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节

作品:《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而且程卿还没弄丢赈灾粮,歼灭了近万的长巾贼,这消息给病体沉疴的五皇子打了一针强心剂。
    程知绪对外隐瞒消息,五皇子是同意了的。
    那时候,就连五皇子自己都不确定能否挺过时疫,他反对程知绪的提议也没用,所有的赈灾措施都需要程知绪去落实。
    现在五皇子康复有望,自然要考虑程知绪和程卿两人提议的优劣。
    “回殿下的话,程学士的确是这样说的。”
    医馆大夫做了传话筒,将程卿的手书交给了五皇子。
    五皇子躺在床头仔细看。
    程卿怕城外的流民是传播时疫的隐患,与其遮遮掩掩把流民们瞒在鼓里,不如主动公布消息,可以将五皇子树立为治愈的典型,让民众不至于恐慌过度。
    如果大家已经知道了有时疫的存在,一旦谁出现症状,自己瞒报,身边的人也会第一时间举报,染了病无非就是隔离治疗,措施是现成的。
    只要时疫不在驻守五河县的军队中大规模传播,五河县就乱不起来,不管躲在暗处的敌人如何狡诈,五皇子都可以控制住五河县。
    公布消息,城里的百姓,城外的流民才能主动配合防疫。
    程卿一直提倡不饮不洁之水,不吃变质受污染的食物,还有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便溺……流民们指望着领赈灾粮,反倒执行的比五河县的百姓好,县城里的百姓并没有重视,程卿进县城时,仍然在墙根街角可以看见粪便。
    是人是牲畜的她没仔细分辨,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除非让五河县的百姓们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五皇子看完后将程卿的信折了起来,喃喃道:“程学士和俞百户都在担心城外的流民,一个说时疫容易从流民中传播,一个说贼人乔装混迹在流民中,在寻找作乱的机会。”
    不管是程卿还是俞显,两人都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将城外的流民赶走。
    这两人都没忘记来淮南的任务。
    大家是来赈灾的。
    就算流民可能传播时疫,就算长巾贼乔装混入流民中,在坏事没发生前,他们不能把所有流民都放弃。
    城外的每个流民,都是大魏的子民。
    包括长巾贼,曾经也是大魏的子民,忽来的天灾,让他们不再信任朝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长巾贼的头领肯定罪无可赦,倒是普通的兵卒让五皇子迟疑。
    真要个个都杀光?
    五皇子不知道换了别的皇子来淮南会怎么处理,他自己是希望可以不用死那么多人的。
    赈灾和剿匪这两件事现在已经分不开了,这两日估计就有旨意会下来。
    五皇子沉吟片刻:“程卿的提议可行,不过传话过去,在公开之前,他需要说服程侍郎,在本殿下养病期间,五河县的一切事务都由程侍郎决断。”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程知绪和程卿两叔侄不和,五皇子私心里更亲近程卿,但一路南下,程知绪也在尽心尽责帮忙,从未出过纰漏。
    不能因为程卿到了五河县,五皇子就把程知绪给撇到一旁不管,有程知绪这个三品侍郎在五河,不可能让程卿这个从五品的侍讲学士代五皇子主事!
    程卿收到五皇子派人递出来的回复也不意外。
    不过程知绪比五皇子难说服多了。
    叔侄俩相互看不顺眼,程卿提出的建议,程知绪下意识就很抗拒。
    公开?
    普通百姓需要知道那么多吗?!
    向来都是朝廷怎么说,百姓照着做就行了,想到要和普通百姓解释缘由,程知绪就觉得荒谬。
    百姓知道的太多,反而不好管束。
    自古以来,读书识字都是一小撮人才有的权利,在以前的朝代,知识一直被世家大族的掌控……
    程卿和程知绪谈不到一起,叔侄俩数次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
    程卿倒不是一定要和程知绪对着干,她在虹县的经历告诉她,百姓有一定的知情权并非是坏事。
    叔侄俩争执了两天没结果,这两天,五皇子的病情又好了些,不仅可以坐起来喝粥,还能搭着别人的手在屋里走几步。
    就是崔彦那边,也挺过了最凶险的时候。
    城外,则又有一批新的流民到达。
    这批流民大概有七八百人,以老弱妇孺为主,俞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将这些流民单独安置在一处,看谁都像是长巾贼乔装的,那凶狠的眼神吓得流民们瑟瑟发抖。
    一个中年人脸色青黄,一脸病容,搂着两个孩童小声安抚:
    “别怕,咱们已经逃出来了,这里有朝廷的军队,有吃的,也有药,咱们每个人都能活下去。”
    孩童看着中年人的眼神孺慕又信任,其他躁动的流民也安静起来,他们似乎很信服这个中年人。
    俞三不由多看了对方两眼。
    “你是这群人的头儿?”
    “在下只是乡野的蒙学先生,与乡亲们一路逃荒至此。”
    中年人虽然落魄,一言一行还是很斯文,很符合其蒙学先生的身份。
    俞三来了兴趣,“既能教书育人,就有功名在身,本官是承平九年的举人,不知阁下……“
    中年人似比俞三更诧异。
    瞧着俞三穿着锦衣卫的官服,没想到俞三竟是承平九年的举人。
    这么年轻的举人,为何弃了科考加入了锦衣卫?
    中年人汗颜,“在下不若大人有才,年轻时屡试不中,前几年才放下颜面做了教授蒙童的先生,承平九年参加乡试中举,不过会试落第,便回到了家乡,谁知又遇到了旱灾!”
    这人竟也是承平九年的举人?
    那岂不是自己和程卿的同年!
    俞三心中觉得太巧合,脸上却露出喜色,“他乡遇同年,当浮一大白,来来来,且跟本官进城,本官为你引荐程学士,他也是承平九年中举!”
    第507章 :落第举人不简单!(1更)
    俞三热情无比,谷宏泰将中年人看了又看。
    就这样一个病恹恹的落第举人,俞百户为何如此看重?
    什么“他乡遇同年,当浮一大白”,谷宏泰一个字都不信。
    俞百户可不是那么热情好客的性子,谷宏泰跟在俞三身边这么久,非常了解俞三,除了还没找出俞三心仪的对象,别的事都知道。
    俞百户一反常态,那就是这个中年举人有问题?
    中年人见俞三热情,也略放下了忐忑之心。
    “同年”的关系走到哪里都说得上话,就是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见了面发现彼此是“同年”,那也要热情相待的。
    跟着中年人逃荒到五河县的一群老弱妇孺都愣了。
    没想到何先生还有这样一位同年!
    听说如今要进五河县,都需经过这位俞大人的盘查,何先生和俞大人有这样一层关系在,大伙儿应是不会被赶走了吧?
    中年人叫何望春,是蒙城人,这群老弱妇孺都是何望春的乡邻。
    俞三热情相邀,何望春并未丢下一群老弱妇孺立刻跟了俞三进城,反简单交代了自己一群人的来历。
    蒙城如今已在长巾贼的掌控中,长巾贼洗劫村子时,何望春带着乡邻避入山林躲过一劫,待长巾贼走后才带着乡邻们下山。
    何望春有举人功名,乡贤耆老们都肯听何望春的意见,众人推选何望春拿主意,何望春费尽心思带着大家逃离蒙城——不逃不行啊,躲得过长巾贼的残害,躲不过旱灾肆虐,留在蒙城只有死路一条。
    “何某自以为饱读诗书,自比诸葛,几次避开长巾贼的追捕后就大意疏忽,前几日听人说朝廷赈灾的钦差在五河,就匆忙带着乡邻赶路,不料路上却遇到了一小股贼人,乡邻中的青壮为了让妇孺们逃脱,与贼人同归于尽……”
    何望春说着,眼睛里就水光点点,一脸病容,亦是一脸恨意,还夹杂着几分愧疚。
    遇到拿着兵器的贼人,一肚子学问并没有用,果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何望春与俞三说这些,就是想俞三看在同年的份上通融关照一下,一路逃荒到五河县,许多乡邻们都撑不住了,特别是有几位老人和幼童,还未到五河县已病得难以起身,全靠大伙儿轮流搀扶,抬着到五河县外。
    俞三目光一闪。
    南下赈灾,俞三算是直面了人性的黑暗。
    先有天灾,后有人祸,在天灾人祸面前,普通百姓就是夹缝中的野草,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为了活下去,抛下病弱家人的比比皆是。
    没粮食了,有人挖土吃草根,亦有人易子而食。
    旱灾已经发生几个月,能活到今日的大多都是青壮,像何望春这群由老弱妇孺组成的流民队伍十分惹眼。
    遇到危险时,青壮没有放弃老弱妇孺,反把活下去的机会让给了老弱妇孺,这需要多强的约束力?
    天灾人祸肆虐,整个淮南都没了“秩序”,不讲礼义廉耻,何望春所带领的一群人却还有秩序。
    如果何望春所言是真,那这人真是不简单,竟让一群人在逃亡时仍然守序!
    俞三现在倒宁愿何望春真的只是承平九年的举人,来到五河县并没有什么歹心,那程卿肯定会十分喜欢这人,说不定还要重用这人。
    就像在虹县,程卿重用冯典史。
    冯典史的能力寻常,不过胜在识时务肯听话,程卿就把一个小典史捡到了自己的阵营里,一点都没嫌弃冯典史只是个举人出身的小官。
    一念至此,俞三招来了谷宏泰:
    “其他流民到了五河县是怎么安置,何兄带来的流民也照章办事,不过何兄带来的多是老弱妇孺,你先让大夫给病倒的人问诊!”
    “多谢俞大人!”
    何望春一脸感激。
    俞三说都是同年何必客气,坚持要请何望春随自己进城。
    有两个幼童是何望春的学生,在逃荒的路上没了别的亲人,将何望春当成了依靠,何望春要撇下他们进城,他们没有哭闹,不过眼睛含泪,要哭不哭的,瞧着可怜。
    “俞三人,这——”
    “不过是两个蒙童,又不是贼人派来的奸细,何兄就带他们进城吧。”
    俞三十分好说话,不仅是何望春感激他,一群老弱妇孺也放下了对何望春的担忧。
    这就是为什么家里稍有余力的都想送孩子念书,读书人走到哪里都受尊重,没有何先生,五河县城外的流民这么多,这位俞大人哪里会如此好说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