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国川剧》

作品:《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序《中国川剧》
    《中国川剧》画册的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2006年秋,姜晓文、袁学军先生来我家了解关于川剧的一些情况,告知他们计划拍摄一本关于川剧的画册,希望我推荐一位能够胜任的文字撰稿人,我便推荐了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杜建华。事前,现时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为四川省文化厅厅长的张仲炎先生曾向我介绍过他们二人的情况,知道他们一位是有实力的四川企业家,一位是有大校军衔的《解放军画报》社的高级摄影记者,都是四川成都人,跟我一样有着深厚的川剧情结。
    我从年轻时代就喜欢川剧,1982年调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工作后,一直分管振兴川剧工作,结识了许多川剧界的朋友,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离休之后,我仍然以振兴川剧为己任,给自己定下终身目标: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振兴川剧奋斗到底。川剧要发扬光大,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川剧界人士的努力,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我向来提倡要培养、争取更多的川剧爱好者,有句口号是“爱国不分先后”,爱川剧当然更不分先后。只要有人愿意为川剧做工作,愿意看川剧,我们都要表示衷心的欢迎。
    川剧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四川人民群众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凝聚了川剧艺人的智慧,表达了四川民众的感情,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喜大悲、诙谐风趣、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品格,深受四川民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川剧艺术可谓枯木逢春,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的“改人、改制、改戏”和剧目鉴定工作,打破了落后体制和封建意识对川剧的束缚,注入了进步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川剧艺术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一批大知识分子如像林如稷、李劼人、沙汀、艾芜、屈守元、李亚群、任白戈、李宗林、席明真等都直接参与了川剧传统剧本的整理工作,推出了一大批蜚声全国剧坛的优秀剧目,如像人尽皆知的《拉郎配》《乔老爷奇遇》《柳荫记》《御河桥》等,无一不是那一时期推陈出新的优秀成果。
    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的春天,振兴川剧再次推动了川剧的创新发展,《巴山秀才》《金子》《死水微澜》《易胆大》等精品剧目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同时也显示了古老川剧的艺术活力。但是不能否认,振兴川剧工作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川剧观众流失、剧团减少的局面却没能从根本上加以扭转。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而言,却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于振兴川剧的目的、意义、采取的政策及其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多元文化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川剧观众分流,生存土壤流失,专业剧团大量解体,从业人员深感困惑。甚至一些文化部门的领导也认为川剧没人看,因此剧团可以撤销。真是这样吗?姜晓文、袁学军两位摄影家用他们的作品无可争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009年初春,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一侧的现代艺术馆会议室,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专门召开了《中国川剧》画册图片展示暨编选咨询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姜晓文、袁学军先生展示了他们历时三年拍摄的部分川剧照片,并向与会的成都摄影界同行报告了他们拍摄川剧画册的动机、目的及其在拍摄过程中的认识和感受。三年来他们共拍摄川剧照片一万余幅,在北京保利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他们拍摄了四川省、重庆市、成都市三家国有大型川剧院演出的《金子》《易胆大》《欲海狂潮》《红梅记》等新创剧目的精彩场面,展示出当今川剧艺术最为辉煌绚丽的一面。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川剧的现实状况及戏班艺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川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他们先后跟踪拍摄十余个流动演出的民间戏班,三年中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四川乡镇的庙会演出场所度过的,艰辛的足迹遍及巴山蜀水。在成都悦来茶院,在重庆古镇小街,在川西古老的会馆,在川北乡下土台,他们把镜头对准了川剧和川剧的观众,同时也感受到了川剧与人民群众一起跳动的脉搏。通过他们的镜头,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博大精深、技艺精湛、植根民间、充满生机的川剧;也可以看到无数如饥似渴、不弃不离的川剧观众;还可以感受到川剧人对自己所从事的那份职业的真情相依,生命相托。
    他们拍摄的照片中,有英俊靓丽、光彩照人的当红明星,有忍痛含泪、辛勤练功的戏校学生,有变脸吐火、绝技绝活的精彩瞬间,也有脸谱怪异、造型独特的角色形象。但最能打动我的却是那些常年流动演出的民间剧团,金凯剧团的夫妻演员,随团学艺的小姐妹,半农半艺的徐明火灯班,义务为剧团写戏牌的老戏迷,人头攒动的露天演出广场,笑逐颜开的川剧观众……人民需要川剧,川剧离不开人民,看过他们拍摄的照片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工程,尤其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近些年来,尤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号提出以后,一些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本土企业家自觉自愿参与到川剧保护的工作中,比如德阳市创办金桥川剧团的何国权、投资办班培养川剧人才的长富集团,还有长期资助川剧事业的李枝华先生等,都为川剧振兴做出了贡献。现在,我又高兴地看到四川天宝集团董事长姜晓文先生身体力行投入到宣传川剧的行动中,为川剧的传承传播、发扬光大奉献力量。袁学军同志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军旅摄影家,他们合作的这本《中国川剧》画册不仅是个人的成果,也是对振兴川剧的贡献,对他们的这一行为我表示尊敬,也希望有更多四川的企业家、事业家来关心扶持川剧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
    200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