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回 窥探仇人高强遇险 举拔良将兄弟征东(3)
作品:《大国尊严系列之半岛风云演义》 “那就是了。”信诚说:“泉大人有位非常漂亮的姬妾,就是姓崔,好像以前是王妃,你说的崔娘娘应该就是她。”
“原来泉盖苏文霸占了她。”高强又问:“她的儿子怎么样了?”
“她有儿子吗?”信诚反回道。
高强说:“她有个儿子,比我小六岁,今年应该十五岁了。当年泉盖苏文杀了我的父王和所有的王子,只剩下我们两个。”
信诚摇摇头:“我从来没见过你说的那个王子,也从没听人提起过,估计……”信诚没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信诚对泉盖苏文的做事风格非常了解,他相信,泉盖苏文不会让一个跟自己有杀父之仇的王子长大成人。
高强听明白了信诚的意思,他完全相信这一点,不由地暗自佩服自己的母亲有先见之明,当年果断地逃离平壤城,让自己逃过了杀身之祸。他又问:“崔娘娘现在过得怎么样?”
信诚说:“这我就不清楚了,我很少能见到她,见到她也不能跟她说话,她过得好不好我怎么能知道?对了,她给泉盖苏文生了个女儿,刚刚三岁,泉盖苏文非常喜欢这个女儿,我想对崔娘娘应该还不错。”
从信诚这里能了解到的信息也就这些了,高强再次感谢信诚的相救之恩,离开平壤城,返回朴家庄。从此,高强打消了杀泉盖苏文的念头,但他并没有放弃复仇的想法。杀不了泉盖苏文,可以杀他的儿子,父债子偿也是天经地义。高强甚至做了更长远的打算,就算在他这一辈报不了仇,他也要让自己的下一辈报仇。就算朴贞吉生不出儿子来,他还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跟朴康万一样,他也把女儿当成儿子养,让她们从小练武。高强和朴贞吉都是练武的材料,他们的孩子自然也有习武的天赋。在外祖父和父母的教导和督促下,高玉姬和高顺姬从五六岁上就开始练功,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武功小有所成,超过了朴贞吉和高强。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高句丽积聚了一定的实力,恢复了对新罗的侵伐。泉盖苏文联合百济和靺鞨,大举进攻新罗,占领新罗三十三座城池。新罗王金春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李治这才想起来,在大唐的东边,卧着高句丽这条嗜食人肉的狼,要想让它老实,必须时时地敲打敲打它。此时幽州都督和营州都督都换了人,朝廷好像忘记了刘明这位征东的能臣干将,在调兵遣将时根本没想到刘明和幽州都督府。
永徽六年,公元六百五十五年,李治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领营州都督府兵出新城道进攻高句丽。五月,程名振和苏定方率军渡过辽水,进至新城附近。新城守将见程名振兵少,大开城门,渡过贵端水前来迎战,程名振挥兵奋击,高句丽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程名振驱兵追赶,直到新城城下,趁势攻入外城。这一仗,杀死高句丽士兵一千余人,大唐军队焚毁新城的外城,以及新城附近的一些村落,然后班师回营州。
这一仗的目的仅仅是警告一下高句丽,由于后宫之事还没有安定下来,李治不想大规模用兵。就在这一年的十月,武珝被册封为皇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后宫之争总算落下帷幕。然而,初登皇后大位的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地位并没有巩固,仍然不能大规模对外用兵。通过铁腕手段,武则天贬黜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曾经反对她的老臣,确立了自己与李治共同执政的地位,高瞻远瞩、胸怀宏图大志的武则天准备继承李世民的遗愿,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显庆三年,公元六百五十八年,三月的一天,李治按照武则天的意思,在早朝时降旨,任命营州都督程名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为副大总管,率领营州都督府兵和胡兵,征伐高句丽。
自从在贞观十九年征伐高句丽的战斗中一战成名后,薛仁贵一直没再打过仗,日常的职责是给皇帝看大门,负责守卫玄武门,皇帝打猎的时候他负责把兔子从草窠里赶出来,让皇帝过过射箭的瘾。虽说时常能见到皇帝,也很得皇帝的重视,可是没有立功的机会,也就没法升职,一直是正五品上的右领军郎将。与他形成对比的是,刘明因战功累迁至正四品上的忠武将军,整整比他高出四级。就连武功比他差一点、更没有他那些弯弯绕的方天戟,也因战功累迁至正五品下的宁远将军,仅仅比他低一级。
直到高宗永徽五年,公元六百五十四年,薛仁贵才等到转运的机会。这一年闰五月初三,天上下起瓢泼大雨,从白天一直下到夜里。半夜时分,山洪暴发,太极宫地势低洼,大水直冲玄武门。这天晚上正赶上薛仁贵值班,守卫玄武门的将士见大水汹涌而至,全都自顾自逃命而去,薛仁贵又看到了引起皇帝注意的机会。他训斥惊慌奔逃的卫士们:“你们这些胆小怕死的废物点心,你们是皇上的卫士,现在大水就要冲进皇宫,皇上受到威胁,情况万分紧急,你们不说保护皇上,只顾着自己逃命,你们还是人吗?看看老薛是怎么干的。”
薛仁贵想向李治报警,可是玄武门的卫士只能在门外守卫,不能进入皇宫,他只好爬到城门楼上,冲着皇宫里面大喊:“万岁,发大水啦——薛仁贵恳请万岁速速移驾——”报警的时候,薛仁贵没忘记带上自己的名字。
薛仁贵一遍一遍地高喊,终于惊动了守卫内宫的卫士。内宫卫士保护着李治移到高处,时间不长,大水就冲到了李治的寝宫。
其实李治就算不离开寝宫,也不至于有危险。皇宫里的各座宫殿都建在高台之上,殿内顶多是进水而已,水深绝对不至于把人淹死。史书中没有提及这次水灾淹死皇宫里的任何人,也没有冲毁城墙或宫殿的记载,薛仁贵留在玄武门安然无恙,这就充分证明水势没有多大。换个角度考虑,如果睡在寝宫里的李治都有被淹死的危险,那么长安城里的老百姓至少得淹死一半,可史书并没有长安城遭受严重水灾的记录,这也能证明水势并不太大。
不管这次报警的实际意义有多大,薛仁贵的机会主义路线再次起到了作用。事后,李治对薛仁贵非常感激,亲口对他说:“多亏了你朕才没有被大水淹没,看到你朕才知道大唐还有忠臣。”
好家伙,这个评价可够高的,全大唐有多少文臣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和地方,有多少武将出生入死为国征战,都比不上薛仁贵吼这一嗓子。当年李世民把薛仁贵看成无人能及的勇将,如今李治又把薛仁贵看成无人能及的忠臣,这父子俩绝对是亲父子。
不过李治没他老子那么大方,没给薛仁贵升官,只尚赐了一匹御马。这次没升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薛仁贵给李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征讨高句丽,李治想到了薛仁贵,想起薛仁贵是在征讨高句丽的战斗中成名的,于是任命他为副大总管。可是薛仁贵只是一个正五品上的小小的郎将,而程名振则是从二品的大都督府都督,二人的品秩相差太大,这二人搭班子显然不合适,程名振手下的将领有不少人品秩比薛仁贵高,薛仁贵如何能调遣他们呢?
武则天虽然后来革了唐的命,可她在行事风格上与李世民非常类似,这个问题对她来说不是问题。她只说了一句话,李治就直接把薛仁贵连升三级,擢升为正四品下的右领军中郎将。
以薛仁贵的品秩,他没有资格参加朝议,他所在的右领军卫连宫城里面的宿卫都轮不上管,被任命为副大总管的事是散朝以后才知道的。四年前吼了两嗓子,没能升官,薛仁贵意识到,要升官还得靠打仗立功才行,于是他想到了刘明和方天戟,刘明和方天戟有征伐辽东的经验,让他们参战对取胜大有好处。薛仁贵很会算账,他是副大总管,让刘明和方天戟在他手下效力,二人打了胜仗,他这个副大总管也有功,于是,他向李治上疏推荐刘明、方天戟和先锋团。
看了薛仁贵的奏折,李治才知道,原来大唐还有猛将,一道旨意下到幽州都督府,让刘明、方天戟和先锋团参战,同时任命刘明为副大总管。
接到圣旨,刘明和方天戟都非常高兴,一方面是因为又有了参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又可以见到薛仁贵了。二人立刻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刘明交接公务,方天戟安排先锋团的行装。
除了六名队正和一些伙长外,现在的先锋团人员已经换了一大半,新补充的士兵都是二十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体强壮、武功较高的棒小伙儿。刘之孝和方惟勇已经正式从军,在先锋团里担任伙长。方天戟的次子方惟健也从了军,虽然武功很好,但没有实践经验,在先锋团里当个普通士兵。方天戟的三子方惟智年满十八岁,刘明的次子刘之义年满十五岁,此次也跟随出征,刘明把他们留在身边,根据需要相机使用。刘明和方天戟都把自己的儿子编入先锋团,让他们冲锋陷阵在前,而且并没有利用官职对他们有半点照顾,这一点让先锋团的所有官兵都心服口服。
邢长生已经五十二岁了,还想参战,刘明也想给他立功升职的机会。上次出征高句丽,邢长生升了两级,成为从七品上的翊麾校尉,总算是步入了七品官的行列,这一回他的目标是成为六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