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巧施妙计
作品:《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两次失败对秦昭王和范雎是挫折、也是教训:“阏与之战”使他们看到赵国的力量不可低估;齐军援赵,更让他们认识到必须通过“远交近攻”来瓦解各国间联合的重要性。秦王不以成败论英雄,仍然坚定不移地推行这个战略方针,重新调整部署后,又派出大量使臣,频繁往返各国之间,不但楚、燕,就连曾为敌之齐、衰弱的韩,也都感受到秦王洋溢的热情。
但“攻”是“交”的孪生兄弟,而且“弟弟”的微笑,只是为了配合“哥哥”的征伐。秦王望着铺在案上的地图:“丞相之意攻谁?”
赵国实力不弱,又与各国联系较多;魏是最近的邻国,以目前的实力也抵不住秦军全力一击,而且因对秦奴气十足很为各国鄙视,确是一个理想的攻击对象,秦王虽是在征询范雎的意见,其实已经锁定这个目标。
坦率的说,范雎对“祖国”并没有顾惜之情,但让他感到顾忌的,却是信陵君。
虽然现在信陵君与魏王的分歧已越来越大,其间还填充了很多疑忌,使信陵君处于受压抑的苦闷中,但魏国一旦面临灭顶之灾,他却绝不会袖手旁观,必定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即便不能力挽狂澜,也要死而后已。他终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无论如何,范雎都不能亲眼看着他走进毁灭的深渊,所以不禁叹口气。
范雎公开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后,曾向秦王坦述了信陵君对自己的援救之恩,所以秦王能理解这一声叹息:“先生可是顾虑与信陵对敌?”
范雎点点头,但他却不能给秦王留下对信陵君怀有私情的印象。在那个年代,商鞅不惜用诡计欺骗昔日于己有恩的老友公子卬只是“因公废私”,而不被社会舆论所批评,但若“因私废公”就要受到严厉的谴责,为世鄙弃。所以范雎只从“国事角度”来做解释:“臣深知信陵为人,攻大梁必以死相拼,其一人固不畏,然三千门下齐不惜命,却抵得上数万大军,实不可忽视;而且信陵结交遍天下,各国君相也敬而慕之,危急之时振臂一呼,臣恐怕又激出‘合纵’之势,以秦之力击一国有余,敌六国则不足,所以‘合纵’至今仍是我们的潜在威胁,而信陵做为侠义之雄已具有这种凝聚力。臣以为攻魏之前须先解决信陵君。”
秦王垂下眼皮不再看范雎:“先生可同意派大内高手去除掉他?”
范雎摇摇头:“他自己就是百人敌,与师弟辛环合手,千军万马中可纵横自如,更何况三千门客中藏龙卧虎深不可测,臣恐大王的高手能入而不能返也,王何不先择一二去试探?”
秦王也摇头:“打草惊蛇有害无利。”忽又笑了:“其实寡人也敬爱公子是个英雄,不愿伤他,何不交个朋友?告诉他:攻下大梁,寡人与他平分魏土。”
范雎还是摇头:“他以侠义自居,岂肯卖主求荣?就是把整个魏国都给他,恐怕也不会同意与大王合作。”
秦王抬起眼睛凝视范雎:“以爱卿之见,莫非这信陵不可屈、魏国不能得吗?”
范雎并非没有感觉到在秦王的微笑眼光中隐现着一丝寒意,却承受了秦王的不满,对秦王的质问表示同意:“臣确是认为信陵不能为外力所屈服,必将成为我大秦一统天下的重要障碍,所以一掌相柄后就派人卧底大梁,通过暗中活动,借魏王自己的手把他从魏政中消除,目前他与魏王的关系日趋紧张,说明我们的计策已产生效果。”
范丞相确是深谋远虑忠心为秦,昭王的心中升起暖意,眉头却皱得更紧:“魏王废黜信陵后,他人还在、心不死,会不会继续与吾作对?”
“到那时他就不可怕了,魏王弟、信陵君,握军政大权时可以号令全国、影响诸侯,一旦废为庶民百姓,一匹夫耳,谁还肯把他当碟菜?而且无权无势无财后,三千门客必作鸟兽散,堂堂大秦又何须再惧一个魏无忌?”
秦王点点头:“此策稳妥。”但眉头仍不舒展:“可惜收效太慢,寡人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江山一统,不愿久等。”
范雎一时语塞,也深深皱起眉头。
秦王望着他:“是否可以像对孟尝君那样把信陵请到秦国?正如你所设计的:在咸阳他无权无势无财,又被我们严密监管,就不能阻碍我们的东征计划了。”
范雎以掌抚额叹道:“此计大妙!可见大王之聪睿,非愚臣所能及也!”
秦王笑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已,怎能与先生相比?你还是想想怎么具体执行这个行动计划吧。”
范雎急忙先答应:“臣遵旨。”接着说道:“臣以为首先要找出一个请他来的理由。名不正则言不顺,师出有名才能让天下悦服,他也无法推辞。”
秦王又瞅了他一眼,心中暗想:这老家伙怎么一提到信陵君就支支吾吾,计短智穷呢?脱口而出:“这种理由还难找?邀请他来秦商谈国事或者度假休养!”
范雎听出秦王口气不悦慌忙跪下:“臣实话实说,信陵君对秦的态度很不友好,用一般理由,他绝对不会接受邀请,但我们又必须把他弄进咸阳,所以臣是在想找一个比较恰当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实在难找。”
范雎之言确有道理,秦王的头脑冷静了下来:“理由,嗯,需要一个好的理由。”他沉思了一段时间后叹口气:“能够让他接受的理由确是没有!”忽然,他一拍桌子:“那我们就找一个他不能拒绝的理由!
青鸾公主寡后,每言非英雄不嫁而空守孤闺至今,若得信陵为婚必遂其愿,寡人要请公子来秦相亲。”
“这……”范雎脑子中首先闪过的是:不成理由!但他不能从正面反驳,便顺应秦王的思路说道:“果然是天造地设的一段好姻缘,只是,信陵的儿女都已经十余岁……”
秦王哈哈大笑:“范先生怎么竟钻起牛角尖了?寡人只是要他来相亲,并非让他来结婚,这其间的回旋余地很大,他凭什么不接受邀请?只要一入咸阳,无论他愿或不愿,还能回魏吗?”
范雎心中波涛汹涌,一时间却想不出任何对策,只得说出最后的顾虑:“信陵非平庸之辈,府中谋士如云,若不愿应允这门亲事,必不肯轻易入秦。”
秦王又笑了:“所以寡人请丞相亲自去大梁提亲。你们是好朋友,能请得信陵来便是首功,以后事寡人自行处理,绝不伤你和公子的友情。”
秦王知道自己与信陵君是“生死之交”,却让自己亲去大梁“请”公子来咸阳这个陷阱被扣押、受软禁,既是信任,也是考验。以自己的才智如果“请”不来信陵君,就是徇私情、误国事,势必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秦王也不是故意给自己出难题,此行确实关系到“远交近攻”这一战略能否顺利展开,别人还真对付不了信陵君,做为秦国丞相,如果确是真心实意为秦国,也必须走好这步棋。至于是否能对得起“救命恩人”,就只能放在第二步了,范雎不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但当“忠义不能两全”时,自己必需先“尽忠”。
范雎郑重其事地跪下叩首:“臣必不负大王之望,完成使命。但愚意以为若真能促进这段姻缘,则让信陵公子长居咸阳就更能理喻天下,他若真成您的妹婿,还怕四海豪杰不踊跃归秦吗?”
秦王大喜:“以青鸾的才貌,信陵见了,也未必不肯拜倒在石榴裙下,寡人可以和他谈谈,让假成真。”
“如此,臣就是真的去提亲了。”
秦王又是哈哈大笑:“果能替我寻个好妹婿,寡人赐你喜酒三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