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 第276节

作品:《穿成咸鱼大佬搞种田

    为了区分每家每户的碗筷桌椅,他们会六桌凑一组,几家人凑成六桌,方便散去的时候收自家的东西。
    范家买了肥羊,猪肉鸡鱼供庖厨处理。
    秦家人数众多,也添了酒水钱银进去买肉菜等物。
    一条巷子从头摆到尾,并排摆了两桌,稍稍显得拥挤,但热闹。
    待到正午时分,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拿手菜端了出来,不论是荤的素的,七碗八盘,桌上添了不少。
    羊肉汤一盆盆送了出来,人们在两边排成队伍,一只只手传送,个个都喜笑颜开。
    闷猪肉、仔鸡烧冬菇、炖鸭、烧鱼……等等荤菜填了一桌又一桌。
    入秋的天气比不得夏日,东西凉得快,众人纷纷围拢大快朵颐。
    贺亦岚也是第一次吃这种百家宴,有时候尝到一盘与众不同的,会问是哪家的拿手菜。
    一些性格活泼的会端着碗到处溜,因为每一桌上除了固定的那几样,总会有五花八门的惊喜。
    也有菜式撞了的,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味道。
    方老爷子一把年纪了也跟孩子似的到处转,整个胡同里欢声笑语,吃吃喝喝热闹不已。
    范谨和秦二娘挨桌敬酒。
    人们各自送上祝福,祝愿这对新人天长地久,祝愿他们早生贵子,祝愿他们芝麻开花节节高。
    望着那群充满着市井烟火的热闹,秦宛如爱极了他们的鲜活灵动,爱极了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积极又乐观的向上豁达。
    这是一群可爱到骨子里的人。
    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吵闹斗嘴,但相互间都会帮衬着,就像她们最初来买凶宅时孔氏会热心肠提醒,怕她们吃亏。
    大家都是陌生人,但聚拢在一个地方生活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有人提议应该把张家胡同改成状元胡同,书肆老贾还惦记着范谨给他写招牌。
    待宴席收场后,老贾送来笔墨纸砚,范谨在段家大笔一挥,写下老贾的“有林书肆”,并落款自己的姓名。
    老贾看得美滋滋,说要请人好好打造一个招牌。
    当时他们都当得状元郎题字已然威风了,哪晓得数年后那招牌水涨船高,因为状元郎变成了政事堂宰相。
    于是一夜间老贾的招牌比他的书肆值钱多了。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方家人在段宅里坐着唠家常,外头的人们各收自家的桌椅碗筷,人多手快,七手八脚的很快就把胡同腾空出来。
    人们拿着扫帚把胡同清扫一番,正厅里的方老爷子抿了一口茶道:“我活了一辈子,还是头回吃百家宴,真有意思。”
    贺亦岚道:“朱家做的蛋饼好吃。”
    方老爷子回味道:“容家的冷胡突鲙甚妙!”
    两人就方才吃到的菜肴讨论热议起来。
    待晚些时候段珍娘要先回闵县那边,秦宛如同她细说了会儿。
    众人相送,秦大娘叮嘱她路上小心。
    段珍娘道:“且放心。”又冲方老夫人道,“外祖母你们先在京里多呆两天,我先过去了,改日你们坐马车过来瞧瞧。”
    方老夫人:“路上可要仔细了。”
    段珍娘点头,“我知道。”
    方二娘道:“先让作坊做些货备在那里,等我回魏州顺便带些回去,试试那边的行情如何。”
    段珍娘应声晓得。
    秦宛如道:“那边就交给表姐了,早些把去籽的白叠子送些过来,我好把平康坊的弹弓开出来。”
    第159章 合作社 感谢支持晋江正版的小可爱!!……
    一众人送她到胡同入口, 段珍娘和仆人骑马走了。
    之后闵县那边进行第二次大批量采摘,开始请村里的村民帮忙,工钱十文一天, 品质上乘的和次品要分开装。
    家里忙完农忙的村民都过来帮工, 只要手脚麻利, 不论男女都行。
    采摘来的籽棉运送到作坊, 先在仓储那边过称后再由轧棉机去籽处理。
    现在要提供给平康坊那边开弹弓, 数十台轧棉机和纺车全部运作起来。
    作坊正式进入生产高峰期。
    地里几十人采摘, 作坊里纺线和轧棉就有上百人, 弹棉匠也有二三十人, 人们各司其职。
    纺线这边有时候线团备得足了,就换成轧棉,去籽棉花要供应平康坊和作坊四十张弹弓,供应压力巨大, 段珍娘又请人手进来轧棉。
    有回县丞张国申来瞧,问起当地人, 个个都很高兴能在家门口挣钱。因为多数是妇人, 家里有孩子的让老人照看着, 自己来挣几百文补贴家用也不错。
    况且是手上活儿, 不用风吹日晒,环境也明朗, 家里的婆母男人都放心。
    同时,平康坊那边拿到闵县送来的去籽棉花后,去年在这里干过的那些人又回来了, 他们早上过来,傍晚回去。
    秦宛如又亲自教了几名新手学徒。
    方家人都觉得好奇,前往平康坊参观, 里头热火朝天。
    也幸亏周边高墙围困,声音被阻隔在院子里,边上两家住户在外地营生,一年到头都回来不了两回,倒也不会嘈得人受不了。
    平康坊这边开了十二张弓,如果缺材料,就命人去贺家的庄子提取。
    现在闵县那边运送进来的成品或去籽棉花直接存放在庄子里,他们只跟庄子这边对接。庄子再跟平康坊对接,西市商铺则从平康坊那边调取,特殊情况可以直接从庄子调货。
    整个运作流程开始走上正轨。
    方家人还要在京里待一阵子,平康坊那边多数是秦大娘兼顾,窦氏则负责西市商铺运作。
    随着货源稳定,先前预定付全款的户主们陆续收到了被褥,赶在入冬前拿到东西御寒。
    有些人是先买两床来试用,觉得东西不错又接着再添了几床,平康坊甚至还接到了好几单喜被。
    喜被单子数量多,要么一单就是六床,八床,十二床,都是吉利数字。
    秦宛如还蛮喜欢接这种单子。
    京里穷人多,但家底殷实的也不少,有时候看到街坊邻里在买,看过觉得不错,也跟风买了两床。
    一时间,白叠子再次大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家庭里,铺床,做棉衣棉裤。
    往年成衣铺做御寒的衣物主要填充的是鹅绒蚕丝,这类衣裳价格高昂,今年则主打白叠子填充,卖价低廉不少,成为最走俏的商品。
    散装白叠子的零售依旧强劲,目前次品极少,闵县那边主要处理品质上乘的为主,后来窦氏见询问的人多了,便传信叫段珍娘做一些次品的过来。
    待平康坊的制作稳定后,秦宛如和方家一众人去闵县。得知他们过来的消息,段珍娘前去接迎。
    众人在苏宅落脚。
    秦宛如关心这边的情况,问段珍娘道:“地里的白叠子采摘得如何了?”
    段珍娘回道:“第二批次已经采摘完三个村,还有两个村的在采。”
    秦宛如点头,“各村的数量可要记好了,莫要搞混了。”
    段珍娘:“没搞混。”
    秦宛如又问:“这边商铺有当地人来买被褥吗?”
    段珍娘摆手,“极少,总共就卖了不到三十床,倒是次品的销了近百斤出去,这个价位的接受度高一些。”
    秦宛如:“地方到底太小了,也不知道魏州那边好不好脱手。”
    段珍娘:“我让阿娘过来唠唠。”
    稍后方二娘过来,秦宛如说起魏州那边的情况。
    方二娘倒是信心满满,说她去西市商铺看过,购买东西的客人群体跟魏州那群差不多,只要是听到从京里传过去的走俏货,多半好脱手。
    她眼光毒辣,秦宛如稍稍放心了些,方二娘又道:“到时候我先跟货船带八十床过去,散装的也备些走,试一试就知道了。”
    秦宛如:“八十床会不会太多了?”
    方二娘摆手,“不会多,且还要提价,每床添三十文货运。”
    秦宛如看向段珍娘,段珍娘摆手,“你别瞧我,阿娘比我们有经验,她眼光毒,多半错不了。”
    方二娘问:“明年你们只种这么多,打算把当地农户带动起来,这法子管用吗?”
    秦宛如:“管用,明年我打算跟京里的纺织作坊合作,尝试做棉布,我们提供原料,他们加工成线团再做纺织,售价在麻布和绸缎之间,可供人们裁衣制裤。”
    听到这个打算,方二娘道:“极好,这样消耗起来数量更大,路子也走得更宽。”
    秦宛如继续道:“今年京城这边算是打开了通道,被褥和散装的到底有局限,若制成布匹,像闵县这些地方都能流通,几百文一匹布,家家户户都容易接受,更容易打开市场。”
    方二娘:“把纺织的路子打通了才是正事,那个可以靠数量制胜,薄利多销。”
    三人就明年的计划讨论了一番。
    待这茬忙过,秦宛如就要跟村民们商议加入合作社的事,明年再找纺织作坊也不迟。
    方二娘顾着魏州那边的生意,也未在闵县耽搁多久,秦宛如按她的要求备货走水路发过去。
    人们在码头边道别。
    待商船离开后,方家人去附近的龙门村看地里剩下的白叠子。
    这边村里的要成熟得快些,两批采摘后,地里的白叠子还剩三成未熟。
    众人在田埂上看那些吐絮不久的白叠子,方老夫人赞道:“这东西挺好的,实用。”
    秦宛如摘了一朵给她瞧,说道:“一床被褥能管十年以上,若是用板结了,再弹制蓬松就能重复利用。”
    方大郎好奇问:“三娘怎么想着种这种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秦宛如忽悠道:“是织女娘娘黄道婆告诉我的,她托梦与我,教我怎么做它。”
    方二郎问:“就是供奉在前厅的那画像?”
    秦宛如点头,“对。”又道,“我承了她的衣钵,种白叠子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它,以后不管是衣物还是被褥,必要让它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