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驳苏洵管仲论(2)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姜小白来也》一论苏洵之《管仲论》下
商汤伐夏桀,建立商朝,伊尹辅政,到最后还是来个武王伐纣,换了人间。
大周朝周公姜太公辅佐八百年,仍然脱不过春秋乱纷纷,战国颜面扫地,终于为秦所灭。
而秦呢,始皇留给继任者的是赵高。
秦亡汉继,一直延续到现在,不都是一朝灭了一朝兴,倘若算总账,真的是不符合苏洵论调的君臣多了去了,多如满天繁星。
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曾经留名千古的君相能逃得过他的笔伐。
三国诸葛亮,可谓千古贤相,也没为蜀汉选好辅佐的大臣,继任者姜维无力回天,也只能是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话说回去。管仲辅佐桓公,成就威名,如管仲者天下有几?如鲍叔者又有几?
鲍叔能识管仲,即便有鲍叔之类,也得有管仲在。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恐怕也是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在啊。
桓公在位期间,管鲍之功大矣哉。跟着管仲鲍叔,齐桓公再怎么不济,也学个五六分功力吧,管鲍一死,有谁能更加超越具有管鲍五六分功力的齐桓公呢?
不要太小看桓公,他不会学不到东西的。
管仲一生改革,全系于“通达人情”,怎么会不了解齐桓公呢?
怎么不懂得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诈小人呢?
岂止管仲懂得,桓公又怎么不懂呢?
齐桓公难道不知道易牙、竖刁是什么货色吗?
他很懂得。
管仲临死,向桓公指出三人之“不近人情”,意思是什么呢?这三人桓公你不能用。
苏洵先生的意思,管仲你既然知道他们“不近人情”,不能用,为什么不推荐能用之人呢,哪怕没有你那样的才华,有你一半才华的人也可以啊,在你为相期间就应该选举贤才逐渐扶持优秀杰出的治国之才上位。
有没有道理,有,很有道理。
但是,你怎么知道管仲没有培养能干的人才呢,整个齐国的改革难道就是管仲一个人在亲力亲为吗,不是的。
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之初,管仲就向桓公推荐了天下有才华者,桓公也听从任用。
就算这些人都早早死掉了,管仲身边也仍然会有不少臣子在辅助管仲,肯定学到了不少。
那么管仲是如何想的呢?
第一、桓公也是一个人,自然有他的癖好,喜欢好听的,喜欢玩乐,声色犬马。
管仲懂得,为什么?
这是人之常情,何况桓公是一国之君呢?
桓公继位几十年,人到晚年更是耽于逸乐,壮年时候的雄心消失殆尽,“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呢?
他不是个完人。管仲晓得。
第二、能不能用贤臣,国君说了算。跟随管仲多年的大臣不在少数,即便没有管仲那样的大才,中材肯定不少,看你桓公用不用。
就算管仲推荐了,不入桓公的眼也是白搭,何况学管仲这么多年,桓公的眼光也是很高的。
“我比不了管仲,还比不了你们吗?”。
所以,管仲负责的指出易牙、竖刁等“不近人情”,不可用。
什么样的人可用,跟着我这么多年,桓公你还不知道吗?
还用我多说吗?我说了你不听也没用。我不说,你也知道谁行谁不行。
第三、齐桓公春秋称霸与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有实质的不同。
桓公时候尊王攘夷,走的是和平称霸的路子,都是自己出钱出兵帮着各个诸侯,帮了别人还不要人的东西,赚的实际利益不仅没有,甚至花了不少国家的积蓄,也没有把谁的国家兼并了,扩张领土,走的是和平路线,比较吃亏,但是很有荣耀。
晋文公则不同,我帮了你,可以,你得拿东西报答我,要钱要地,甚至帮了周天子你也得给我好处,晋文公称霸那是实打实的,武力称霸,晋国得到利益很大。
这是本质的不同。
齐桓公一死,加上内乱,国家实力也已经消减了很多,也只剩下个空壳了。
不像晋文公,晋文公虽死,留给后代的那可是大国气象,吃亏的事文公可不干,虚名不要要实际的,要钱要地。
苏洵没有考虑这些,批评管仲没有给齐桓公培养人才,致使齐桓公一死,国家一乱涂地,蹉跎不振,不是太想当然了吗?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你干嘛死的这么着急呢?
苏洵先生你这么议论,让我讲,管仲不是书生,你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书生,不近人情,空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