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齐鲁有别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鲁周公世家》—齐鲁有别
史记中鲁周公世家放在第三篇,第一吴太伯世家,第二齐太公世家。
《吴太伯世家》居世家之首,世人多认为司马迁推崇吴太伯谦让美德,先有太伯奔吴以让文王,后有季札不恋君位,以此,史迁极其赞赏这种礼让的品质,于是作吴太伯世家第一。从这里看,司马迁既然崇尚德行,按说第二当为鲁周公世家,毕竟后世大贤孔子出自鲁国,而且孔子一生志向在于追求复周礼,周礼文化的形成周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编纂整理。孔子热切的表达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崇尚儒学的角度,似乎鲁周公世家至少应该放在第二去做,第一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没有,齐太公世家为第二。这里也见得司马迁还是看重现实的事功作用的。周朝立国八百年,太公居首功,可以说无太公无周朝,太公辅佐周文武父子,文王时期,夯实周国的国力,武王时,辅佐伐纣,建立大周朝。功最大。
周朝天下,武王“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太公封国于齐,周公封于鲁。从封国看,鲁国是占据优势的,首先靠近中央王幾,地处中原,土地资源优良,拱卫周天子,毕竟是自家人,这点私心是理解的,这也是封国的一个版图设计,有他的政治意义。而太公属于功臣封国国,或者说外姓封国,齐距离周天子要远,而且土地少,近海,农业资源相当缺乏,属于偏僻之地,太公受封后吊儿郎当的都不愿意去,应该有不太满意。可见,在周天子的心中,政治的角度上鲁更胜于齐,有事鲁是自己人。
那么从这种政治关系上,从文化上,鲁国都应该在齐之前,至少世家篇居于第二。事实的情况,司马迁吴太伯之后是齐太公。历史的看,齐国八百年天下,太公打下的基业非常牢固,太公以后齐国的发展思路基本都是遵循太公的方略来做的,包括齐国最巅峰的时期,齐桓公时期,得大才管仲的辅佐,全面改革天下,也是走太公的路,极力发展商业。
太公时,“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共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周成王时,把靖边的大任付托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黎,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于是“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也可以说,周朝开国后的周边稳定的事基本都是齐太公在做,当然,有征伐大权,又有国内的逐渐富足,齐国在中原诸侯中最先壮大也是情理之中,但这完全在于太公一人之谋略。太公可谓善谋国者也。
桓公时,春秋齐国尤为鼎盛,比于太公有过之而无不及。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的思想,更有卓见,“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尤其管仲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内扶弱国,外抑戎夷,上崇周礼以尊天子,下抚万民齐人皆悦,连孔子都慨叹“无管仲,披发左衽矣”,可见齐桓公时期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且极其重要的。
鲁则不然,整体来看,基本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贤君贤相,甚至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的地位倒是显得有些尴尬,很难用国家实力去维护周天子,文化上倒是继承下来。但是周室有乱,外夷侵扰,鲁国都无计可施。鲁国大多时候在实力上都是二流国家,政治上也只是大国的附庸,鲁君无一不是平庸的主,军事上也鲜有胜绩,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慢吞吞胖乎乎和蔼可亲的模样。
从历史事功看,齐强于鲁太多,这个苗头早在齐鲁封国时候,周公已经觉察,但是走的路线不一样,治国方略不同,国势自然相异。周公预知齐鲁之异,却不能从实际上进行扭转。太公之齐,如其人,波澜壮阔,周公之鲁,如其人,温良恭俭,文化的差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