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子玉之死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楚世家》·若敖氏·子玉之死
    子玉便是成得臣,与斗谷于菟同属若敖氏。若敖氏有两个分支,一是斗氏,一是成氏。斗谷于菟任楚国令尹,多年经营,若敖氏在楚国的权力非常大,几乎可以说与王室分庭抗礼,且有自己的领地与军队。斗谷于菟即斗子文,自觉年老,于是推荐若敖氏的成得臣继任令尹。
    成得臣,子玉治军严肃,法令甚苛刻,但有触犯军令,无小大,无贵贱,法办处置,很得斗子文的欣赏,楚成王也比较满意。认为子玉果将才也。于是以得臣为令尹,掌管楚军元帅。
    但是楚国内另一大家族蔿氏,对子玉担任令尹有看法,并且公开的表达了反对意见。表达意见的是一个小孩子,名叫蔿贾,是后来楚国孙叔敖的父亲。当时众人都祝贺子玉任令尹,唯独这个蔿贾不以为然,诸公以为可贺,愚以为可吊耳。这没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反而对国家也许不是一件好事呢。
    蔿贾认为,子玉为人,勇于任事,而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斗,不可专任也。若以军政委之,必至偾事。谚云‘太刚则折’,子玉之谓矣!举一人而败国,又何贺焉?如其不败,贺未晚也。”
    什么意思呢,他说子玉这个人,勇武没问题,但是性格刚劲,不知进退,作为一名将领可以,独当一面恐怕难以胜任,现在军政大权都交给子玉,依他的为人,会贻误国事。这样看,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太刚则折’,子玉之谓矣!举一人而败国,又何贺焉?
    蔿贾的意见引起了群臣的不满,要知道成得臣可是子文推荐的,而子文在楚国掌权这么多年,无论资历还是品质都可以称得上楚国众臣的楷模,而且子文清廉治国,曾经毁家以纾国难,要说出于私心推荐子玉恐怕说不过去。再说成得臣也确实为国家有许多贡献,不是寻常人可比,有若敖政治势力的支持,楚王的信任,又有功绩,现在升任令尹是无可厚非。
    而蔿贾的判断恰恰在城濮之战中应验了。晋文公联合中原诸侯尤其是齐秦两国援宋,楚成王权衡局势,决定撤兵,晋侯在外十九年矣,年逾六旬,而果得晋国。备尝险阻,通达民情。殆天假之年,以昌大晋国之业。非楚所能敌也,不如让之。应该说楚成王对局面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仅凭楚国之力难以撼动齐秦晋的联军。当然子文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即便不退,也可以采取守势,静观其变,避免正面冲突,子文的话很有道理,他说晋之救宋,志在图伯,能与晋抗者惟楚,且曹、卫我之与国。见楚避晋,必惧而附晋。姑令相持,以坚曹、卫之心,不亦可乎?王但戒子玉勿轻与晋战,若讲和而退,犹不失南北之局也。子文主张相持不主动开启战端,讲和是最有利于楚的局面,既给了晋国面子,也能保证楚国对与国曹卫的控制。
    成得臣自恃其才,加之若敖在楚国内势力盛大,更因为之前蔿贾对自己的轻视,急需通过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而面对晋国,正可以一展身手,来堵住别人对自己的议论。
    当然结果都知道,子玉不堪兵败自杀。楚成王的态度:“楚国之法,兵败者死。诸将速宜自裁,毋污吾斧锧。”得臣也内疚:“纵楚王赦我,我亦何面目见申息之父老乎?”
    蔿贾在得知子玉兵败,楚王要诛的消息后,反而站在子玉的一边,认为子玉虽然难以独任,但是如果有冷静深沉的谋士辅佐,却是楚国之福,将来复仇晋国,子玉必有大功。不过为时已晚,正如后人的批评:楚国昂藏一丈夫,气吞全晋挟雄图。一朝失足身躯丧,始信坚强是死徒。老子曰:坚强者,死之徒。子玉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