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迷一样的成师受封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晋世家》·曲沃吞晋·谜一样的成师受封
    晋穆候参与了周王组织的伐条,打的很憋屈,这个时候第一个儿子出生,因当前事命名为“仇”,不过是为了记住这次对条作战的耻辱,后来再战,克敌制胜,满心喜悦,恰逢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是也因其事命名“成师”。
    一个叫做“仇”,一个叫做“成师”,本与晋穆候的对他们的私人感情没有关系,这样取名有一点现实的纪念意义,本是很普遍。
    譬如著名的郑庄公,就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脚先出来,吓坏了他的母亲,给他名字叫寤生只是说明他来到世上的一个特别,当然,他的母亲因此而讨厌他是另外一回事。
    晋穆候给儿子命名也是因当前事,这里面没有特别的好恶。
    但是有个大臣却说了一番奇怪的话:
    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简单说就是,真是奇怪,太子呼做“仇”,少子呼做“成师”,太子名不祥,少子名吉,这难道预兆晋国以后会发生乱子吗?
    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这话很玄妙。
    如果说这大臣观察穆侯的两个儿子许多年,或者等他们长大,了解其性情以及习惯脾气再做判断,尚可接受,仅仅依据小孩儿的出生命名,居然表达这样的感叹,不可思议。
    当然,这大臣的感叹也许并非认真的,只是听到孩子的名字一时口快,那种“哟,看这两个家伙,这名字好奇怪”这样的说笑意味,但是看太史公的记述,又好象说的很严重,直接联系到晋国前途去了。
    两个小家伙的命名直接上升到国运的层面,在历史的记载中,是罕见的。
    当然,远古圣贤乃至圣明贤君,他们的出生往往伴随着奇异的光环,但究竟是否事实的存在,那有不同的意见。
    纵观晋国发展来看,虽然晋国在这两个孩子的人生经历中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但是晋国的乱子还真是应验到那位大臣的话上,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晋国始乱源于这两位公子哥,晋国覆灭也要这两位负一些责任,为什么这么讲呢?
    正是因为成师的后代与仇的后代直接干上了,而且成师一支成为最后的赢家,然后鉴于此,晋国开始了对诸公子的防范,进而排斥、驱逐诸公子,任用卿大夫,逐渐的卿大夫势力垄断了晋国政权,晋国君逐渐式微,然后三家分晋,历史走进战国时期。
    从上面简短的表达看,那位晋国大臣的话真的验证了。
    但是我还是愿意这样去理解,只要有太子之外的公子在,就有可能发生内乱,这在春秋时期太平常了,各诸侯国父子相杀,兄弟相害多得很,晋国并不是例外。
    大臣也不过是拿他们的名字说些并不负责的话罢了。
    何况晋穆候只有仇与成师两个公子,即便他们在世不会发生内乱,他们的后代也难说不发生,国际上这样的事还少吗?
    这样想,不过是后人编史综观的看,恰巧两公子的名字截然相反,然后留下这神奇的一笔,或者后人有意发挥想象添加这一笔也未可知。
    事实是,那个大臣的预言真的发生了。
    很有意思,晋穆候死,继承君位的却不是这两公子之一,而是晋穆候的弟弟,四年后,流亡在外的太子仇卷土重来,夺回属于自己的君位。
    这就是晋文侯。
    晋文侯做过一件大事,攻杀周携王,为周平王除去心头大患。
    这发生在周朝东迁的时候。周幽王之乱,幽王死,平王即位,但是还有一位不算很正统但是被部分大臣承认的周携王,平王受多国势力强大的诸侯拥戴,东迁洛阳,譬如当时的郑庄公,卫武公,都是赫赫有名。
    晋文侯虽然没有参与到护驾中去,但是他攻杀周携王,平王非常感激他,后来周室也曾经维护晋文侯的后代,反对曲沃一派对晋国的攻伐。
    这是后话。
    晋文侯就是仇,他的弟弟成师在晋文侯一生中没有得到一点封地,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仇也听说了他们两公子命名的故事,总之,终其一生没有给他的弟弟成师一点封地,晋文侯死的时候,弟弟成师已经五十多岁了。
    五十多岁的成师却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晋世家》
    晋始乱,故封桓叔(成师)于曲沃。——《左传》
    比较《史记》与《左传》的记述,太史公在《晋世家》删去了“晋始乱”三字,大概太史公也找不到“晋始乱”的因由。
    事实是,五十多岁的成师终于受封,封于曲沃,曲沃大于翼,翼者,晋都也。
    成师号桓叔,年近花甲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于是好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