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节
作品:《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有人说俞将军有龙阳之好,所以也不娶妻。
嗯,不正常的人这么多,把荣九都衬托得正常了……他只是暗恋准师娘,好像也不是很变态哈!
荣九稳了,继续该干嘛就干嘛。
新启三年会试后,秦安县一下考出了六个进士,程卿在秦安县经营的一切,终是引起了朝野上下注意,让程卿进京的声音越来越大。
新启三年,程卿没有回京。
直到新启四年,阿古拉主动提出全面停战,希望和大魏和谈,程卿知道,自己该回京了。
程卿回京前夜,俞将军策马赶至秦安县。
程卿与俞将军秉烛夜谈,两人喝了一夜酒,谈了一夜的话,这一夜两人说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第二天清晨,俞将军骑马离开,丝毫看不出一夜未睡的颓靡,马背上的俞将军,精神奕奕,瞧上去心情大好!
新启四年春,程卿奉诏回京,何婉留在西北,两人解除了“婚约”,何婉有织坊,有县主的名头,在西北声望很高,无需再借助程卿的庇护,做到了以女子身份立足。
何婉觉得还不够!
她不要一个人独领风骚,她要世间的女子都能有选择的机会。
……
程卿由七品知县,升任三品礼部侍郎,孟怀谨有意让程卿当下一科会试的主考官——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如果一个人、两个人没有信心能改变大魏,那就寻找更多的同盟者。
程卿窝在西北三四年,把许多精力放在了教学生上,就是要播下改革的火种。
孟怀谨知道她的想法,升她回京当礼部侍郎,是支持她。
主持一科会试,程卿又会多三百多个“进士学生”,在恩师仕途大好的前提下,这些“进士学生”自然会和恩师站在一起。
朱老夫人在程卿升礼部侍郎这一年病逝。
这人是气性太大,瞧着程卿高升,自己把自己气死了。
程知绪的夫人钟氏松了一口气。
如此也好,免得再惦记着找程卿的麻烦。
现在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程卿已是一飞冲天,谁都挡不住了。
母亲病逝,程知绪依例要“丁忧”,一般受重视的官员,皇帝都会“夺情”,程知绪丁忧,孟怀谨痛快准了,程知绪不得不暂时告别吏部侍郎的官位——他谁也怪不了,只能怪亲娘死的不是时候!
第706章 :好坏难定!
新启四年,是孟怀谨登基的第五个年头,说他孝顺吧,先帝的许多政令都被他改了,包括先帝倚重的锦衣卫机构都被撤销。
先帝说要杀程卿,孟怀谨要保程卿,也是在和先帝反着来。
唯有一件事,孟怀谨按照先帝的遗诏办了,那就是迎娶茂国公女儿当皇后。
那是新启二年的旧事了,是孟怀谨登基的第三年,他足足守了三年孝才娶妻,就凭这一点,便是骆竣都没办法指责孟怀谨不孝。
换了其他任何一个皇子继位,都做不到孟怀谨这种程度。
到了新启三年,孟怀谨的后宫仍然只有皇后孙氏一人,新启四年,宫里终于多了几个低阶的小妃嫔,是皇后孙氏觉得后宫空着不好看,主动给孟怀谨找的——新启二年,帝后大婚后不久,皇后孙氏就怀孕,新启三年,皇后生下一子,皇子刚满周岁,就被孟怀谨封了太子,孙氏是中宫皇后,又诞下孟怀谨迄今为止唯一的子嗣,地位稳固,坚持要为孟怀谨选几个小妃嫔,显示的是她的大度。
有了小妃嫔,孟怀谨仍然只去孙氏的坤宁宫,帝后恩爱,别人也没什么好指责的。
有的帝王喜爱美色,有的帝王更爱权力,以大魏眼下的情况,朝臣们更愿意看到皇帝在政事上勤勉。
在这件事上,孟怀谨无可指责,加上又有了太子,也没谁天天盯着孟怀谨是否宠幸后宫妃嫔。
“那时候让陛下大婚,陛下推三阻四,谁曾想皇后进宫后,陛下与皇后倒是夫妻恩爱的很。”
说这话的人是贤太妃。
太后笑着附和。
“只有个太子,子嗣还是不够,皇后若多生两个皇子就好了。”
没有皇子,有公主也不错。
但太后心里明白,皇后孙氏能生下一个儿子已经是撞了大运,孟怀谨不打算再要其他子嗣,刚满一岁的太子,已经是孟怀谨给太后,给天下人的交待,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尽责。
责任尽到了,太后也不好再要求更多。
太后一开始以为孟怀谨对程蓉旧情难忘,直到今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太后陡然明白,孟怀谨心里的确有人,但那个人不是程蓉!
有些人,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
夜深人静时,太后会忍不住自省,自己执意让怀谨当皇帝,对怀谨来说是否太不公平。
太后忍了一段时间,私下里只有姑侄二人时,忍不住将这个问题问出口。
“儿臣不会为已经做出的选择而后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不管是孟怀谨,还是程卿,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个为君,一个做臣,两人都盼着盛世来临。
心悦,就一定要拥有吗?
成全和尊重,比拥有更伟大。
孟怀谨知道姑母是猜到了什么,但太后不把话点穿,孟怀谨也不必说得太细,有些事,彼此心照不宣才是相处之道。
他与孙氏大婚前,曾写信告诉过程卿这个打算,程卿在回信里,向他道喜,并承诺等他和孙氏生下子嗣,程卿愿意给孩子当个老师。
不拘是皇子还是公主,只要是孟怀谨的子嗣,程卿都愿意尽心教导。
程卿不愿意孟怀谨做了皇帝再去过继宗室之子!
自己的孩子,都未必能教好,别人的孩子过继来,不听话真是要怄死的。
如果她和孟怀谨费心变革后的大魏,在下一任皇帝手上又开历史倒车,那两人辛苦多年,岂不是白白浪费心血?
当然,纵是亲生的,也未必能百分百继承父辈的衣钵,但从小有父辈做榜样,好好教养,总比半途过继来得要强些。
太后虽不知孟怀谨与程卿信里写了什么,却也明白,孟怀谨简单的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妥协。
做皇帝并不代表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那叫昏君。
做皇帝很累,做明君更累。
太后从唏嘘中回神,转移了话题:“别说陛下了,陛下子嗣虽少,好歹有了太子,倒是鲁王那边,怎么迟迟未有喜讯传出?”
柔嘉和萧云斐去了山东封地,柔嘉还不老实,多次试图和在庙里清修的福贞长公主联络,都未能达成所愿。
这三四年来,孟怀谨的帝位越来越稳,朝中更没有人敢支持早已失势的长公主一脉,长公主以前残余的势力也被慢慢剪除,柔嘉和萧云斐再想蹦跶起来才是做梦呢。
太后关心萧云斐,也是看在贤太妃的面子上。
贤太妃叹气,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张内监跟着萧云斐去了山东,因对萧云斐心里有愧,把萧云斐平安送到山东后,张内监当下就要自我了断,是萧云斐死命拦住。
张内监虽然没死,却再不肯为贤太妃传递消息了,贤太妃要了解萧云斐的近况,还要通过别的途径。
不仅是柔嘉没有孩子,萧云斐的其他妾室也一无所出,贤太妃知道这种情况多半就和儿子妻妾无关,是萧云斐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再往前追溯,事情又与崔鹏敬献给萧云斐的两个妹妹崔三娘、崔四娘有关。
崔鹏跟着大皇子造反失败后,崔三娘和崔四娘自然也没活下来,正因为这姐妹俩已经死了,更查不清这俩人对萧云斐的身体动了什么手脚。
贤太妃叹气的原因是,崔家姐妹,是萧云斐自己要纳的。
如果萧云斐不贪崔家的家财,崔家姐妹也不会被送到他身边。后来崔鹏叛变,崔家姐妹在三皇子府很是受了些折磨,再后来,崔鹏造反,崔家姐妹迅速的“病逝”了。
男人犯下的错,总是要连累女人承担。
贤太妃不是同情崔家姐妹,就是年纪越大,她越赞同太后说过的那句话:每个人做下的事,老天爷都看着呢!
正因为知道萧云斐身体有问题,贤太妃也不执着于让萧云斐换个王妃了,和柔嘉凑合着过吧,谁也别嫌谁。
……
远在京城的太后和太妃,关心着鲁王萧云斐的子嗣问题,山东鲁王府,鲁王妃柔嘉,刚刚让人送走了山东济南府最有名的妇科圣手,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了鲁王萧云斐自己怀孕的好消息!
萧云斐接到消息,晴天霹雳。
这三四年,萧云斐不知请了多少名医,确诊了他有问题。
和崔三、崔四俩姐妹胡天胡地时,伤了肾水,早年不显,如今已是积重难返,想要有子嗣,基本不可能了。
萧云斐确诊后,整个人基本就颓了。
别说孟怀谨已经逐渐坐稳了皇位,就算孟怀谨的皇位不稳,被自己夺过来,将来又把皇位传给谁?
这件事,萧云斐视为奇耻大辱,并没有对柔嘉说过。
柔嘉派人给他报喜,萧云斐第一反应不是出现了奇迹,而是觉得自己头顶绿云盖顶!
第707章 :令人艳羡的气运!
“伴伴,本王好恨啊!”
萧云斐打发了报喜的下人,咬牙切齿,面部扭曲。
张内监更老了,佝偻着背,一脸担忧:这个孩子,怎么就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这样了?
身为皇子,夺嫡也不是错呀。
但娶柔嘉,肯定是不对的,这门亲事开始之初就充满了算计,彼时双方利益一致,才安抚下了诸多不稳定的因数,现在那个共同的目标越来越渺茫,自然暴露了问题——其实萧云斐也不是那么无辜,在成亲之前,萧云斐还往长公主的庄子上埋了死人,等着自己掌权后,反过来给长公主定罪。
后来一直没“揭发”,不是萧云斐变善良了,是因为他一直没机会掌权。
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和五皇子平分秋色,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嘛。
“老奴去查。”
张内监主动接下了这要命的差事。
很快,张内监就查了出来,疑似鲁王妃腹中孩子生父的,是两个侍卫,都长得很俊美。
为什么有两个疑似生父呢?
因为鲁王妃不止和一个侍卫来往呀,大概柔嘉本人都不知道到底谁是孩子生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