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拉拢盟友和打击政敌的妙招
作品:《汉末皇戚》 既然要防止被清算,谥号这东西,自然只是伏泉这场站队朝会的开胃菜了,想想看后来明末螨清入关,是怎么在仁人志士死光后,让那帮口口声声家国天下的东林诸君子低头的。
伏泉虽然不能学习螨清那样,靠杀戮让这帮官僚党人低头,但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一二,有兵在手,不断挑战这帮党人的底线,当他们彻底没有底线了,自然会让他们彻底低头。
因此,在抛出给刘宏上美谥这个命题,逼得大部分党人低头以后,伏泉又不慌不忙的向小皇帝刘崇行礼,面不改色的一字一句道:“启禀陛下、太后,臣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圣人制礼乐各有由,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今先帝谥号定为‘果’,而陛下永思孝道,又先帝即位以来,内抚黎庶,外御夷狄,扫太平道、西州逆贼,广施恩德,功莫大焉!自应再令三公九卿及诸位朝官,共同商定先帝庙宇之乐舞,以明修德,扬先帝之功,著于竹帛,施予万世,永永无穷!”
小皇帝刘崇明显对于伏泉的话理解不透,转而望向身边的宋太后,而宋太后虽然不太明白伏泉在朝堂这样闹腾的用意,但是为自己的丈夫上美谥、立庙号,这是好事,她能拒绝吗?毕竟,一旦刘宏上了美谥、立庙号,她这个妻子死后,不也能和历代得了美谥的君王妻子一样,得到一个美谥吗?
没有人不想自己死后有好名声,特别是皇室之人,更是十分在乎,历史上,多少皇后贵妃,想要在皇帝死后,捞到一个美谥名分而不得?
所以,宋太后毫不犹豫的应道:“伏卿所言有理,不知诸卿可有异议?”
其实根本不用宋太后问询,在伏泉那话说出后,当下又令许多官员,瞠目结舌,面面相觑,暗道这伏泉也真是太不知耻了,他们已经退让到这里,默认伏泉的建议给刘宏这个昏君上“美谥”。
然而,伏泉还不满足,现在竟然又要给刘宏这个昏君立庙,上庙号,真是得寸进尺,也不看看庙号是每个皇帝都能上的吗?
许多人在心里叹息,同时也埋怨老天,要是本初能拥立成功,那该多好,他们何至于如此退让……他们是步步退缩,可伏泉是步步进逼,简直是无耻之极!
心里面,这帮人骂死了伏泉,可是,除了少部分无足轻重者提出反对,但大部分人却是出奇的保持沉默,而沉默的另一层意思,其实也就代表默认而已。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当然,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这称之为“祧”。如此为之,却是因为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本朝立国时,光武帝刘秀废除三帝庙号,便有此意,毕竟按照辈分,刘秀可是另外三人的长辈,祭祀时候自然多有不便。
不过在本朝,由于大汉以孝立国,所以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彻底反应皇帝一生,因此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从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在谥法制度中,只有有庙号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别为其制定的乐舞,只是,刘宏何德何能,能立庙号,还能有定制的乐舞?
只是,虽然许多人在心里腹诽着,但偏偏,现在敢反对的人极少,因为伏泉已经把他们的话堵死了。
刚才伏泉的话里,直接说了新天子刘崇即位,按照大汉以孝为本的思想,自然要尊先帝之功,给他爹立个庙号。他的话里,关于刘宏的功绩其实都可以忽略,最要紧的是那句“陛下永思孝道”,什么是永思孝道?自然是要刘宏生前死后,新天子都要尽孝,现在,刘宏死了,新天子年幼,为了尽孝给自己爹上美谥,立庙号有什么不对?
现在,谁反对,谁就会被新天子记恨上,谁就是不忠不孝不义,即使现在天子不说什么,但以后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天子大权独揽,你自己甚至后代想在仕途上有所寸进,都会被新天子记恨上。
因此,现在谁敢反对,他们连现在已经明显把控朝堂的伏泉都一直退让,更何况是以后要掌权的天子刘崇。虽然说,本朝的天子多数都是早逝短命鬼,但谁知道这刘崇能活多久,所以这时候,大多数所谓有节气之士,十分正经的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低头默认这一切。
道家无为,汉家一直推崇道教,提倡无为而治,即使本朝开国重视儒教,推崇节气,但是这无为之道,可是深入人心。不止是君主学习,甚至不少墙头草臣子也学,现在对于这朝堂局势,在场剩下的党人墙头草臣子,都不约而同现在选择无为而治。
转身看着面前一片寂静的群臣,伏泉心里不由得意起来,谥号和庙号这两道菜自己全部抛出来,就看这些家伙吃不吃了,反正在他看来,这些家伙吃了谥号还能不吃庙号?
用新天子小皇帝的名义,给刘宏上美谥、立庙,争取死后待遇,这是伏泉自以为选择的一招妙棋。
当然,这一招,其实是伏泉和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学的,那时,嘉靖帝是作为藩王子弟,被迎立为皇帝,是以小宗子弟入继大统的,本身就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境地,毕竟,中央朝廷有多少是自己人,会听他的话,而不会算计他,谁也不知道。
故而,嘉靖帝上台后,立刻就搞了个大礼仪之争,如果谁真当嘉靖是个孝顺无比,以至于不顾宗法传统,要为自己父亲母亲上美谥,为父亲立庙号的皇帝,那明显是政治嗅觉不高的表现?
所谓的大礼仪,在伏泉看来,这其实就是个嘉靖皇帝,逼着当时在朝廷掌权的朝臣站队的问题,我这个继承大统的新皇刚刚来这里,你们这些大臣要做出选择,是忠于新皇,还是忠于别的什么?
而想要证明自己,你们这些大臣,那就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的站队吧!
支持我,那就是朕的好臣子,不支持,那就是乱臣贼子了,就要治罪你,这也的话,别人也无话可说,你不让皇帝尽孝,心里面到底想干什么?
这一招,从宗法礼仪传统下手,避免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将政治斗争,完全局限在礼仪与宗法之中。一方面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朝野因为新皇登基,而产生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还能安全快便捷的知道,谁是自己人,谁是反对派,便于新皇快速掌握朝局。
最关键的是,这一招,没有任何人能挑错,你敢说一个准备给父亲死后捞取身后哀荣的儿子,是昏君?
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伏泉才会在今天比这些人更早的抛出谥号,甚至庙号这个话题,
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他要知道那些人是可以拉拢的“政治”朋友,那些人是必须要铲除的政敌。
伏泉很清楚,党人的势力庞大,刘志和刘宏连续两次实行党锢,虽然在开始时候,极大的削弱制衡了党人势力,但是最终都没能打败他们。
一个控制好度,不得不解除党锢,另一个控制不好度,差点因为一场太平道叛乱丢了江山。而且,实行党锢的两人死后都没有好下场,被骂惨千年,桓灵二帝成为后世昏君的代表词,何其可悲?
因此,对于伏泉来说,现在是他要选择政治盟友的时候,再没有比他抛出来的为刘宏上美谥、立庙号的问题,更能迅明确的确定那些人可以尽力拉拢,那些人应该彻底打击,那些人又该团结了。
当然,这样的话,伏泉就必须要把那些彻底打击的官员,彻底送入坟墓,不能留下一丝后患。否则,说不得也要和嘉靖帝因为打击不利,最终落得个很少上朝,迷恋道教,吞噬炼丹的昏君之名了,也不知所谓“嘉靖中兴”、“天下翕然称治”之称,从何而来?
在场朝臣们此刻,心里真的是纠结无比,伏泉借新君之名,抛出来的诏命,有问题吗?
如果从制度上来说,问题是大大的,可是,现在的情况,他们能站出来指责,摆在台面上议论这事情吗?
谁敢?大势不在他们手里,甚至皇帝、太后明显也不会支持他们,这就是在这些墙头草头上的一把剑,谁出头,人头必落地。
真要有那么个笨蛋站出来就好了……无数的党人大臣,在心里想道,现在只要有个炮灰敢冲在前面,他们也就敢尾随其后,各抒己见,反正如果要治罪,也只会治罪出头的人而已。
至于那个出头的笨蛋会是个什么下场?谁会关心呢?明显没有人,死道友不死贫道,从来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党人之中,真正勇敢,敢做出头鸟的人,不是在两次党锢里被死在了政治斗争,就是在袁绍拥立刘辩的时候,被伏泉一个不剩的杀了或者抓了,现在能出现在朝堂的,都是当初没有跟随袁绍的胆小鬼,能指望他们之中出一个敢做出头鸟的笨蛋吗?
明显没可能的!如果有,那就只能说奇怪了,他们不跟着袁绍去赌对党人来说更有利的局面,却在这坐伏泉的“阶下之臣”,何其愚蠢的选择啊!
场面出奇的静谧,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人连动作都一样,只顾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服,保持一种眼不见为净的状态,就是原本那些反对的朝臣,也是一句话也不说了,当党人的节气志士仁人都死了,剩下的人也只会有几句嚷嚷的嘴炮能力了,至于让他们出头,想都不要想,现在能在朝堂里留下来的,哪个不是人精?
也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众人以为这事情因为没人应答,最终随着太后几句如“卿等无异议”的客套话之后,彻底盖棺定论,他们也能下朝之时,没想到竟然有人站了出来。
此前,作为汝南袁氏失势后,唯一尚在朝中,和党人友善却一直没有帮党人发声的大门阀士族,弘农杨氏的现任家主太中大夫杨彪,突然临襟正坐,满脸正气的站起来。
这一下,无数人的心中沸腾,他们以为,救世主出场了,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和汝南袁氏齐名的弘农杨氏该做的表率,袁绍死了和袁氏现在势微没事,只要杨彪和杨氏敢现在出言,他们就回齐齐跟进,誓必要把伏泉这祸乱朝纲之举击碎,他刘宏凭什么有美谥,立庙号?只要有他们在,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众人心里纷纷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就等着杨彪发言,他们就立刻跟进,一定要维护这宗法秩序,将刘宏这个昏君死后要名声的美事击碎。
只是,杨彪出列以后的第一句话,就把他们打落深渊,却听到这位关西名门之后慢悠悠的匍匐到地上,大声拜道:“启禀太后、陛下,大汉以孝治天下,今陛下永思孝道,诏命大臣立乐、舞以明先帝之盛德,此臣愚所不能及也!臣谨以为:先帝即位以来,内抚黎庶,外御夷狄,扫太平道、西州逆贼,广施恩德,功莫大焉!如今,当为先帝立庙,陛下宜当世世代代献祖宗之庙,宗室群臣应侍伺天子,岁献庙前,请著于竹帛,宣布天下!”
所有人,听完之后,一下子都傻眼了,这还是号称“四知先生”、“关西孔子”大儒杨震的后人吗?要知道你可是关西名门弘农杨氏的人,你父亲可是直言劝谏的杨赐啊?你怎么能在现在这时候做这种愚蠢之事呢?
朝会一旁,伏泉听到杨彪此言,也是一愣,他可没想过这位从袁绍政变以来,一直没动静的弘农杨阀的家主,会突然这么毫不犹豫的支持自己,似乎……这画面有些不对啊?
不过,看着杨彪一副忠贞不二,誓死效忠皇帝的表情,他却是有些明白了,杨彪此举,不正是弘农杨氏能够延续千年的秘诀吗?
毕竟,使得弘农杨氏兴起的杨震、杨秉、杨赐三人,虽然都是素有清名,惩治贪官污吏,敢于直谏皇帝的名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除非是势不可逆转,不然在最后时刻,一定都是以保皇党身份出现,并且为之坚定不移,可谓是十分会看时机。
否则,也不会让被他们搞得有些难堪的皇帝一直尊敬宠信,不然,早就被皇帝想办法弄下去,又怎么给他们现在三世三公的机会?
甚至于伏泉知道,历史上杨彪会一直坚定在汉献帝身后,最终也为弘农杨氏取得四世三公的荣誉。只是,杨氏虽然是忠诚的保皇党不假,但也是识时务之族,和在袁绍出现之前的汝南袁氏很像,而且他们更懂得低调。
记忆里,后来汝南袁氏因为袁绍、袁术兄弟,彻底沦落,只能靠着同宗陈郡袁氏撑着,而这弘农杨氏,却能够撑过短暂的曹魏政权打压的沉寂,从而继续兴盛,并在之后的历史上一直为天下著姓,这可不是没有缘由的,还不是懂得明哲保身、识时务吗?
君不见,后来连隋文帝杨坚都要靠着弘农杨氏贴金吗?而直到隋唐,弘农杨氏都是天下有数士族,如果不是晚唐乱世和宋明科举出现,寒门崛起,他们这份保身取美名之道,还真没人比得过。如此看来,杨彪今日之举,也是有些缘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