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回 以夷制夷轻取盖牟 因帅代帅巧夺安市(3)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苏定方拿下辽东城后,歇兵十几天,移兵向南,兵临安市城下。就在苏定方准备开始攻城的时候,一道圣旨传来,调苏定文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的位置由契苾何力接任。
李治为什么要临阵易帅呢?原来进攻平壤城的行动遇到了麻烦,镂方道行军大总管程名振还算顺利,攻占一城,站稳了脚跟,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率水师入浿江口,建立了登陆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却吃了败仗,士兵被杀死一千多人,被迫退避新罗。刘伯英的败退,使得程名振和契苾何力不敢贸然进攻,勒兵自保,进围平壤城之事遥遥无期。李治很着急,当即免去刘伯英的总管之职,下诏由苏定方代之。有人进言,契苾何力长于陆战、短于水战,由他指挥水师并非其任,于是李治契苾何力代替苏定方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兵部尚书任雅相接替契苾何力的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之职。另外,李治还任命左骁卫将军庞孝泰为沃沮道行军大总管,进一步加强进攻平壤城的力量。李治这道旨意下得真不是时候,大唐军队囤兵于安市城下,此时主帅苏定方调离,新任主帅契苾何力一时不能到任,万一高句丽派援军增援安市城,安市城守军出城夹击,大唐军队将处境艰难。苏定方有意等契苾何力到任后再走,可听传旨的太监说,平壤道行营的事很紧急,李治希望苏定方尽快莅任。经过一番考虑,苏定方决定,邀请刘明暂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之职,等待契苾何力到任。
得知苏定方要调离的消息后,刘明也担心那边出事,一接到邀请,立刻走马上任。有大名鼎鼎、威震高句丽人肝胆的刘明在这里坐镇,苏定方安心地离开辽东道行营。
虽说只是暂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之职,刘明并不想尸位素餐,只当个看家护院的人,他要尽快攻下安市城。刘明这样做并非是为了争功,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能力,是为了避免辽东道行营的军队遭到高句丽援军和安市城驻军的夹攻。
如何才能在高句丽援军到达之前攻下安市城呢,刘明自有自己的办法,他把杨明教叫来,说:“苏元帅把你的辽东城给了李金生,暂时还没有合适的位置安置你。我倒是给你想了个出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对于刘明,杨明教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道是畏惧还是崇拜,或者畏惧和崇拜兼而有之,反正在刘明面前,他又恭敬又有点拘谨。杨明教小心翼翼地问:“刘元帅,您说的出路是什么?”
“安市城。”刘明说:“在高句丽人看来,安市城的地位比辽东城略逊,但在大唐人心目中,安市城的地位比辽东城高得多。其中的原因我想你应该想得到,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久攻安市城不下,此后大唐军队屡征辽东,都没有碰过安市城,安市城就像一个不败的神话。你现在已经归顺了大唐,当安市城的城主当然比当辽东城的城主更风光。”
听了这话,杨明教大喜,当即表示:“刘元帅,末将听您的,末将愿意当安市城城主,不过……”
刘明摆摆手,打断杨明教:“你不用说,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我向你保证,安市城一定能攻下,你一定能当上安市城城主,还有,我要把攻城第一功送给你,让别人对你当安市城城主心服口服。”
杨明教高兴地说:“刘元帅,末将不放心的事您全想到了,末将再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您说,您有什么妙计能够轻取安市城?”
“不能用妙计。”刘明微笑着摇摇头:“如果我用妙计轻松占领安市城,别人还能服你吗?你要立破城首功,必须用你的力量把安市城攻下来。”
杨明教的喜色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为难地说:“刘元帅,辽东道行营总共只有三万人,安市城里也有三万人,就算大唐军队全部交给末将、大唐将士也服从末将的指挥,想攻破安市城也难。”
“大唐军队你指挥起来肯定不能得心应手,我教你一个办法。”刘明说:“你从辽东城挑两万人马,进攻安市城的东南角,我让原来盖牟城的城主刘乙三,率领一万三千人,进攻安市城的东北角,辽东道行营的三万人马从南面和西面助攻,我另外从新城道行营调一万人,从北面助攻。攻城的总兵力有七万多人,安市城还能守得住吗?”
杨明教又高兴起来:“刘元帅,这可太谢谢您了,这等于把破城的功劳送给了末将,您的大恩大德要将永世不忘。”
刘明接着说:“虽然我们兵力充足,但也不要用蛮力,要尽量减少伤亡。不管是大唐士兵还是高句丽士兵,他们都有家人,他们要是死了,家人会非常悲痛,因此我们这些为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设法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你先对安市城猛攻一通,表现出你对大唐的忠心,然后传书给安市城城主,劝说他投降。你可以告诉他,投降大唐的人都会得到重用。”
“好,末将明白了。”杨明教兴奋地告辞离开,拿着刘明写的命令,前去辽东城调兵。
刘明又写了一封信给方天戟,让他派出一万幽州兵和刘乙三所部兵马,前往安市城助战。一时间,安市城下大军云集。
安市城城主杨万秋是贞观十九年固守安市城的那位杨万春城主的弟弟,当年大唐军队撤走之后,杨万春积劳成疾,一病而亡,儿子尚小,城主的位置就由杨万秋接替。论本事,杨万秋并不比杨万春逊色,论胆气,他就比杨万春差了一点,论指挥全局打硬仗的经验,他就差得更多。
贞观二十二年,刘明进攻扶余川,杨万秋派出两千骑兵和六千步兵,与玄菟城、辽东城、新城的援兵一起救援罗通城,结果一仗下来,两千骑兵损失一半,六千步兵一个没剩。后来,他打听到指挥那次战斗的大唐将领叫刘明,从此一听到刘明这个名字就心惊肉跳。
这一次大唐军队进攻辽东,杨万秋听说刘明是新城道行军大总管,暗自松了口气,可没轻松多长时间,又听说苏定方被调走,刘明暂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之职,已经到了他的城下,他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他唯一能指望的是,因为是暂摄此职,刘明不会发动进攻,可实际情况令他非常郁闷和沮丧,刘明不但要攻城,而且还增加了一倍半的兵力。
七万多人围住安市城,杨万秋感到压力山大。他动过投降的念头,可又一想,他哥哥当城主的时候,面对的是大唐十万大军,都坚守下来,如今大唐军队不过七万多人,他要是不战而降,别人会讥笑他胆小如鼠,不配做杨万春的弟弟,他的侄子,杨万春的儿子杨九龄,也有可能趁机夺他的城主之位。
杨万秋忿忿不平地想:“我当然比不上我哥哥了,可这不怨我,怨我爹,他给我起的名字不好。我哥哥叫春,我叫秋,春天正是万物生机勃发的时候,打仗当然容易取胜,秋天正是草木凋零的时候,不用别人打,自己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管用,杨万春的辉煌成了杨万秋的思想包袱,他只能硬着头皮守城。
进攻安市城的战斗正式打响,为了向大唐表示忠心,让别人对他当安市城城主无话可说,杨明教表现得极为积极,亲临第一线指挥,两万辽东兵昼夜不停地攻城。刘乙三也有同样的心理,虽然他献出盖牟城有功,但他还没显示出他的能力,他要抓住刘明给他的这次机会,率先攻入安市城。
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杨万秋对守住安市城缺乏信心,他手下的兵将跟他一样,也没有信心,打起仗来士气不振。士气不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守城的是高句丽人,攻城的也是高句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心里总是有点别扭。
攻城刚持续了三天,安市城守军就有点吃不住劲了,杨明教抓住这个机会,给杨万秋送了一封信,劝他投降,并且转达刘明的意思,说只要他投降,刘明绝对不会亏待他。
杨万秋召集众将开会,把杨明教的信念了一遍,让众人就是战是降发表意见。虽然杨万秋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他召开这个会,本身就表明他有投降的打算,众将大部分主张投降,只有以杨万春的儿子杨九龄为首的少数人坚持抵抗。
杨万秋说:“九龄呀,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你父亲曾经在安市城顶住了大唐皇帝的御驾亲征,创造了高句丽历史上的奇迹,十几年来一直被高句丽人传为佳话,如今投降对不起他,可是你也得认清现实,现在的安市城不是以前的安市城,现在的唐军也不是以前的唐军,此一时彼一时也。光凭勇气挡不住唐军,实力才是致胜的决定性因素。”
主张投降的人纷纷附和,列举出一大堆守不住城池的理由。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投降的意见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杨九龄不得不放弃坚守的主张,但他提出一个问题:投降大唐军队以后受到歧视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杨万秋也不例外,他向杨明教询问此事,杨明教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大唐绝对不会歧视他们。杨九龄还是不放心,毕竟杨明教自己也是高句丽人,他说的话没法代表大唐人的意思。在杨明教的建议下,杨万秋派杨九龄出城,面见刘明,当面了解刘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