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照人的艺术之笔——序《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册》
作品:《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光彩照人的艺术之笔——序《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册》
张鸿奎画的《射雕》
振兴川剧快十年了。
为了让川剧艺术之花盛开,许多艺术家和有识之士,用满腔的心血辛勤浇灌。十年来,有顺境也有曲折,有赞扬也有责骂,春华秋实,甘苦自在其中。而他,既不是川剧演员或编导,也不是剧团或文化部门的组织工作者,他只是“浇灌者”中默默无闻的一员。每当帷幕拉开,丝竹管弦响起,他早已如痴如醉地捕捉演员最美的一招一式,心摹手追,将演员优美的形象“定格”在他的速写本上。
他是谁?按报家门的办法:“张鸿奎,河北涿州人氏。”四十年前,鸿奎随战斗剧社南下到达成都。这位操京腔的年轻人,一下子被川剧艺术迷住,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数十年来,他几乎是有戏必看,每看必画,光速写稿堆起来就有几大摞。鸿奎年逾花甲,乡音未改,可这位“老外”早已成为川剧迷。这真叫人不能不感叹这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这民族戏剧艺术瑰宝的巨大魅力。而反过来,当这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养料融入了鸿奎同志的艺术生命之后,他的艺术之笔变得光彩照人,并青春常驻。将由成都出版社出版的《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册》就是雄辩的证明。
在张鸿奎戏剧人物画展开幕式上。左起:张光茹、李致、张鸿奎、周企何、熊正堃、晓艇
我对美术是外行,不敢班门弄斧。我读过一些对鸿奎同志的戏剧人物画的评论文章,诸如称赞他构图巧妙,用笔简练,既有法度又有创新,融国画和素描为一体等等。对于这些赞誉之辞我多有同感。每当翻看、欣赏着这一幅幅作品,我就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画上的人物,生旦净末丑,或唱或做,尽管其中有的人早已仙逝,却都在我的眼前活过来了,他们像当年那样有活力,风采楚楚动人,一招一式妙不可言。我情不自禁地和他们交流着往昔的友情,分享他们的成功,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鸿奎为振兴川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让这许许多多的演员、表演艺术家永远活在人间。
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这个大舞台上,鸿奎同志不仅是在“戏台下”构思速写,而且和我们一样,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自身的价值也就和这个“大舞台”融为一个整体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戏曲舞台被冷落的时候,在某些画家把自己的绘画纯粹变成商品之际,花白头发的张鸿奎,在戏曲舞台下埋头速写的动人形象。我愿借这一篇短序,向鸿奎同志、向一切致力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敬意。
199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