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七 解决粮食问题

作品:《逆宋

    豪强世家虽然没落,但在朝中却仍与不少大臣有联络。
    孙光璐说了几句好话,就被送去与死在辽人铁蹄下的冤魂联系,朝堂上再也没人敢说什么。
    不过私底下,仍有人找曹翰说情。
    曹翰一直因为当日未接手银行,以至于魏仁浦劳累过度被气死而内疚,而这些人正是导致魏仁浦薨逝的元凶,曹翰岂肯放过。
    况曹翰正是在征幽云与辽人对战时被一路提拔,他可是领教过辽人的凶残。这些人为了保住利益而送给辽人军费,让辽军攻打幽州,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翰虽没有赵德昭那般阴毒,但战场上血见得多了,用起刑来也丝毫不手软,很快便将案情查了个水落石出,并派出都察院的御史们全国各地跑,去查抄几大世家的财产。
    这天柴宗训正在部署银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赵匡胤却递上一封奏折。
    原来是翰林学士冯平弹劾曹翰,逢迎媚上,丧失人伦,竟将几大世家的祭田都尽行抄没。
    这里面有个说法,祭田是祖上留下来的,用以埋葬族中先辈。
    一般的豪强世家,旁系繁多,有发达的,也有落魄的。
    发达的人便会在祖坟旁边购置田产让落魄的居住,平时维持香火,节日则合族祭祀,用以维系整个家族。
    虽是家主,但这祭田却属于合族,并不是某一人的。
    还有个讲究,仁孝治天下,只要这一族没有死绝,就得让人家的祖宗有个安息之地。
    就是死绝,也最好不要动人家的祖坟。
    不是民间传说有四大缺德么,挖绝户坟,踹寡妇门,吃月子乃,打瞎子骂哑巴人。
    柴宗训的旨意是夷灭六族,可不是将这些世家大族尽行夷灭,就算灭了族,挖绝户坟可是第一大缺德。
    虽是敌人,但柴宗训也不愿做得太过分,但他还是不爽的问了一句:“冯平很闲么?拼音和简化字搞得怎么样了?怎么还有时间管别人的祖坟?”
    赵匡胤对到:“回皇上,有活字印刷术助力,拼音和简化字已基本推广全国。”
    “所以冯平就有时间管闲事了?”柴宗训淡淡到:“将他和曹翰二人招来,朕要问问怎么回事。”
    二人一同来到大殿,柴宗训问到:“曹卿,听说你刨了世家大族的祖坟?”
    “皇上,臣没有。”曹翰辩到:“臣即便再恨这些人,也不至于做出此等大伤圣德的事。”
    冯平说到:“你将祭田充公,又将各族人尽行遣散,不出数年,其祖坟无人修缮,必被尘土淹没,与刨坟无异。”
    曹翰有些不爽:“冯学士,本官知你瀛洲冯氏世代诗书传家,那本官倒要问问,冯学士可知你八辈儿祖宗葬在何处?”
    这句像是骂人的话倒真把冯平给问着了,中唐以来的乱世,莫说八辈,就是五辈祖宗都不一定知道埋在哪里。
    “曹兰宪,”冯平忿忿到:“本官不知祖宗葬在何处是因为战乱,可如今太平盛世,岂有刨人祖坟的道理?”
    曹翰喝到:“斩草要除根,冯学士只知本官将几大世家祭田充公,你可知他这祭田有多少?”
    “这些世家大族倚仗子弟充斥朝堂,盘剥百姓数百年,就以崔氏为例,其祭田竟多大二十万亩。”
    “二十万亩啊,若不将其尽行充公,不出三十年,世家大族子弟将再次充盈朝堂。为了自身利益,必会与朝廷作对,继续盘剥百姓。”
    “他们的祖坟被刨,那些祖坟里躺着的,不定生前怎么盘剥百姓。冯学士想过没有,有多少百姓被他们逼得根本活不下去?”
    冯平说到:“本官也深恨这些盘剥百姓之人,可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皇上素来以仁孝治天下,若就此让人不得祭祀先祖,事情传了出去,岂非有伤圣德?”
    柴宗训思虑一阵,开口到:“祭田虽不入公,但他们这祭田也太多了些。这么地吧,朕御批留下一百亩,赐予其族中忠厚老实之辈,留在坟前祭扫,其余族人,一律分散各地。”
    “皇上,”冯平说到:“一百亩是否太少了些?”
    柴宗训喝到:“似这等叛逆,朕肯留着他的祖宗牌位就算不错了,还敢嫌少?”
    毕竟事不关己,冯平弹劾也不过是因为读书人,要提醒皇上注意圣德,既然皇上不在乎,他只得说到:“臣遵旨。”
    柴宗训又问到:“曹卿,世家大族里通辽人谋反的案子已经审了不少时日,还须多久才能查清?”
    “回皇上,”曹翰对到:“案子早已水落石出,除三大家族外,还有另外四家豪强出过辽人军费,臣也早已一并拿下。只因这七大家族财产分布全国各地,彻底查抄整理成册尚须时日。”
    “他们竟有这么多财产?”柴宗训问到。
    曹翰笑到:“据臣初步掌握的数字,说出来皇上恐都会大吃一惊。”
    “大吃一惊?他们究竟有多少财产?”
    “回皇上,算上现银、府邸、珍宝、田产、店铺等等,三大世家加上四家豪强,家产全部合算成银子,总计超过三万万两。”
    三亿两?难怪可以轻轻松松买通辽人进攻幽州,又能让向承甫不顾一切帮着造反,这可抵得上十年的国库收入了。
    “除此之外,这些家族中仍有不少亲眷在朝中为官,”曹翰问到:“皇上,这些人要不要处理?”
    柴宗训摇摇头:“六族之外,一律不问;六族之内,尽皆处斩。”
    “臣遵旨。”
    有这三亿两打底,柴宗训可以放心大胆的扩张银行,不用担心发生任何事。
    但光有钱还不行,以现在的生产力,粮食产量根本不够,账面上的实力虽然够看,但实际上大周经不起几场大灾。
    首要的,是让粮仓充盈起来,这样才可以把银子放肆的造。
    “皇上,”一旁的赵德昭不知道柴宗训心中想法,只喜到:“若是将这三万万银子放到银行,臣敢保大周境内再无饿殍。”
    柴宗训轻轻摇头:“这三万万银子能当吃的么?不能。况只是价值三万万两,又不是有这么多现银,还是先将何辉和樊若水召来吧,朕有要事与他们商议。”
    潘惟德急忙出宫去造作局传召何辉和樊若水。
    突然传召,让俩人有些慌。
    “潘大人,莫不是宫里发生了什么事?”
    潘惟德摇头到:“下官不知,还请两位大人快些,皇上正等着呢。”
    俩人匆匆忙忙进宫,却见皇上果然端坐龙床一副等待的样子。
    “臣何辉、樊若水参见吾皇万岁。”
    柴宗训也不来虚的,只问到:“樊卿家,你的船造得如何了?”
    “回皇上,”樊若水说到:“臣将铁船又做了改进,一台船上可装三台蒸气机,三台连接一个螺旋桨,船速每个时辰可达八十里,若是顺风行船,最快可到一百五十里。”
    “可否出海远航?”
    “回皇上,只要沿途补给,航行万里不在话下。”
    “万里倒不需要,”柴宗训说到:“眼下有件事,倒需要樊卿家去办一下。”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樊若水执礼到:“请皇上示下。”
    他们来的路上,柴宗训就已经编好了理由:“朕曾在一部古籍上见过描述,南海苏禄国产一物,名‘薯’,此物拳头大小,有红灰等色,迎风便长,不论沙地山地,还是黄土黑土都可生长。用之果腹,竟比粳米还要养人。”
    感谢明朝那些事儿,红薯这东西,柴宗训就是在那本书上看到,由明末名臣徐光启自海外引进。
    清朝之所以人口快速增长,与红薯马铃薯之类农作物的推广有很大关系。这东西不挑地方,而且口感好,最关键的是,能够作为主食填肚子。
    樊若水却有些疑虑:“皇上,前日苏禄国有商人前来造作局定制蒸气纺车,臣与其闲谈,询问该国风物,并未听此商人说过有‘薯’。”
    何辉也跟着附和到:“皇上,臣为研究奇淫巧技,也曾遍览古籍,似乎也未见过有‘薯’的记载。”
    柴宗训装作努力回忆的样子,思考半天说到:“朕也不记得那部古籍叫什么名字,经你们一问,那东西是否叫‘薯’都不太确定。但朕能肯定的是,苏禄国有一物产,与朕方才描述一模一样,樊卿家可率船队前往苏禄国,将此物引进,推广我大周境内。让我大周百姓不再忍受饥饿之苦。”
    “皇上,若真有此物,臣当即前往苏禄国为皇上取来。”樊若水还有些犹豫:“只是苏禄不过蕞尔小国,我天朝上国都没有的物产,他岂能有?”
    柴宗训急得没法儿,又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得说到:“有,有,朕确定有,此物长于地下,成熟之时由地下挖出,可烧可烤,据说熟治之后香溢室内,经久不散,樊卿家速速出海为朕取来。”
    樊若水只是个技术性的人才,外交之事并不擅长:“皇上既肯定有,臣当即刻出海,只是这薯,是以贸易交换,还是派兵夺来?”
    “不到万不得已,不动刀兵,”柴宗训说到:“若是能以贸易交换,自是再好不过,你此去可知会岭南郡公,若有危险,可令他助你。”
    眼见皇上如此笃定,樊若水只得执礼到:“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