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苏秦发迹

作品:《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大纵横家苏秦—苏秦发迹
    苏秦苦心研究《阴符经》,一年有余,终于豁然开朗,经中要旨了然于胸。
    回想过往经历,迂阔不实,不禁哑然失笑,更加感慨《阴符经》内涵之妙,心想这次出游必将有所获,不负老师所教导,更能取一番富贵,在家人那里赢的尊重。
    本想再赴秦国,思忖上次受冷遇,万一这次再不行,何面目见家人哉?
    不如反其道而用之,游六国合纵之术,同心协力,一致摈秦。
    于是向兄弟那敛些钱财前往赵国,其时赵国奉阳君任国相,苏秦见奉阳君冀望得到推荐,无奈奉阳君有妒忌之心,不予荐举,岁月蹉跎,眼看资费花的差不多,看看没希望,苏秦只好离开赵国,求见燕文公。
    到了燕国,举目无熟人,不能引荐,只好寄居旅馆苦熬等待,又是一年,资费几乎罄尽,仍然无由得见燕文公,饥饿潦倒,旅馆主人不忍心,可怜他,借给他钱聊以度日。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等到燕文公出游,苏秦干脆“伏谒道左”,大胆拦截文公车马。
    燕文公好奇,于是召见,得知是苏秦,很是高兴。
    听说这个人曾经去往秦国游说献策不为秦王所用,现在此人就在面前,于是把苏秦带回朝商谈国事。
    苏秦不客气的指出燕国与诸侯比,国小力弱,但是仍然安稳无虞,没有战乱的威胁,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恰恰是因为有赵国。
    苏秦的观点没问题,齐赵都对燕国这块肥肉怀有觊觎之心,但是都担忧彼此,若齐伐燕,赵必袭齐后,相反亦然,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邻国在自家面前做大。
    正因为这样,燕国夹在两大国之间,得一时之安。
    现在秦国独大,秦国为什么对燕国没有威胁呢,正是因为有赵国在前面“为之蔽”,如果在赂秦与抗秦中选择,那一样最合适呢?
    赂秦的话,秦国无厌不能满足,抗秦的话,燕国只要支持赵国,赵国无后顾之忧,自然并力向秦,所以与其各地献媚于秦,不如与赵结盟,同心协力抵御强秦,于是乎可保国家之安。
    这一番话说得燕文公心动,想想确乎有道理。没办法啊,大家都跟着苏秦的思路走,肯定会被苏秦的话打动,管他秦国现在有没有吞并天下的想法,我把二十年后可能的情况拿到当前,各国一想,蛮对,这样苏秦就成功了。
    燕文公听了苏秦的陈述,很赞成,只是担心各国未必如自己所想愿意合纵。
    苏秦趁机表示,这个没问题,交给我,我愿意去赵国,希望以燕国使臣的身份说服赵王合纵。
    燕文公很高兴,立即资助苏秦往来钱财,高车大马,安排专人服侍,前往赵国。
    苏秦本是涸辙之鱼,这下得到燕文公的肯定,并大力支持,非常感激。
    赵国奉阳君现在已卒,赵王朝内一时没有称心的谋臣,听说燕国派苏秦来联盟,非常满意,欢迎苏秦。
    这下苏秦的气势不比以前,有了一个国家的辅助,底气足。
    于是苏秦面见赵王,陈述合纵之术,如说燕文公一般道理。
    先是夸赞赵国强大,继而指出强秦所以不敢伐赵,不是因为恐怕赵国,真正的原因是担心韩魏袭其后,赵国之所以安,实际是韩魏起到了牵制的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秦出兵向韩魏蚕食二国,二国弱,必被强秦吞并,韩魏灭,接下来就是赵国,与其秦吞韩魏施压赵国,不如联盟韩魏,能保赵国平安。
    破人破于人,不可同日而语。我建议赵王约列国誓盟,秦攻一国,五国相救,大家互为唇齿,这样就算秦国再强,怎么能以孤秦与六国争呢?
    很明显,苏秦故技重施,夸大了并不一定发生的秦灭韩魏,警示赵王联盟抗秦是当务之急。
    如果赵王能想到,既然秦不敢攻赵是因为有韩魏袭其后,那么秦伐韩魏难道赵国不能袭其后吗?
    就算不联盟我们也不会坐视秦国攻韩魏的。苏秦的思路就被打破了。
    本身天下七国当然就处于一种平衡互相牵制的状态,不联盟也是如此,但是各国乐于有一个形式上的联盟,也不是坏事。
    事实上,你联盟不联盟,人家大秦国根本没在乎,秦国正养精蓄锐,处理巴蜀呢。
    他日巴蜀一定,挥兵中原,结果呢,六国互相推诿都不愿意冲锋陷阵,最后还是落得六国先后灭,只是拖延十几年而已。
    各国都为了眼前利益,看别人的笑话。这是后来的说话。
    赵王听了苏秦的高谈阔论,思想联盟毕竟无害,如果反对的话,其他各国要主张联盟,自家岂不是得罪天下了吗?
    与其这样,不如做个好人,资助苏秦,抬高他的名望,让他去各国跑一圈,也不是坏事。
    于是委任苏秦为赵国相,佩相印,赐给苏秦“车百乘,黄金千两,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使苏秦为“纵约长”,去各国通好。
    苏秦一时名动天下,非他日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