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失败的守成之君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楚世家》·楚共王·一个失败的守成之君
    楚共王的老子楚庄王完成了楚国春秋史上最灿烂的事业,也可以说实现了楚国历代祖先的夙愿,当初楚武王熊通“吾有弊甲,意欲以观中国之政”,辗转到庄王终于问鼎中原。回头看楚国称霸历程,主要是与晋国争霸。事实上,在与晋国交锋近二百年中,输多胜少,要说楚庄王执政时期一定强盛过晋国,这话不能讲。论综合国力,晋国不比楚国弱。楚庄王所以邲之战击败晋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晋国内部的不稳定,六卿争权。
    晋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时候,楚国难以北进中原分毫,一旦内部不稳定,马上失去霸业。城濮之战,晋文公遏制楚成王如出一辙。不同的,晋国与楚交锋史,只输过一次,就是与楚庄王的邲之战。楚庄王后,晋国向东北扩张,有晋景公这个还算得上的明君,更有后期最耀眼的明星晋悼公,重新将霸业收回。而楚国自庄王昙花一现,可以说基本与霸业无缘,更是陷入无休止的内斗,加上东部崛起的吴国,不堪其扰。
    楚共王作为庄王的儿子,在自己手里丢失了霸业,很是懊丧,甚至自己为自己拟好了谥号,我这辈子太窝囊了,太对不起先人了,干脆给我个“厉”或者“灵”算了,到了这一步,可以看出楚共王是多么的郁闷,和不甘心。
    楚共王也真够倒霉的。先是斗越椒的儿子叛逃到晋国,做了晋国的重要帮手,在鄢陵之战中与楚共王正面冲突,楚共王险些丧命,瞎了一只眼睛,又有申公巫臣奔晋使吴,教吴国在楚的后方骚扰,又又不争气的两个叔叔子重子反逼的巫臣对楚王室满腹怨恨,子反在鄢陵之战中贪酒误事,子重又羞辱子反自杀。这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到楚共王身上,你叫他怎么忍受得了?要知道他接管的可是他老子楚庄王的天下,天下霸主的继承者。
    楚共王时,有几个流传下来的蛮有意思的小故事,颇能见得共王的性情。
    一是“楚弓楚得”,这个故事至于是不是楚共王不好说,在有的野史中说是楚共王。他带着著名的宝弓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意思是,不要去骚扰老百姓了,丢了就丢了,谁用不是用呢?这么看,楚共王真是有些魄力,至少看得出胸怀宽广。
    虽说不能肯定“楚弓楚得”来自楚共王,但是这个故事显出来的大度倒有点类似他。首先在对待巫臣奔晋的事上,楚共王不同意对巫臣斩尽杀绝,连累家族,共王的意思巫臣为国家有过巨大的贡献,这次因为个人私欲出奔,与其诛杀全族不如放过,以诚意打动巫臣不要站到楚国的对立面,要知道巫臣在楚国内算是重臣,国家的机密乃止军力部署都了如指掌,太过分了会将巫臣赶上绝路,实际对楚国不利。但是子重子反这两个奇葩却将巫臣家族诛杀,才引出巫臣使吴,教吴陆战之法,一年七次伐楚,搞的子反子重疲于奔命,叫苦不堪。也间接的帮助晋国重拾霸业。
    一是对待子反以宽。鄢陵之战,子反贪酒误事,共王虽然震怒,但是没有斩杀子反之意,子反所以自杀,是因为子重的羞辱,子重拿子玉的例子来刺激子反,子反不能忍,才自杀而死。从楚共王的态度上也能看出他秉性宽柔,不是那种钢铁手腕的政治强人。
    宽柔者往往行事欠缺刚毅果决,失之于优柔寡断,在接班人的事上,楚共王做了一件让人不解的事,怎么选择国君的继承者呢?共王五个儿子,但都是庶出,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太子,不必遵循长子继承的规矩。但是他拿不定主意,于是想出一个办法,现在看来真是幼稚可笑。共王将一块宝玉藏在祖庙祭拜的垫子上,让五个儿子轮流来祭拜祖庙,谁接触到玉璧就打算让谁继承。结果是老大老二和老五都有触碰到。这个怎么办呢,楚共王没辙了,还是长子来继承吧。真是一出闹剧,不过好玩的是楚共王之后发生内乱,老大老二和老五先后都登上了国君之位,冥冥中似乎真有所安排。
    话说回来,也正因为楚共王有触碰宝玉可为接班人的意思,才引发了后来的内斗,他对待接班人的问题太过于儿戏。毕竟三子都有触碰。楚共王时,巫臣奔晋,楚平王时更严重,伍子奔吴,差点灭了楚国。楚国没落的这个帐还得记到到楚共王父子的头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