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回 刘之孝围堰淹玄菟 薛仁贵挥师进扶余(3)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守军的弓箭对唐军士造成的伤亡倒是大大减少,刘之孝之所以选在夜里行动,就是想让守军的弓箭手看不清目标,射不准,实践证明,刘之孝是正确的。
    守军的伤亡也不小,一千名唐军弓弩手分为三拨,轮流向城上放箭,羽箭连续不断地飞向城头。唐军弓弩手集中火力打击冲撞点两侧两到三丈的范围,不管有没有人,在这个范围内总是有羽箭不停地飞过,守军只要一露头,就有可能被射中。
    这种战术对压制滚木非常有效,抬滚木的守军士兵往往刚探出头来就被射中,滚木落回城墙上,反倒伤了自己人。经历过几次挫折后,守军士兵学乖了,他们不再探出身扔滚木,而是把滚木举在头顶,放在城墙边缘,然后推出去。这样做倒是不用担心中箭了,可是滚木几乎贴着城墙落下去,砸不着唐军的木筏,因为撞城墙的巨木比木筏突出一丈远。
    滚木的效用被大大削弱,滚木两边的守军弓箭手就拼命向冲筏放箭,冲筏上的盾牌“丁丁当当”不停地响,就像下大雨一样。
    每个冲筏撞击了两次,刘子孝感觉差不多了,便下令收兵,让水继续浸泡城墙。
    连续冲了三次,城墙轰然坍塌,形成一道三丈多长的缺口,大唐军队并没有趁机攻城,玄菟城守军木木把缺口堵塞。玄菟城城主得意洋洋地对手下说:“你们看到了吧,唐军撞塌城墙也没用,城外全是水,他们没办法派足够多的人前来攻城,撞也没用。你们放心,好好守城,过不了多长时间水面就会结冰,唐军就没辙了。”
    玄菟城城主想得挺好,可惜事实没有往他想的那方面发展,接下来的晚上,大这唐军队同时出动了十支冲筏队,以被撞塌的地方为起点,排成一排,间隔数丈远,同时冲击南城墙。原来,前几次冲击只是在做试验,试验一下撞击多少次才能把城墙境塌,大唐军队早就准备好了十支冲筏队,随时都可以上场。三次就可以把城墙冲塌,那就是说,十支冲筏队同时出击,只需三个晚上,就把把长达数十丈的城墙冲塌。如此大规模的坍塌,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时修复,玄菟城必破无疑。
    这下子玄菟城城主傻了眼,自知城池难保,派了一个士兵从城墙上缒下去,划着大木盆涉水,前往唐营请降。老规矩,李世勣饶恕了城主的性命,允许他带着家人和少量财物离开玄菟城。
    泄掉玄菟城周围的水需要时间,水退后还不能马上进城,需要垫出一条道路,估计加在一起得用四五天的时间,为了防止玄菟城城主变封,李世勣要求玄菟城城主和守军百夫长以上的军官先出城投降,在唐军军营里当人质,然后才能开坝泄水。败军之将,没有办法,玄菟城城主只能按照李世勣的要求做。
    刘之孝对薛仁贵说:“三叔,这几天闲着也是闲着,您去跟大总管请求一下,把玄菟城城主借给咱们几天,咱们去把辽东城拿下来。”
    “这是个好主意。”薛仁贵完全赞同刘之孝的意见,当即找到李世勣,提出前去攻取辽东城的请求。
    玄菟城已降,十二万大军没必须都留在玄菟城外,李世勣同意了薛仁贵的请求,命他带所部人马去取辽东城,另外分出四路兵马,分别前去取麦谷、磨米、积石、横山四城。
    在去辽东城的路上,刘之孝对玄菟城城主说:“我把你带来,是想让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辽东城城主,让他痛痛快快地投降。你要是早点投降,说不定城主的位置能保得住,你自己不识趣,非跟我们作对,结果搞得两手空空,你要把这个教训告诉辽东城城主。”
    刘之孝没有直接让玄菟城城主进辽东城,而是先带他参观大梁水的上水坝。经过这些天,水坝上游的水位已经大为增高,超出辽东城将近两丈,而且还在增加之中。刘之孝对玄菟城城主说:“你看见了吧,我只要在那里扒开一个口子,大水就会直冲辽东城,辽东城的城墙能经得住大水的冲击吗?你把这个情况告诉辽东城城主,让他掂量掂量后果。他要是不肯投降,会比你惨得多,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
    玄菟城城主进了辽东城,把自己的经历和大梁水坝的情况告诉了辽东城城主,辽城东城主这回很识趣,二话没说,派人跟玄菟城城主一起,前往唐营请降。围困辽东城的唐军主将是契苾何力,他让辽东城城主继续担任原职,从辽东城守军中抽调一万人,划归杨九龄指挥。
    在大唐军队军威的震慑之下,麦谷、磨米、积石、横山四城的城主全都不战而降,这一区域内的另外十二座小城自然更不在话下,大唐军队一到就开门投降。这十六座中小城池的城主均得以保留原职,李世勣没要求他们做什么,只是从每座城池调拨了一些粮食。
    第一阶段的战事已经结束,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李世勣没时间让部队休整,立刻部署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契苾何力指挥金待问的两万人马和高士清的一万人马,进攻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打通新城道,与泉男生会师;刘仁愿指挥本部两万人马和杨九龄的两万人马,进攻安市、建安、积利、大行等城;独孤卿云指挥本部两万人马和崔胜实的一万人马,进攻白岩、乌骨、泊灼等城。以上三路大军齐集鸭绿水畔,渡过鸭绿水,向平壤城攻击前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指挥薛仁贵所部七千人马和两万五千高句丽降兵,进攻扶余川,为大军筹集粮草。
    薛仁贵的人马尚在辽东城,庞同善和高侃等不及他们赶到,带领两万五千高句丽降兵先行,从玄菟城出发,向扶余川攻击前进。
    薛仁贵早就惦记着扶余川各城池的财物,李世勣派他去扶余川,正中他的下怀,他急忙带队赶回玄菟城。听说庞同善和高侃两天前就已经离开了玄菟城,薛仁贵有点着急,担心好事被庞同善和高侃抢走,催促部队前去追赶。
    刘子孝劝道:“三叔,不要着急追,财物早晚是咱们的,跑不了。”
    “万一被那两位抢先了怎么办?”薛仁贵不放心。
    刘子孝压低声音说:“三叔,庞、高两位大人进军扶余川,扶余川的高句丽军队肯定会出兵拦截。那两位大人都不是特别能打仗的主儿,未必能一下子击败高句丽军队。咱们不急不忙,慢慢往前走,等咱们走到的时候,他们要么还在跟高句丽军队僵持,要么刚刚打败高句丽军队,已成疲惫之师,定然停下来休整。我军是新锐之时,正可以趁高句丽军队新败,长驱直入,直捣扶余城。”
    “有道理,有道理。”薛仁贵连连点头:“好,就听你的,咱们缓缓而行,保存体力。”
    庞同善和高侃行进至金山,尖兵来报,高句丽军队约两万人,正在向南开进。庞同善问高侃:“高大人,高句丽军队人数比我军少,我建议咱们给他来个应头痛击,一举将其击溃,然后咱们直取罗通城。”
    高侃说:“庞大人,我军人数虽多,但都是新收的高句丽降兵,你我对他们的战斗力还不是很摸底。还有,这两万五千人原来分属玄菟城和盖牟城两个系统,互相之间的配合不会很默契,你我对他们的指挥不会很顺畅。这样一来,他们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两万五千人只能当一万五千人用。依我之见,咱们还是谨慎为上,先择险要地形伐木立栅,稳住阵脚,等薛仁贵赶上来,再跟高句丽军队开战。”庞同善采纳了高侃的建议,命令部下择地扎营。
    高侃不想马上开战,高句丽军队的指挥官倒挺积极,他侦探到,这支大唐军队穿的全是高句丽军队的军装,判断全是高句丽降兵,他认为,高句丽降兵肯定不会死命地给大唐作战,只要他展开猛烈进攻,那些降兵就会溃逃,甚至会临阵倒戈,于是他在距唐军营寨十里处扎营,休息一晚,向唐军营寨发起进攻。
    高句丽军队的指挥官没有完全想错,高句丽降兵的战斗意志确实不高,战斗力只能发挥出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他在大方向上想借了,这些降兵根本不会一触即溃,更不会临阵倒戈,原因是中高级将领的家眷都是盖牟城或玄菟城,他们不敢背叛大唐,另外,大唐军队有功必赏,这使得包括下级军官在内的所有军官都有作战的积极性。普通士兵得到赏赐的机会很少,他们缺乏积极性,导致战斗力下降,但有军官的监督和催迫下,他们绝对不敢反叛。
    仗着人数比较多,地形有利,又有木栅作为了屏障,庞同善和高侃顶住了高句丽军队一次又一次进攻,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战况相当激烈。连续厮杀了两天,双方的伤亡都很大,庞同善和高侃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
    庞同善对高侃说:“高句丽军队一直不停地猛攻,再这样下去我怕坚持不了几天,得让薛仁贵赶紧前来增援。你跟他比较熟,你给他写封信吧,催他加快速度。”
    高侃皱着眉头说:“咱们从辽东城出发的时候,他应该差不多同时从玄菟城出发,两天怎么也走到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看见他的影子,不会是出别的事了吧。好吧,我给他写封信,催他以最快的速度前来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