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回 窥探仇人高强遇险 举拔良将兄弟征东(4)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此次征讨行动动用的是营州都督府的兵马,薛仁贵虽是副大总管,手下并没有可以直接指挥的兵,只从右领军卫中挑选了五十名卫兵。人少也有好处,行动利索,很快就从长安来到幽州。
兄弟分别了十几年,重新聚首自然特别高兴,薛仁贵先拜见了两位盟兄的母亲和两位嫂子,然后方天戟、刘明、薛仁贵,兄弟三人轮流做庄,连续三天设宴欢饮,先锋团的六名队正和薛仁贵带来的那名队正做陪。
相互介绍了这十几年来各自的经历之后,薛仁贵无限羡慕地说:“大哥、二哥,你们真好,儿子女儿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兄弟我自愧不如哇。”
方天戟掐指算了算,问:“三弟,你的大儿子今年应该十二岁吧,叫什么名字?”
薛仁贵回答:“大哥记性真好,我的老大确实刚满十二岁,叫薛讷。”
“我没听明白,哪个字呀?”方天戟问。
刘明接口道:“应该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讷’吧?”
“还是二哥有学问,说得没错。”薛仁贵挑挑大拇指。
方天戟惊讶道:“我说老三,士别三日当刮目看,十几年没见,你的学问见长呀。不对,这个名字应该是十二年前起的,那时候咱们刚刚分开,你不会突然长学问。”
薛仁贵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咳,我哪有那学问呀,是请一位教书先生给起的。”
方天戟摇着头说:“这个字显得挺有学问,不过当名字不好,有点生僻,发音也不好听。”
薛仁贵解释说:“这个名字不是乱起的,他说话有一点点口吃,开始读书后,先生说了,少说话、多做事,是君子的美德,叫讷显得不是口吃,是有君子的美德。”
刘明点点头:“说得好,有字了吗?”
“咳,才十二岁的小屁孩儿,有什么字呀。”薛仁贵说。
“那好,我给他起个字。”刘明想了一下,说:“就叫慎言吧,咱们不是口吃,是说话谨慎。”
薛仁贵高兴地说:“这个字好,就叫慎言。”
方天戟又问:“除了这个老大,还有几个孩子?”
薛仁贵得意地说:“大哥、二哥,别看你们比我生孩子早,可没我孩子多。我告诉你们,我现在有五个儿子、六个女儿。”
“哇,你老婆一年生一个呀?”方天戟惊讶地叫起来。
刘明笑道:“你忘了,当年他就搞了两个高句丽女人做妾,说不定后来又弄了几个,一家顶好几家。以他这身体,生五个儿子、六个女儿,一点都不算多。”
方天戟“哈哈”大笑起来,薛仁贵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二哥,你别乱说,我可不是好色之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一妻两妾。”
“这次又去打高句丽,是不是再弄两个?”方天戟开玩笑地问。
薛仁贵连连摆手:“不了、不了,有两个就够了。”
刘明接口道:“高句丽妾有两个就够了,哪天去打突厥、征回纥,搞几个突厥妾和回纥妾换换口味。”
众人都笑起来,薛仁贵连说“不会”,心思却活动了。后来,薛仁贵平定天山一带的铁勒九姓,真的搞了几个铁勒女人当妾,还大量收受贿赂,被有司弹劾,李治念在他救驾有功的份上,没有究治。
在幽州休息了几天,三兄弟带领各自的卫队和先锋团前往营州,向程名振报到。程名振是一员善于用兵的大将,贞观十九年以右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的身份,随同大总管张亮,泛海进攻辽东南境,亲率一支奇兵夜袭卑沙城,一举克之。原营州都督张俭离任后,程名振接任营州都督的职务,兼东夷都护。
薛仁贵的名气很大,程名振知道他是在贞观十九年征讨高句丽时成名的,对刘明和方天戟,程名振就不清楚了。刘明和方天戟各自做了自我介绍,程名振这才知道,他们二人曾多次征讨高句丽,因屡立战功,逐步晋升到现在的职位,对辽东的情况非常了解。
程名振向刘明询问贞观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征讨高句丽的作战经过,刘明首先谈了《平夷策论》里的观点,然后指出那两次征讨,目的都是削弱高句丽的实力,采取的战术都是以少量兵力奇袭和智取高句丽城池,取其资粮、掳其人口、焚其田禾、隳其城郭,付出的代价很小,对高句丽经济实力的打击很大,最后,刘明把几次主要战斗的经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遍。
程名振打仗喜欢用突袭的办法以寡击众,刘明的打法正合他的胃口,他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刘将军,你若还想打头阵,我分拨四千骑兵归你调遣,如何?”
“多谢元帅信任,冲锋陷阵,末将当仁不让。”刘明也很高兴。
薛仁贵有点坐不住了,听刘明刚才的介绍,打仗的事都是由刘明指挥的先头部队负责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就是运输队,如果让刘明指挥先头部队,他就只能指挥运输队,那还怎么立功升职呀。薛仁贵马上说:“元帅,末将也想打头阵。”
程名振有点为难,薛仁贵以勇猛著称,他要求打头阵很合理,让他打头阵也合适,按照程名振的想法,把薛仁贵放在刘明手下,让他跟方天戟听从刘明的指挥,那样是最合适的。可是薛仁贵名气太大,又是皇上先封的副大总管,他未必愿意听从刘明的调遣。想了一下,程名振有了主意:“薛将军,你和刘将军并为副大总管,刘将军的品秩比你高一级,这样吧,我任命他为左先锋,你为右先锋,各指挥两千骑兵,具体任务等打仗的时候再行分配。”
对这个方案,薛仁贵还算满意,刘明也愿意,对薛仁贵说:“三弟,有你跟我一起打头阵,这仗就更好打了,以后咱们要好好配合。”
刘明说这话有特别的用意,他知道薛仁贵喜欢出风头,有点担心打起仗来他不顾大局。个人勇猛固然是好事,团队协作更加重要。
接下来,程名振跟刘明、薛仁贵讨论这一仗怎么打,刘明说:“太宗皇帝采纳了末将的瘦敌之策,经过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两次征讨,高句丽的实力大损,先皇准备出动三十万大军一举灭亡高句丽,只可惜先皇驾崩,此次行动被搁置。当今皇上登基后,一连数年没有对高句丽用兵,高句丽得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基本上恢复了贞观十九年之后的实力,短时间内难以将其彻底灭亡。以末将愚见,我们还是要按照既定的方略办,做三年瘦敌的打算,然后再大举征伐,一举灭之。这一次行动,算是第一次瘦敌之战。”
程名振同意刘明的战略思想,问:“刘将军,你认为我们这一次打什么地方为宜呢?”
刘明说:“辽东平原和扶余川是高句丽的两大主要产粮区,这两个地方都可以作为进攻目标,末将更倾向于先打辽东,理由有三:其一、辽东离营州近,我们缴获的资粮、俘获的人口,比较容易运回营州;其二、辽东平原离鸭绿水近,鸭绿水以南地区农田少、产粮不足,依赖辽东平原和扶余川的粮食,焚毁辽东平原的庄稼,高句丽就得从扶余川调粮补充鸭绿水以南地区,运输难度大增;其三、辽东的高句丽军队对我辽西地区的威胁更大,削弱其力量有利于辽西的安定。实施瘦敌之战,需要首先攻取一座城池作为我军的前哨基地,取其粮草为我所用,以其城池作为我军转运资粮和人口的中转站。辽东平原北有玄菟城,中间有辽东城和安市城,南有建安城,高句丽军队在这四座城池都驻有较多的军队。从地理位置上看,攻取辽东城作为我军的前沿基地最为有利,其次是玄菟城,再次是安市城和建安城。从攻取的难度上看,安市城最难攻取,其次是辽东城,再次是玄菟城,建安城最容易攻取。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末将建议把首攻目标定为玄菟城。”
程名振说:“刘将军可能还不知道,高句丽在辽东城和安市城之间修建了一座赤烽镇,屯兵五千,作为辽东城与安市城之间的连接环节,本帅以为,攻取赤烽镇作为前哨基地,无论其地理位置还是攻取难度,都是最佳的选择。”
“真的呀!”刘明大喜:“末将正有一些遗憾,玄菟城稍嫌偏北,而且兵力较多,并非理想的前哨基地。高句丽在辽东城和安市城之间建一座小城,这完全就是为我们建的,太好啦,末将完全拥护元帅的选择,就以赤烽镇为前哨基地。”
薛仁贵说:“赤烽镇兵力虽少,可它位于辽东城和安市城两座大城之间,很容易得到增援。如果我军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攻克,辽东城和安市城都会派来援军。我军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打援,攻城部队容易陷入敌人的夹攻之中。我想,高句丽人只在赤烽镇放五千人马,肯定也是考虑到这个因素,有恃无恐。”
“不要紧。”刘明说:“攻打赤烽镇不能用强攻的办法,必须智取。赤烽镇新建不久,其守军还没有遭受过我军的打击,戒备心理不是很强。我们就利用这一点,先派出一支小部队,引诱敌军出城来攻,预先埋伏的大部队突然杀出,击溃敌军,我诱小部队紧随在敌军之后,抢占城门,接应大部队一举破城。”
程名振完全支持这一打法:“好,就这么打。刘将军运用这种战术已经驾轻就熟,就由刘将军诱敌,薛将军率大部队破城。”
正说到这里,军兵来报:“启禀都督,契丹酋长达稽求见。”
程名振愣了一下,奇怪地说:“这一次我们没有征召契丹兵呀,他来干什么?”
欲短达稽的来意,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