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回 返幽州亲人欣聚首 闻往事皇帝降隆恩(3)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赵家是世代书香门第,赵孟雄本人以开学馆为业,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都走科举的路子当了官,老三还在读书。赵家的家境不如方刘两家富裕,方刘两家在刘家村以及幽州城附近买了很多土地,租给别人种,以为立家之本,刘明、方天戟和方菲的父亲方正纯共同出资,帮赵孟雄买了一千亩地,仅地租就可以让赵家过上优裕的生活。加上赵孟雄开学馆的收入和两个儿子的傣禄,赵家的生活水平在幽州城里算得上上流。赵德方本人长得白晰清秀,风流倜傥,又饱读诗书,知书达理,为人谦逊有礼,是个谦谦君子。
高句丽人非常注重读书,大户人家的儿子必使其入学,当初刘明对崔淑子说,赵家是世代书香门第时,崔淑子就有了五分的愿意,今天听说赵家家境还不错,赵德方本人也很出色,心上就有八分愿意了,她问:“亲家母,能不能安排个机会让我看一眼令侄,要真是像您说得那样,我非常愿意把明珍嫁给他。”
“这有什么不行的。”赵淑雅说:“婚姻虽说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亲眼看一下不是更好吗。不光您看,让他们两个孩子也互相看一下,他们愿意才更好。你们先休息两天,大后天我兄弟请客,你和明珍到他家去做客,不光可以看见人,还能看一下他们的家业。他们住的不太远,过一条街就到了。”
后来,崔淑子和泉明珍见到了赵德方,对他很满意,于是方圆作媒,赵德方和泉明珍订了亲。
按照圣旨,李世勣在进长安之前,先去昭陵举行献俘仪式。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寝,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就想平灭高句丽,“为中国报子弟之仇”,未竟而崩,其遗愿在李治这一代实现了,李治当然要告慰九泉下的父皇。
献俘仪式在昭陵的大殿里举行,劲卒师的官兵们换上全新的盔甲和战袍,排列在大殿外的甬路两旁,一团持枪,一团挎刀,枪缨似火,刀光如电,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司仪宣布献俘仪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引献俘”。高藏和泉男建被五花大绑,两名士兵把白练套在他们脖子上,牵着他们走到李世民的木主前,勒令其跪下。两名士兵每人托着一个大木盘,放在木主前面,一个木盘里放是刀,代表缴获的高句丽军队的兵器,另一个木盘里放的是高藏用过的酒器。
第二个环节是“读露布”,李世勣的随军书记宣读平灭高句丽的捷报。第三个环节是祭奠,李世勣向李世民的木主酹酒三杯。最后,所有人跪在地上,三呼万岁,献俘仪式结束,高藏和泉男建被牵出。
从昭陵到长安的路上可热闹了,劲卒师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队伍前面有军乐队引导,吹吹打打,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直到长安城里。进城的第二天,又在太庙举行了一次献俘仪式。平灭高句丽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太长的时间,这一胜利来之不易,光让李世民知道还不够,李治要让李家的祖宗全都知道。这次献俘仪式李治亲自出席,武皇后陪同,程序跟上次差不多,只是规模更大,气氛更庄严。仪式结束后,李治下旨,把高藏和泉男建暂时关进刑部大牢。
泉男生、泉献诚父子前往长安途经幽州,刘明、方天戟略尽地主之谊,因怕耽误行程,没敢邀泉男生久住,即刻启程,一道前往长安面圣。
十二月十二日,高宗李治和武皇后一起,在大明宫含元殿召见平灭高句丽的有功之臣,处分俘囚。高藏身为高句丽王,本应重处,姑念其受人胁制,政不由已,赦免其罪,封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泉男建罪不恕,流放黔州。泉男产封为司宰少卿,泉男生封为右卫大将军,僧信诚为银青光禄大夫,泉献诚为司卫卿。参与平灭高句丽的主要将领各有封赏,李世勣兼太子太师,刘明为从二品并州都督,封梁国公,薛仁贵为正三品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方天戟为正三品营州都督,封蓟县公。
营州都督府原为大都督府,都督为从二品,所以当年刘明只能做检校营州都督。高句丽灭亡,安东都护府设立,营州都督府的地位大为下降,降为中都督府,都督为正三品,所以方天戟得以真授营州都督。
刘方两家的孩子均有升赏,刘之孝、刘之义、方惟勇、方惟健、方惟智、方惟信各升四级,方惟敏、刘之礼均授与正八品上的宣节校尉,出征一次就得了个八品官,方惟敏和刘之礼比他们的哥哥升得都快。
封赏完后,李治问:“刘爱卿、方爱卿,朕听闻你们一心要灭亡高句丽,几乎参加了所有征讨高句丽的战斗,似乎是为了报父仇,是这样的吗?”
刘明出班奏道:“回万岁,是这样的。臣和方将军都跟高句丽人有杀父之仇,所以自幼刻苦习文练武,以报国仇家恨为毕生之志,自贞观十八年投军,十九年随太宗皇帝出征辽东,至于二十三年,上赖皇上神威,下靠将士用命,终于灭亡高句丽,得偿所愿。”
李治又问:“两位爱卿,你们的父亲是怎样被高句丽人杀死的,你们又是如何习文练武,立志报仇的,说给朕和皇后听听。”
刘明说:“启禀万岁,此事说来话长,万岁和皇后娘娘若不嫌臣啰嗦,臣就简要地说一下。方将军的父亲和臣的父亲、叔父都参加了大业八年的征辽行动,方将军的父亲是辛世雄将军的卫士,臣的父亲和叔父是宇文述军中的民夫。宇文述军兵败平壤城,臣的父亲和叔父侥幸逃得性命。当他们逃至萨水畔时,辛世雄军刚刚全军覆没。臣的父亲和叔父饥饿难耐,到死人堆里寻找食物,偶然发现了身受重伤的方将军的父亲。交谈之下,得知乃是同乡,臣家在涿郡蓟县,方将军家在涿郡雍奴县,相距两百多里。方将军的父亲自知性命不保,把随身携带的食物送给臣的父亲和叔父,并托臣父把二十五两一锭大银捎给方将军的母亲,嘱咐方将军的母亲将方将军养大,替父报仇,言讫既逝。臣的父亲和叔父把方将军父亲和辛世雄将军的遗体掩埋,游过萨水,逃到鸭绿水旁,不料在偷渡鸭绿水时被高句丽巡逻队发现。臣的父亲武功比较好,奋力拼杀,掩护臣的叔父跳进鸭绿水中,逃脱了追杀。臣的父亲力战而死,杀死数名高句丽士兵,高句丽士兵恨之入骨,将臣的父亲分尸泄忿。鸭绿水极冷,臣的叔父失去知觉,一直被冲到大海,侥幸被冲到岸上,得以不死。他翻山越岭,一路上遇到过狼群、黑熊和突发的山洪,九死一生,历尽艰辛,才返回家乡,那时候臣出生才一个多月。因为哀痛过度,臣的祖母和祖父于数月之内先后去逝,为了给他们治病,臣家的财产几乎全部耗尽,地也卖掉了一大半,只剩下几间房子和十亩地。屋漏偏遭连阴雨,那年冬春两季大旱,夏粮只收了不到两成,夏天又阴雨不断,桑干水决堤,把臣的村庄冲作一片白地,臣的母亲只好带着臣回娘家就食,臣的叔父则到涿郡城佣工以谋生。臣的叔父有些文化,在一个商铺里当了一个月的管账先生,挣了一吊钱,待大水一退,就返回村里,自己脱坯,盖了三间土坯房,在臣的外祖母家的帮助下种上麦子,把臣的母亲接回家,而他则前往张将军家,去归还张将军父亲托付的那一锭银子。”
李治忍不住插言道:“你们家被大水冲得什么都没有了,那一锭银子你的叔父还一留着,从来没想动用?”
“是的。”刘明说:“臣的叔父为人极讲忠义,如果不是方将军的父亲以食物相赠,他和臣的父亲说不定就饿死了,所以对方将军父亲的托付,时刻铭记于心。在鸭绿水中自知将被淹死,他没有扔掉银子,在辗转回家的途中,他没有花那锭银子,为父母治病没钱可用,他宁可卖地,也没动用那锭银子。实际上,家里人都不知道有那锭银子,他回家后就把银子放进一个瓦罐,藏在炕洞里,所以房子被大水冲塌,银子却没有丢失。”
“难得有如此信义之人。”武皇后点头称叹。
李治说:“刘爱卿,你接着往下说。”
刘明说:“那时候臣的家里连一文钱都没有了,臣的叔父要去归还银子,又怕衣衫褴褛,让人误以为他故意装穷,为的是讨赏银,就去涿郡城里他曾经帮佣过的那家店铺去借钱。店铺丁老板人很好,听说他去还银,非常感动,借给他五百钱,让他换了一身半新的衣服。臣的叔父把银子送到方将军家,方将军的伯父用这二十五两银子为本钱做生意,两家的日子逐渐宽松起来。臣的叔父仍在涿郡丁老板那里帮工,臣家的日子也慢慢地缓过来。过了一年多,方将军的伯父为了扩大生意,前往涿郡去找丁掌柜,从丁掌柜那里听说送银之时臣家穷得丁当响、臣的叔父像叫花子一样,大为吃惊,带着重礼去臣家探望,跟臣的叔父和母亲谈得非常投机,当时就给臣和方将军的妹妹订了娃娃亲,双方成了亲戚。臣的叔父念过几年书,也练过一些武功,为了替臣的父亲报仇,从臣三岁开始,就教臣识字,臣六岁的时候,开始教臣练武。武德三年,方将军的家乡遭窦建德兵乱,方将军的伯父带领两家人投奔到臣家,从此方将军就和臣一起习文练武。”
“如此说来,两位爱卿的文韬武略都是跟刘爱卿的叔父所学喽?”李治好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