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史迁为苏秦正名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大纵横家苏秦(史记版完结)—史迁为苏秦正名
苏秦死在齐国。
这有点奇怪,苏秦一直倡导六国合纵,而他倡导合纵的主盟者是赵国,苏秦作为名义上的六国相,理应常驻在赵国,赵国是主盟国,苏秦又是首倡纵约者。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东周列国志的记述——当然,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按照史记的原委来展开铺叙的——要联系到苏秦的老同学,就是张仪。
张仪也是一个研究纵横学的高等生。
据史记等记载,张仪的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秦,是苏秦设计激怒张仪,并巧妙安排帮助张仪在秦国获得秦王的看重。
张仪后来明了真相后非常感激老同学苏秦,不愿意苏秦的合纵失败,多方设计维护他。
张仪在史料中最重要的成功就是辅助秦王使用连横政策,尤其是远交近攻,最终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张仪这里暂时不说。
但是苏秦的死确实是因为合纵的失败,但是相关记载有很大的矛盾,互相龃龉者太多。
据出土的历史文献《纵横家书》,实际主导合纵抗秦的并非苏秦,而是公孙衍,而张仪生活的历史时期远远早于苏秦。
至于孰是孰非,多种观点,不能独立的认为某一种说法是完全准确的,或者否认哪一种。
譬如苏秦在史记中的事迹最重要的是合纵六国,而到了《纵横家书》中的苏秦,合纵六国却是公孙衍主导,而苏秦的身份是齐国的间谍。
当然,在《史记》中也提到了苏秦为间的事,但是感觉为间似乎是苏秦为了找到刺杀自己的凶手安排的传说,是一个诱引凶手的计策。
不过司马迁的行文也多少提到苏秦间齐“苏秦既死,其事大泄。”
关于这一点,在《苏秦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这样表达: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这个怎么理解呢?第一句表示苏秦间齐,其谋泄露,天下人都讥笑苏秦,觉得学习纵横之术是很丢人的,反反复复,不是君子所为。
问题来了,究竟是苏秦的真实身份就是燕国安插在齐国的间谍呢,还是只是捉拿凶手的一个计策呢,这里没办法了解清楚。
尤其是司马迁的第二句“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表明了司马迁的态度,他基本上认为“苏秦间齐”是一种传说,当时纵横学者有很多,其中最杰出者当属苏秦,有类似纵横者的异事往往都按到苏秦的头上去,所以司马迁最后说“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表示自己要为苏秦正名,肯定苏秦的成功,不希望苏秦被一些历史上的传说“独蒙恶声”。
现在回头看苏秦被刺身亡的过程。
张仪相秦后,基本是在维护苏秦的合纵。
比如说阻止秦王伐赵,当时赵是六国纵约长,而且在后来的与魏国交往中,先是秦出兵攻打魏国,后张仪去魏表明秦愿交好愿意把占领的地盘还给魏国(只是表态,后来并未落实)。
但是暗地又让秦国攻击魏国,这样反复激怒魏国,于是以楚国为倡导组织了一次合纵攻秦,但这次攻秦失败,原因一方面齐国那里并不热情,当时孟尝君反对齐国出兵,折中的办法是缓出兵,不积极,任由赵魏韩燕楚去对正面对抗。
结果五国逡巡不前,各怀心思,不能同心,中了秦国的计策,伐秦失败。
这次伐秦前,秦国那里做了些试探,与魏燕外交接触,对魏表示归还侵占的土地,魏国很高兴,对燕采取和亲,两国都做了积极的回应。
秦这个办法很明显,是玩的连横,来试探六国合纵究竟如何。
三国的外交来往,赵国不高兴了,因为燕在赵东,魏在赵南,都是毗邻之国,秦来这一手,赵国受不了,本来大家合纵,现在燕魏这两国跟秦建立外交关系,如果秦来伐赵,这两国能不能协助这下很难说了。
于是赵王那里责备苏秦,苏秦也觉得有问题,于是去燕国沟通,这个时期,发生了苏秦私通燕王母的事件,苏秦因为此事避燕去齐。
在齐国期间,很长一段时期内获得当时齐闵王的重视。
后来上面提到的合纵伐秦失败,齐国因为不积极反而没有消耗实力,齐闵王认为孟尝君的办法不错,开始重视孟尝君,苏秦渐渐失去齐闵王的信任。
苏秦失势以后,齐国国内有一些传言,对苏秦不利的“间谍”事件,于是苏秦被暗杀。
据说苏秦侵害了齐国本土贵族利益。苏秦被刺没有立即死亡,他向齐闵王提议自己死后,宣称“苏秦为燕国间齐”悬赏,得凶手。
这个说法来自苏秦本人,看上去是一项计谋,以捉得真凶。
但是问题来了,史记中并没有关于苏秦间齐的特别说法,前面盛文叙述六国合纵,后面简言间齐之说,估计司马迁查看过一些其他的关于战国的各种记录,有很多苏秦间齐的事迹,但他并不认同。
因此文末提及间齐一事,并在太史公曰隐约指出间齐的事也许有,未必苏秦。
总的说司马公对苏秦持赞扬的态度,以普通百姓的出身,佩六国相印,富贵天下闻,世所罕有,因此做苏秦列传,录其事迹,不令苏秦独蒙恶声,有正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