得了个正八品下的官职,比一般县的县丞级别都高,而且是皇上亲授,以后的仕途会比较顺畅。
李治又对刘明和方天戟说:“刘爱卿、方爱卿,你们养了八个将门虎子,个个都是将才,正当为国家出力,不要贪恋亲情,朕打算调几个人离开幽州,你们有什么想法?”
刘明奏道:“启禀万岁,自幼受到叔父和老师的教导,要忠君报国,没齿难忘。臣只不过小有战功,得蒙皇上封以高官显爵,圣恩万死难报。莫说只是把臣的儿子调离幽州,就算把他们送上九死一生的战场,臣也心甘情愿。如果万岁觉得微臣还有可用之处,微臣亦愿亲赴战场,虽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方天戟也奏道:“万岁,臣极臣的五个儿子任凭万岁差遣,赴汤蹈火,死而无憾。”
刘氏三兄弟和方氏五兄弟一起跪倒,齐声说:“臣等任凭万岁差遣,赴汤蹈火,死而无憾。”
李治大喜,说:“刘方两家满门忠烈,朕心甚慰。诸位爱卿,如此对大唐威胁最大的是吐蕃,吐蕃人时时窥视我陇右之地。为了加强陇右地区的防御力量,朕任命,刘之孝为凉州都督府长史,方惟勇为鄯州都督府司马,方惟健为检校肃州别驾,方惟智为检校沙州都督府司马,明年二月底之前赴任。刘之义为幽州都督府劲卒师师帅,方惟信为幽州都督府先锋团校尉,承担赡养祖母之职。方惟敏为左卫亲府翊卫,刘之礼为右卫亲府翊卫,明年二月底之前到京赴任。”
刘明、方天戟、刘氏三兄弟和方氏五兄弟一起谢恩。李治接着说:“刘爱卿,河东乃我朝龙兴之地,地位特殊,爱卿定知。河东稳则京城安,朕把你派到并州,一则是为了防边患,二则是为了防内乱。回纥虽与天朝友好,但毕竟非我族类,其心难测,你切不可掉以轻心。”
“臣领旨。”刘明说:“万岁,臣到并州之后,一定牢记万岁的嘱托,练精兵以防边患,恤百姓以安地方,决不辜负万岁的期望。”
李治又对方天戟说:“方爱卿,腾把你派到营州,也是两个目的,一是监督、震慑奚、契丹两蕃,二是协助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监督、震慑辽东之高句丽遗民。朕不希望百济的乱事发生在高句丽。”
方天戟回奏:“请万岁放心,臣定不负万岁的信任和嘱托。当年刘明将军检校营州都督期间,在安抚高句丽遗民方面做得非常好,辽西的高句丽遗民心悦诚服、心向大唐,臣会虚心向刘明将军请教,把辽西治理成中原。薛仁贵将军是臣的结义兄弟,臣一定跟他好好配合,如果有人敢起兵选择,薛将军从南向北,臣从西向东,两路夹击,必能旬日翦灭。”
李治和武皇后都非常高兴,宣布退朝。
十二月十七日,李治和武皇后在长安城南郊举行祭祀活动,把平定高句丽的喜讯让报苍天,谢苍天保佑大唐,刘明、方天戟和三龙五虎全部参加了郊祭。在长安城逗留的几天里,刘明等人细细地游览了长安城,被长安城的恢宏制度和繁荣景象深深吸引。
众人都羡慕方惟敏、刘之礼有幸能被皇上留在京城,方惟敏和刘之礼嘴上故意说这不算什么,心里却得意洋洋,暗自盘算着把媳妇接到长安,甜甜美美地过小日子。
年关将至,刘家梁等人受到皇上的嘉奖,这是件大事,需要隆重庆贺,刘明等人不敢在长安多做停留,匆匆离开。
欲知刘方两家将如何庆祝这一大喜事,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