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行为艺术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卫康叔世家》(完结)·子路之殇·悲悯的行为艺术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课间大家休闲,闵子在那里恭恭敬敬的样子,冉有、子贡娴静和顺的样子。子路有点特别,看上去一点不内敛,有一种气魄自伟,一看就带着勇武刚毅的神态。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肢体语言的描述,什么话都没说,又好象把自己都显露出来了。所以观察一个人,不在于他说不说话,他说话有说话的看法,不说话有不说话的看法。你这个人的内在的东西全部不由自主的展现出来,有天生的一面,有后天养成的一面,总之无所逃遁。
这个时候孔子突然乐了,大概他观察到学生们不同的形态有了发现,不仅仅如此,而且开了个玩笑,听起来很严重,像子路你这个样子,恐怕不得好死。说实话,断章取义的看这番描述真的不好理解,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前因后果,前天昨天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各人做了什么都不知道,突然的来这么一句,非常突兀。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这段话来看,子路好像是个大老粗的样子,勇武好斗,志气不俗,直性子,奇装异服,对孔子不太恭敬,“陵暴”,哇,好严重,欺负欺压孔子。孔子利用礼制诱导子路归正,这以后呢,子路就规矩多了,穿戴打扮也像个儒生的样子,并且拜孔子为师。子路在孔门弟子中年龄最长,只比孔子小九岁。其他弟子都是些小年轻,差孔子几十岁。
论语上记载了多次孔子斥责或者批评子路的话,看起来子路在论语上是个反面的典型。子路鼓瑟,孔子不满意,大概他觉得子路的音乐中夹杂着勇武之气,实际上应该是子路弹奏的乐曲属于战争军事类冲锋作战性质的乐曲,所以孔子就不满意了。这不符合儒学礼的教化,与温柔敦厚的儒学气质不兼容,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你怎么可以在我这里弹奏这样的音乐呢,我不喜欢。于是大家都不太待见他,老师批评了嘛,再说平日里一副刚强不拔的样子,大家看不惯,孔子还有评价“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什么意思呢,子路虽然年龄大很多,但是跟着我学了这么久,还是初级阶段,境界上差一点。哪位弟子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呢,首先是颜回。
好勇似乎成了孔门一致批驳的,子路恰恰好勇,说他是个反面典型,似乎完全正确。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我厌倦这个乱世了,要去隐居,大概只有子路愿意追随我吧。子路听了很高兴,难得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没高兴完,棍子打下来了,无所取材,好勇没啥用。子路真倒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几个弟子跟老师闲坐,孔子一时兴致,你们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不好意思说,假如你被大家理解,被人聘用,你会做些什么呢,都来说说。
子路率先回答,好像有人说你看子路多性急,就不能沉住气先听别人说嘛,有意思。像现在老师讲课,老师的问题没人回答,怪学生不积极思考,有人率先举手回答了,自己又不满意,反而怪学生举手。子路说,如果有个国家,战乱年荒,我去治理的话,给我三年时间,一定能训练出一只国防部队保卫国家,而且这些士兵都懂的战略战术。孔子“哼”的笑了下。
这个轻笑没有瞒过曾参,讨论结束,就问孔子了,老师,刚才我注意到您笑话子路,为什么呀,子路说得蛮好,现在国家不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孔子是这样说的,子路太急躁,不谦让,争先恐后,再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动不动就打打杀杀,除了这些,难道祭祀礼制都不重要了吗?
子路好像很不幸,跟随了孔子,空有一身武艺,不能代表国家疆场立功,天天被老师骂,被同学们讥讽,好好的读书人不做,就知道行军作战。我倒是替子路惋惜。
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言下之意:你做事非常勇猛,但是过犹不及,做事时最好有谨慎畏惧之心,凡事有所谋划,而不要意气用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总之,孔子就是要引导子路放弃勇武的兵家作风,回到礼制的观念上来,不能有攻击性,就算勇,也要以义为前提,这个义也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而孔子的礼是讲究秩序的,从上而下的,甚至认为只要从上到下都讲礼,何必用兵呢,秩序一定井然。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推荐子羔去做费这个地方长官,孔子生气了,你这是害人家孩子。子路不同意,怎么说那也是一个完整行政地方官,你可以边实践边学习,何必等学好了再去做事呢。孔子脸色一沉,最讨厌伶牙俐齿强词夺理了。
孔子始终觉得首先必须经过礼学的熏陶,然后再去做事,所谓学而优则仕。这个学,就是学礼。孔子和子路好像是一对冤家,经常出现意见相左,所以不难理解孔子判断子路不得好死。天下这么乱,倡导勇武,不以礼学疏导社会,早晚会参与到政治纷争中去,没有好结果。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史记》
子路死了,“君子死,冠不免”,临死前,特意把帽子扶正,坦然而逝,很从容。用自己的行为向孔子表达,我始终是您的学生,我是讲究礼节的,“冠不正心不正”。子路跟孔子学了一辈子的礼,最后只有一个形式上的礼,这是谁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