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触龙说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赵世家》·赵孝成王·触龙说
二十三年,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九年,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三十三年,惠文王卒。
赵惠文王时,赵秦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善,日益壮盛的秦国伺机挑衅赵国,于是廉颇攻于几,赵奢攻于阙与,秦人失利,自此后,秦赵互不侵犯,直到赵惠文王卒,秦赵酝酿多年的大决战即将开打。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於齐。赵惠文王卒,秦人试探赵国政局,出兵“拔三城”,以观赵国的反应。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彊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来仔细看一下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触龙进宫远远的看到太后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冷着脸,太后说了,谁敢提长安君入质于齐的事,就准备啐他一脸。
入,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原望见太后。”
触龙颤颤巍巍的进了宫,太后那脸色啊没法看,也就是触龙这老臣仗着这张老脸,换一个人来,不等进门就被轰出去,谁敢来?现在赵王年轻,太后说了算。“我老了,走不动了,早就想来看看太后,一晃这么多年了,我想啊我在这里议事还得算到胡服骑射的时候,几十年了,太后身体还好吧。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太后脸色稍缓,知道触龙也是为长安君而来,毕竟几朝元老了,看看他老态龙钟的样子,不服老不行。“马马虎虎,我还能扶着墙啊扶着车啊走两步。”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彊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饭怎么样啊?喝点粥罢了。
老臣我啊,也是强逼着吃饭,不吃饭怎么行呢,只好多走走路,活动活动,不能不吃饭啊。
老妇做不到了。我们都老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原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原及未填沟壑而讬之。”
您也知道,哎,我那个不肖之子,现在游手好闲,没个正经事干,这不打算仗着这老脸,我这老人还在,宫里多少给几分薄面,希望能补一个缺,成不成事,我也只能做到这份上了。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於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你们这些男爷们也爱小儿子吗?哎呀,说起来甚至比妇人更看重呢。
不是吧,按说妇人才会这样。
你看看,譬如您太后吧,我倒是觉得你爱燕后比长安君更多呢。
你真是老糊涂了,我对长安君关怀更多啊。
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想当年,燕后初嫁,您可是手牵着手,那个不忍啊,我还记得呢,还不是不舍的吗。就算不舍,就算再想念,谁也不愿意出嫁的女儿再回来,为什么呢,还不是为她着想嘛,回来意味着什么呢,不出变故谁家嫁出的公主往娘家跑啊。我记得太后自己也说过,愿望燕后不再见。就是这个道理啊。”
“谁说不是呢。还是咱这帮老家伙互相懂得啊。”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世事无常,人能做多少事呢?你看看我们老成这样了。我现在想啊,咱们赵国开国到如今,曾经封侯的后人,说实话我都记不起还有哪一家了?老妇也不记得了。岂止赵国如此,哪一个国家不是这样呢?
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曾经封侯拜爵,祸乱殒身的不计其数,哎,其身平安一世,后来的子孙败家亡身的数都数不过来,为啥呢?还不是白白的享受着先人的荫庇,又不努力,又没有功绩,久而久之,谁还尊重他呢,骄奢**,个个都是这样啊。我就担心我那不肖之子将来会怎么样,我也老了,管不了这许多。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於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於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於齐,齐兵乃出。
说别人何尝不是说自己呢。我想啊,人都有个闪失,百年之后谁还能顾得上在世的子孙。您看看长安君,从小受宠爱,处处依着他,他将来可是要为国做事的,但是他没有一点半点功绩,怎么服众呢。当初心心念念为燕后着想,不愿看她回来,还不是指望她一生安稳?为燕后未来考虑,却不为长安君考虑,所有老臣说太后你爱燕后比爱长安君更多。太后叹口气,笑笑,还是老家伙说话中听啊。就依你。
后人总是去条分缕析的讲触龙如何巧妙,善言辞,真的吗?天下道理无有几多,赵太后几十年,怎么会不懂这些?所以最后接受了触龙,还不是老脸对着老脸,感慨相惜?换作另一个,即便更加巧妙婉转,少不了受那太后的“唾其面”,道理归道理,看谁说咯。你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