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管仲归齐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姜小白来也》—管仲归齐
一、干时之战
《春秋》
秋,师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干时一战,鲁庄公败的稀里糊涂。
本为送公子纠归齐,鲁有助公子纠复国之功,这可是一笔大的政治生意,既有功于齐,又在国际上赚足了眼球和威望,是一件怎么算都不赔的买卖。
得知小白已死,更无牵挂,鲁庄公率兵优哉游哉,事在把握之中,乐得逍遥。
事出意料,小白诈死,星夜回齐,政治上联合齐国大夫,顺利即位,迅即安排军队以逸待劳,拦截鲁庄公和公子纠。
鲁庄公误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早已懈怠,齐桓公整装备战,势必要挫败公子纠,巩固自己的权位,这一战,气势上各有不同,胜败不言而喻。
干时这一战,鲁庄公差点被齐国俘虏,率领的军队稀里哗啦,非常狼狈,要不是自己手下大将擎了庄公旗帜引诱齐兵,鲁庄公很难得脱。
这两位大将战死。
有人写诗批评鲁庄公,不该助公子纠,这要牵扯到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老子齐襄公。
鲁庄公是齐襄公的外甥,但是自己的爹鲁桓公怎么死的你还没忘吧?就是死在齐襄公手里。
鲁庄公也是真难做,一面是舅舅和亲妈,一面又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不共戴天,亲妈没话说,齐襄公虽是舅舅,但是杀父仇人。
碍于亲妈颜面暂且不去计较,但是辅助公子纠又怎么说,现在帮公子纠为什么当初不帮公孙无知呢?
毕竟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也算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气。
诗曰:子纠本是仇人胤,何必勤兵往纳之。若念深仇天不戴,助纠不若助无知。
有他的道理。
但是这事背后有鲁庄公的母亲文姜的意思在,估计鲁庄公也是难以拒绝文姜伐齐报仇的意志,自己身为国君碍于礼制,不好违背亲妈的意愿,只好出兵。
何况鲁国一系列国策的操作,得益于文姜不少。
从这方面看,鲁庄公的选择大致上没有问题,但是天不助公子纠,也是没法子。
不过,似乎给人感觉鲁庄公不是独当一面的君主,史记记载“庄公有力”,看来打架没问题,年轻勇武,谋略上就差一筹了。
二、肃清公子纠
齐桓公即位第一件事,便是伐鲁,志在公子纠。
毕竟公子纠有自己的支持者,很有一些势力,如果不及时肃清这些势力,后患无穷。
虽然是自家兄弟,到了政治上,也顾不得亲情友情了,政治就是这样无情。
齐桓公已经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了,而是整个的政治集团,就算他想放过自家兄弟,恐怕大臣们也坚决不允许。
这是历来兄弟相残不能不考虑的,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继位人身上,说什么残暴无情,杀兄杀弟这些话。
这似乎太幼稚了,道德与政治是很难兼融的。
一味责备,总是不识大体的话。
鲍叔建议齐桓公,借干时之威,逼迫鲁庄公交出公子纠,齐桓公委任鲍叔全权负责,“举国以听子”。
这事就交给你了,你说了算。
鲍叔做事思虑缜密,先礼后兵,致信鲁庄公,陈明原委,晓之利害,希望鲁国杀掉子纠,话说的不多,意思明了。
“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公子纠为齐君弟欲行争夺。兄弟之亲,不忍加戮,愿假手上国。管仲召忽,国君之仇。”
一句话,公子纠那里,麻烦你们把他杀了。管仲召忽我们自己处理。
我们的意思就这样,你看着办。
怎么办?
齐兵大军压境,前有干时之败,我们有备而去,人家仓促即位尚且把我们打的一败涂地,折兵损将,现在更是威风,率兵来算账了。
战还是和?鲁庄公乱了方寸。
有一个叫施伯的,很有见地。当务之急在于退齐兵,公子纠只能杀不能留,只能认清现实,与齐国交好胜于交恶,实话说,就是我们的实力不行,人家怎么说听就是了,还能做朋友。
召忽死忠,随公子纠去了。管仲大辣辣的住进囚车,他知道鲍叔正在齐国宫廷中等着为自己洗尘呢。
施伯私下里跟鲁庄公说,这个人要么留下来为我所用,要么杀死把尸体给齐国,怎么说也算帮齐国报仇了,他说不出别的。
听说此人不凡,天下奇才,送回齐国,是我们的后患。庄公要杀管仲。
鲍叔早料到这一步,赶紧派人带话去,这人不能杀,我们国君要亲自杀,你帮我们解决了,国君不觉得痛快,赶紧留下送回来。
当初这人差点把我们国君射死,你是知道的,仇大于天。
庄公的好处就是谁说的也信。自己人施伯的话他觉得有道理,好,杀。
鲍叔的话他一听,对,也有道理,好,放。
这就是鲁庄公,不能独当一面。
真要说他在位的时候鲁国兴盛,一时大国,恐怕真是传说中文姜的功劳。
他的亲妈被称呼为“文”,鲁国为她风光大葬,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