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夏日可畏5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赵世家》·赵盾·夏日可畏(5)
    后世对赵盾的评价一般来说比较正面,孔夫子也有“古之良大夫也”的议论。客观的说,赵盾对晋国在整个春秋期间持续称霸有直接的作用。譬如他开启了异姓卿族以公族的身份参政议政,表面上看公权削弱,实话说,赵盾的这种改革使得晋国行政集团充满了活力,不能说赵盾压制了公族,可以看下同时期的诸侯国走的仍然是公族为政的路线,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父子相仇,兄弟相杀”吗?
    赵盾活动时间大体上在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时,算是三朝元老,前后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晋襄公时赵盾逐渐上位,而灵公成公时,国际上差不多是晋国闻赵盾而不闻国君的局面。作为一个大夫能外交内政上良好的运转这个国家机器,使得晋国国际大哥的地位稳固,是很不容易的。有人将赵盾描述成一个阴谋家,这是站在晋国君的角度上来说。不过也能说明一点,晋文公后的晋国国君并非贤能之君,不是什么政治强人,平庸之主,而且赵盾没有褫夺国君的权力据为己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晋国。
    所以在后世的评论中鲜少有抨击赵盾的调子,尽管董狐大笔一挥,“赵盾弑其君”,仍然不妨碍对赵盾积极的看法,这是不是很奇怪呢?
    赵盾弑君的史料在太史公那里,是这样表述的: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晋灵公骄奢淫逸,赵盾谏言不听,灵公吃熊掌嫌肉不熟,宰了大厨。这个事件不应该是孤立的一个,相信赵盾和灵公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不排除晋灵公有向赵盾示威的意图。然后有了晋灵公派人暗杀赵盾不成反被赵穿所杀的故事。其中未必如此简单,这应该是矛盾积累激化的结果。晋灵公即位之初就留下了君臣之间的嫌隙。赵盾控制朝政,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任何一个为君者,即便再怎么平庸都会感觉到极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君臣和谐不可能发生。太史公没有详细记述晋国内外的事务,晋灵公赵盾之间关系激化一定是有一个过程。赵盾执掌军政大权,晋灵公没有势力只能派人去暗杀。赵穿杀灵公,赵盾没有追责,这是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的缘由。
    总的看,史家论调是站在赵盾这一边的,归其因,赵盾似乎除了权力控之外,几乎没有值得批判的私德在,孔子所谓“古之良大夫也”。董狐“赵盾弑其君”,成就了良史之名,然而晋灵公被杀,赵盾却被谓之“良大夫”,其中意味深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