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毛遂自荐(三)
作品:《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会谈的地点安排在寿春郊区的兰台,虽然没有“鹿台”“章华”那么壮丽著名,却也高达九丈,分为五层,每层相隔二十四阶。最高层是楚王居中,平原君和春申君分坐两旁;毛遂等二十名随从则在第四层的凉厅中休息等待。这当然是春申君以他们为贵客表示尊重的一番好意,三层是楚国的官员。台下护卫的楚军旌旗招展、盔明甲亮,手执刀枪,严肃整齐、直排出一里之外。
兰台的周围,平坦开阔,凭栏远眺,可以“极目楚天舒”,将旖旎秀丽的南国风光,尽收眼底,足以令“诗客、骚人”把酒忘杯。
但赵国的这二十位却无法心旷神怡。东方虎望着颇有声势的楚军,想起在长平殉难的弟弟,不禁大发感慨:“可惜呀!如果咱们的精兵尚在,何至受此番跋涉之苦?”
陈季一声长叹,他的儿子也死在长平:“那就别说了,当初咱们不也是都跟着起哄说廉颇老迈无能,赵括年轻有为吗?现在,就只盼着楚王同意订盟,联兵抗秦吧!”说着,不禁热泪盈眶。可怜赵国人,无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谁不盼着能从楚求到援军,报仇雪耻啊!
可惜,台上的进展并不顺利。刚一见面,楚孝烈王还挺热情,对赵国牺牲在长平的四十余万将士表示深切哀悼,并请平原君向赵王传达自己的慰问。
这样的态度,自然能使平原君那悬吊着的心中燃起希望之火,表示衷心感谢后,便乘机切入正题:“当年苏秦倡导‘合纵’六国同盟,贵国怀王为‘从约长’,不动一卒、不费一矢,而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十五年,天下何等太平?只因‘合纵’解体,才让秦国复肆虐于关东,使六国尽受其害。尤其赵国,为援韩而损重兵,目前处境危险,所以敝国君派赵胜来贵国,想再议‘合纵’以制秦。一纸盟书,就能免万民受征战之苦,功德莫大。楚是大国,威望影响为六国之首,大王何不继承先怀王之遗志,再倡义举,必然天下响应,既成就楚之霸业,也解救了赵国的危难,一举而两得,王有意乎?”
“成就楚之霸业?”楚王的脸上降了温,笑容消失,两个眉头却越凑越近,心中暗想:“你们是有了难,才又想来撑这杆旗!”明面上虽不刻薄,却对各国提出了批评:“当年‘合纵’之盟,的确起过遏制强秦的作用,可惜当时各国名为‘兄弟同仇’,实则各怀私心,有利趋之若鹜,遇害避之,惟恐不及。总想让别人去火中取栗,自己坐享其成者多,真正肯扶困济危,舍己救人者无。
倡议‘合纵’以赵为始,但在‘纵盟’的庇荫下,实力迅速增强后,也就只注意自己的发展,何曾再去关心秦国是否欺负别人?所以,先怀王为‘从约长’伐秦不克;齐湣王为‘从约长’,诸国叛离。使那轰轰烈烈地‘合纵’之盟,虎头蛇尾自消自灭,至今各国都忌谈‘合纵’二字,可见倡此举如欲团沙成器,难!”
楚王的剖析,深入腠理,切中‘合纵’离散的要害,还公开点了赵国的名,暗挑了当年白起伐楚,赵没救援的短处,说的都是事实。
平原君脸上发烧,却不得不辩解:“大王所言当然有理,但‘合纵’盟散也有客观原因。‘洹水之盟’成,秦人不得东出一步,深深感受它的威胁,便极力破坏。可惜大家放松了警惕,结果齐、魏受犀首之欺,怀王为张仪所骗,挑拨盟国之间打内战,使‘从约’散,假如大家都能坚守洹水誓言,不被秦所利用,秦怎能奈何各国?至于齐湣王自封为‘从约长’,打着‘合纵’的旗号妄想并吞各国称帝于天下,各国又怎能与他合作?这根本不是‘合纵’自身的错误;
赵国一直处于抗秦的第一线,武灵王时,甚至已做好了攻秦的准备,可惜,天降不幸,不假其年,才半途而废;白起横行于楚时,赵也被齐伐,实在无能为力。只要条件能允许,赵从不作壁上观,两次援韩,便是一例。
平原君列举的也都是事实,坦率地说,虽有盟约,但大家还是玩心眼儿,仍然抛不开“唯利是图”的原则。当年张仪以秦献六百里为条件,楚怀王就与齐国断交绝盟,结果齐楚恶战之后,张仪却翻嘴说怀王听错了,当时许诺的只是自己的封地才六里,戏骗怀王如小儿,成为天下笑谈的佐料。平原君提到这一点,显然也指出楚怀王做为“从约长”对“合纵”的溃散负有重要责任。
对于这些历史,孝烈王当然清楚,却又不愿被人家揭祖父的疮疤,便让各国分担这个责任:“当今之势,惟秦称雄,各国虽立誓订盟,所求乃自保而非救人,甚至为了自己脱险而不惜陷人,所以才造成先怀王被骗。我刚才说过,正是因为各国这种‘爹死娘嫁人,各人顾个人’的态度,才造成了‘合纵’虽好,却难实现的这种局势。
平原君知道楚王虽然总批评各国的心“不诚”,其实主要还是怕秦国,就继续劝解:“强弱是相对的,秦虽强,但以一国之力同时敌六国则不足,所以他才鼓吹‘连横’,对各国进行‘远交近攻’,六国虽弱于它,但合六国之力制秦则绰绰有余,正如一人斗虎……”
楚王有些不耐烦了:“这些道理讲了几十年,已成为陈词滥调,连小孩都能倒背如流,您就别费劲儿了。实话实说,秦最近派使者来要与楚签订‘友好条约’,我若还提‘合纵’必招秦怒,岂不要代赵受过?”
平原君急忙说:“您可千万别上当,这又是在玩范雎那套‘远交近攻’的把戏。他跟楚‘友好’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三晋;同魏‘友好’是想先消灭赵、韩。但您想想,秦得三晋后,力量更加强大,可以直接从西、北两个方面攻楚,您可就危险啦!”
楚王摇摇头:“那毕竟只是往最坏处想的发展趋势,目前却能过几年太平日子,我不能为了赵国而给楚国马上就招来危险!”
平原君急得有些不顾自己的身份,竟用了带有责备的口气:“您不能只顾自己得到暂时的虚假和平,而看不到赵亡后接踵而来的危险啊!”
楚王也不客气了:“说到只顾自己,恕我直言,如果贵国不是面临灭顶之灾,阁下恐怕也不会来楚重倡‘合纵’之盟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就是谈崩了。平原君被楚王质问得无言以对,急得频频用眼睛暗示春申君,请他给帮腔圆场,不料春申君却不肯趟这洼浑水,摆出一副参禅修道讲法的姿态,挺直身子,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把平原君那焦急的目光,也推入“四大皆空”之中。这种态度的最大优点是既不违反君王之意,也不伤朋友间的和气,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自己都能落个“皆大欢喜”。
眼看日近中午,台下的禁卫军可以轮流值勤,又只是保卫会场的安全,心理压力不大,所以不算辛苦,而随从平原君的这些赵国“精英”们可越来越感到难受。由于国家已面临严重威胁,他们不得不千里迢迢,忍辱负重到楚国来求援,本已心急如焚,长时间无结果的会谈,又把他们的心放进沸油中去煎熬。究竟谈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目的?在急盼成攻,又怕失望的心态下等待,恐怕是人精神上受折磨最痛苦的之一吧!
虽然“门客”的身份比奴仆高,但始终是寄人篱下的一族,所以不但不能参与,连到席旁听的资格都没有,可怜他们空负“文韬武略”,胸膛里跳跃着颗颗爱国之心。但从台上飘下的话语中,虽已听出平原君陷入困窘之中,却爱莫能助!淮南的骄阳比在黄河以北放出的热能更为强盛,即使是在开放式的大厅中还有阵阵微风吹拂,由于不停地踱来踱去,仍不免汗流满面,一把一把地往下掉。
惟有毛遂看样子并不焦虑,倚靠在厅边的栏杆上悠闲地眺望江南这青山绿水、百花吐蕊、万紫千红、群芳争艳的妩媚春光。似乎已经忘记了台上在谈判和自己的使命……
角里先生年纪大了,踱得气喘嘘嘘心跳加速,踱到毛遂身边停住了,既要歇歇腿脚,又想起毛遂一路上夸夸其谈,打算责问一下他那无动于衷的态度,借以发泄一些胸中的火气,给自己找点儿心理平衡:“喂!毛先生,对相国和楚王谈得怎么样,我看您一点儿也不关心啊!”
毛遂头也不回:“毫无进展!”
“怎么见得?”
“如果达成了协议,能不通知我们吗?”
“那——到现在还没结果,莫非得谈到下午?”
“下午也不一定有好消息!”
角里先生倒是挺信服毛遂的判断,不禁悲哀地叹道:“天啊!那可就糟了!怎么办哪!”
毛遂一笑:“平原君把你们这些‘文武全才’特别选出带到此地,就是准备在必要时帮他排忧解难,现在,正是‘此其时也’,怎么,没办法?请原谅我问一句,您到这儿干什么来啦?”尽管“精英”们已改变看法、放下架子,对他表示尊重,但毛遂并不以此领情。坦率地说,无论他们对自己哪种态度,从心里都瞧不起东方虎之类,只能充当“装饰品”的绣花枕头,所以语气还是不客气。
毛遂这句话问得够尖刻,无奈“精英们”的胸中,除了那颗爱国忧民为主尽忠的心外,实无一策能帮平原君,所以面对毛遂的责问,个个都是紧皱眉头唉声叹气,算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