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权臣 第190节

作品:《再世权臣

    另一部分官员将这爆炸当做了党同伐异好机会,开始互相攻讦政敌:文官(尤其是与西野党颇有关系的)上书骂宦官与外戚倒行逆施,招致天谴。与宦官亲近的勋戚,上书骂某些文官贪污受贿,故而上天降责。武官们素来地位低,谁也不敢招惹,也不想趟浑水。而在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眼中,除了他们这些御史和给事中,其他人都有可能是乱臣贼子。
    于是人人借机生事,朝堂上好一通唇枪舌剑,血雨腥风。
    苏晏听得咋舌,又问:“朝会上,皇爷什么反应?”
    令狐苦笑:“皇爷?皇爷也没能逃过满堂飞的唾沫星子。”
    “怎么?难道连皇爷也骂?”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贾公济贾大人带头的一干言官,上书称白纸坊爆炸是‘上天示儆天之子’,要求国君与储君反躬修省,不仅要追究兵部与工部相关官员的责任,还要下罪己诏,以安民心。”
    “罪己诏?”苏晏吓一跳,“要不要这么上纲上线!”
    “上纲上线是何意?”令狐不解地问。
    “就是,呃……小题大做。”
    令狐叹口气:“这种事吧,自古亦有之。自汉文帝以来,七十多位帝王都下过罪己诏,多是因为水旱疾疫祸及天下,大势所逼。”
    苏晏其实也知道,像地震、大旱这类天灾,危害巨大又治理无门。就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但凡有人力无法抵抗的灾祸,自然都是皇帝的锅。所以历史上那么多皇帝热衷制造“祥瑞”,好证明自己是政通人和的明君;而有些倒霉的皇帝,在位一生天灾不断,就会被诋诟为“天子失德,上苍降罪”。
    由此可见,当皇帝,运气也很重要。
    运气太差,再精明能干也白搭。
    故而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一旦有大灾大祸或政权不稳,要么朝臣们逼皇帝下罪己诏,要么皇帝自己把罪己诏当做杀手锏,危机时刻丢出去,安定民心,平息舆论,多少管点用。
    不过就算是走过场的罪己诏,苏晏也相信景隆帝绝不会下。
    初登基不久的景隆帝,要抬先帝的庙号,引得朝堂沸议。恰逢关中大地震,文臣与言官们以“天谴”为由逼他下罪己诏,甚至连具体文字都替他拟好了,只需盖个印玺即可。
    在这种满朝逼谏的情况下,年轻的天子都没有屈服,硬是顶住了压力,又与太后联手,反逼着一批倚老卖老、操纵国策的朝臣辞官,这才将朝堂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今十几年过去,天子威望日重,有人还想故技重施,岂不是自找苦吃?
    苏晏笃定地说:“贾大人要倒霉了。”
    令狐呵呵道:“玩火者必自焚。贾大人惯来讪言卖直,一心求个青史留名,这下只怕非但留不了名,连乌纱帽都留不住。”
    苏晏与他政见类同,彼此相视一笑,都觉得对方似乎亲近不少。
    令狐感慨道:“下官看得多,记得多,也想得多。这满朝文武,有的是有才无德,有的是有德无才,还有的既无才也无德。真正有才又有德还心怀苍生的……不算多。苏大人是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前途无量,但也前途崎岖啊!”
    苏晏知道他这是在好意提醒自己,于是心有感触地点头:“多谢令大人,本官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令狐朝他拱手,诚恳地说:“我等史官秉笔,唯‘直’而已。苏大人若想走得更高更远,可不能只有一个‘直’字。其中道理,想必苏大人心里清楚,无须他人赘言。下官在此先祝苏大人,一生如春风秋水。”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苏晏亦拱手道,“感君诚意,晚学受教了,定不负所望。”
    -
    被令史官寄予了厚望之后,苏晏觉得自己从头到脚都被清流涤荡一净,很有种澄心定意的禅味了,结果出了禁门,方向还没认清就被豫王强拉上马车,顿时破了功。
    他有些着恼:“王爷不是说好了,不作陪,不进宫的么。”
    豫王笑道:“本王没进宫,在这儿等你出来也不行?”说着,递了小茶壶过来。
    如今他与苏晏说话,放松又放肆。苏晏似乎被感染,也不知不觉放肆起来,接过茶壶对着嘴儿咕噜噜灌了一通,喘口气说:“皇爷知道你深夜翻墙出城的事儿了,你可得收敛着点,别老在欺君的边缘试探。”
    豫王挑眉:“那他知不知道,我还把他的爱卿也拐出去了?知不知道,我俩一同饮酒,还在一个屋里待了整宿?”
    “我不是你用来和你哥怄气的工具!”苏晏忍怒道,“王爷非要与下官一同办案,可以,但公是公、私是私。以后咱俩只谈公事,别瞎整那些有的没的,以免被人误会。”
    豫王不是滋味地问:“苏大人怕被谁误会,是我皇兄,还是重伤的锦衣卫沈柒,还是你那失踪的贴身侍卫?”
    苏晏听出他故意戳自己痛处,气得拿茶壶砸他。
    豫王一把抄在手里,连滴茶水都没洒出来,盯着他雪白面皮上的殷红嘴唇,嗤道:“进个宫,面个圣可真不容易,瞧苏大人把嘴都说肿了。”
    苏晏冷不丁被抓包,先是满面通红,继而恼羞成怒,抓起身边能拿得起的物件,统统往豫王身上扔。
    豫王一件件轻松抓住,物归原位,连油皮都没蹭到。
    苏晏累得气喘吁吁,悻然去开车门。
    豫王连忙拉住他手腕:“去哪里?”
    苏晏甩手:“管我去哪里,反正眼不见为净!”
    豫王见苏晏真生气了,知道自己这个醋吃得不是时候。他是把苏晏当做心上人,可对方并没有这个意思,顶多只当他是个不得不共事的同僚。旧日恩怨尚未完全冰释,连朋友都谈不上,这种醋话说出来,可不是故意削人脸面、给人难堪么?
    ……情情爱爱之事,一旦撇开了床榻,怎么就这么麻烦,这么难?豫王郁闷地叹口气,觉得自己仿佛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他用另一只手顶住车门,对苏晏道:“就按你说的,公是公,私是私,方才是我越界了。”
    这话有那么点致歉的意思,苏晏绷着脸:“王爷首先要弄清楚,与下官是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肉体关系?豫王试探道:“朋友?”
    苏晏翻了个白眼:“‘朋友?本王缺你一个朋友?’这可是王爷自己说的。”
    豫王吸口气,十分坚定地答:“同袍!战友!这个我绝对没有否认过。”
    苏晏转念一想,觉得这个答案可以接受,于是缓和了神色,说道:“还请王爷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既然只是同袍,去干涉别人的私事就很不适宜了。”
    见豫王似乎还有些愤懑之意,苏晏又问:“从下官认识王爷至今,出于朋友之义,只劝过王爷一次不要耽溺情爱、虚度时光,可曾打听过你的私密事,问过你有多少床伴?”
    豫王仿佛被噎住,一时无话可说,又觉得有点悲凉——不吃醋是因为不上心,苏晏真的对他全无私情——或许这一辈都不会有。
    “本王知道了。”他垂目不再看苏晏,放下手臂,颓然后退两步,“你若是想走,就走罢。”
    苏晏开门下车,朝午门方向走了百来丈,觉得皇宫实在大得离谱,有车不坐非要靠腿走路的自己是不是有点傻。
    再说,豫王方才那副饱受打击的模样,实属罕见,自己是不是说得有些过分,伤了人家的自尊心?
    苏晏飞快地反省了一下,觉得比起豫王曾经对他的所做作为,刚才他说的那几句根本不算什么。
    不过有车不坐,还真是傻。
    车轮声骨碌碌地从身后追上来,在他身边停住。车门打开,豫王朝他伸出一只手,无事人般说道:“有车不坐非要走路,你是不是傻?”
    “你才傻!你全家都……”惊觉再骂下去就真要犯上,苏晏噗嗤一笑,握住他的手蹬上车厢,刚才那事算是翻篇儿了。
    豫王表面上同意了苏晏“同袍之间互不干涉私事”的说法,心里自有打算,准备把苏晏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士子,当做最精锐的铁骑、最坚固的城池来攻克。
    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也使得,“苦肉计”也使得。必要时,与其他情敌之间“远交近攻”也未尝不可。只除了“走为上”,他兵不厌诈。
    -
    一纸圣旨,专案联合调查组就能在大理寺挂牌,但人员、资金调配等前期准备,还需要几日时间。
    而且交代北镇抚司去打探的关键线索尚未有回复,苏晏左右无事,翌日出现在了奉天门,想看看朝会上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他没有穿大理寺右少卿的四品官服,穿了件新发的御史常服。青色,胸前的补子由基佬紫鸳鸯换成了神兽獬豸,感觉好多了。
    四更天在午门外排队注籍,他也是站在御史的那一队,听都察院的同僚们私下讨论新官服,一律满意,说是动用了内帑赶制出来的,足见圣上对言官的重视。
    苏晏在心里暗笑:重视是挺重视,但不是为了你们。再说,就算是,也不见得你们以感激之心回报皇爷,少放点嘴炮呀?
    在奉天门广场上排队站好,等待圣驾临朝时,贾公济一回头,看见了苏晏,愣道:“苏大人,站错位置了吧?”
    苏晏假装左右顾盼,又低头看看胸前补子:“没错呀,难道下官不再是监察御史与陕西巡抚御史,被撤职了?”
    朝中臣子身兼数职的大有人在,但站班排位都是以最高职位为准。
    有时就算平起平坐,也要争一争谁的兼职含金量更高。
    建国初曾经有位尚书兼任通政使,认为另一位尚书兼任都察院都御史,站班不该排在自己前面,与对方在朝会上吵嘴,为争c位当场打了起来。
    可从未见过自降身份,四品少卿非要往七品御史堆里扎的……这苏十二,还真是朵奇葩。
    贾公济促狭心起,走到苏晏身边,说道:“既然苏大人以御史身份为豪,那就该秉承谏臣的一脉作风,介直敢言,不畏强权。回头在朝会上,本官带头上谏,苏御史可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拖后腿。”
    苏晏端然拱手,正色道:“身为御史,理当拨乱反正,直陈时弊。但听上官吩咐,无有二话。”
    贾公济对他的表态十分满意,心道:没白把他拉进御史队伍里来,果然是个俊杰。
    “贾大人且放一百个心。”苏晏朝他笑了笑,提醒,“圣驾到了。”
    贾公济赶紧归了位。苏晏抄着袖子,看他斗志昂扬的背影,嘿嘿一笑。
    第200章 谁敢欺负我老
    甲午年二月初六的奉天门早朝上,景隆帝认真听取了六部尚书对各自部门事务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敦促白纸坊清理与救灾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到位,杜绝中间存在的人浮于事、推诿搪塞、中饱私囊等不良现象。同时嘱咐担任赈灾总理的太子,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团结。
    皇帝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众臣表示,要贯彻圣上的指示,以更大的力度、更果断的措施,坚决完成救灾抚民任务。
    ——以上报道来自于都察院七品监察御史苏清河。
    苏晏在心里把自编的新闻稿都念完了,终于在朝会接近尾声时,等到了贾御史的重拳出击。
    还挺沉得住气嘛。他望着贾公济越众而出的身影,扭了扭站酸的脚底,打起十二分精神。
    果然,贾公济先是询问,他与一干御史之前上呈的奏本为何留中不发,随后又旧事重提,恳请皇帝不仅要颁发圣旨追究相关大臣的责任,更要诚心斋戒沐浴,亲赴太庙祭拜,求得上苍的宽恕。最重要的是,得下罪己诏。
    当然,措辞还是委婉的:“非是天子之政有所失,行有所过,而是上天示儆,降以灾变,以致百姓死伤无数,人心惶惶……”
    翻译过来就是——这事儿不是皇帝的错,但上天既然表示不满,用大爆炸作为警告,为了安定民心,就委屈皇帝你下一份罪己诏吧!圣人尚且三省其身,皇帝你也带着储君一起反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好。
    言词十分诚挚且慷慨,说到最后顿首不止,大呼:“周武王、唐太宗尚且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圣上宽仁甚于周王唐宗,必不忍见苍生受苦!”
    不少言官纷纷出列声援,劝谏皇帝以天下百姓为重,颁发罪己诏,平息上天的愤怒,如此大铭定能长治久安,万事消弭。
    这是苏晏穿越到古代之后,第一次见到如此大型的道德绑架与捧杀现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妈卖批!
    你是个明君,就得有身为明君的自觉,就得像历史上那些明君一样,遇蝗灾生吃蝗虫,遇旱灾光脚祈雨。人家宋理宗都能因为彗星划过夜空的不祥预兆,而发罪己诏痛自刻责,避正殿、减常膳,以示侧身修行之意,你景隆帝可比他贤明多了,怎么就不能呢?
    说得多么大义凛然,简直把“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发挥到了极致。
    广场中央跪了一片谏官,请愿之声此起彼伏。
    文武大臣面面相觑,各怀心思,有的内心赞同但碍于天子在上不好说出口,有的感觉不妥但不愿去和言官对喷。
    阁老们则十分持重,毕竟在这种事上不好太快表态,还是得先看皇帝的意思——万一皇帝愿意为了平息舆论而下诏呢,自己太早跳出来反对,岂不是枉做好人,回头还得背上一个“媚上布利”的骂名。故而就连性情最急躁的次辅焦阳都一声不吭。
    至于首辅李乘风,毕竟年纪大了,前几日因为连夜议事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否则依老爷子的脾气,能暴跳如雷地用象牙笏板砸贾御史的脑袋。
    贾公济左右看了看,在乌泱泱的人头中不见苏晏,又转头在队伍里找,发现苏晏孤零零地站着,遂用眼神示意他跟紧组织别掉队。
    苏晏在袖子里把指节捏得咯咯响,面上却淡定地很,嘴角甚至微微翘起,仍是平时未语三分笑的模样。
    他的视线越过众臣,遥望玉阶之上的天子,隔得太远看不清眉目神情,却仿佛感受到了对方投注在他身上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