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敲山震虎
作品:《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规则,秦的第一批打击目标是相邻的“三晋”,再以这三国为前沿阵地,向北、东、南次第扫平燕、齐、楚,这样可以目标明确、力量集中,少受其他国家的牵制。这个政策比“连横”更富于进攻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秦昭王和范雎的有生之年受到挫折,没能因此而完成“一统大业”,但秦最终还是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步地踏平了六国的首都,对于秦,范雎功不可没。
当然,这里面也糅合进“硬交软攻”,先从三晋中选出一个最好打的目标。
魏与秦是近邻,在多次受到重创后也很软弱,惠王时不算,仅魏昭王以后就陆续失地六百余里;安釐王继位后,卑躬屈膝以事秦,但魏冉仍寻衅征伐,派白起攻大梁、破暴鸢,取南阳四城,还是请教苏代支招儿,向魏冉行贿万金,才买得一时平安;因魏齐一案,又献六城,魏现在的领土,仅及文侯时的一半多一点儿。
但范雎认为这块肉今后不易再吞食,因为啃到了会卡喉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信陵君。应该承认,信陵君对他恩重如山,他有尽量先避开魏以免与信陵君发生正面冲突的个人因素。但在信陵府中避难多半年的所闻所见,使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对信陵君做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他甚至比信陵君自己更充分地认识到信陵君所蕴藏的潜在能量,在关键时刻,信陵君可以把魏国人民凝集成一个不可征服的力量,有信陵君在,就不可重复破蓟、破郢、破临淄的历史。不清除这个障碍,绝达不到灭魏的目的!虽然信陵君于他个人有恩,但他是秦相,所以他仍然制定颠覆计划,也许消灭不了信陵君这个“人”,起码也要让信陵君在魏国的政治中失去作用。
赵在“三晋”甚至六国中,也算是强者,尤其再想起赵武灵王“私窥咸阳”,秦昭王至今心有余悸;“完璧归赵”、“渑池会”也都没有摸清赵的底码。如果倾全力与赵战,也许不必担心战败,但胜利后的秦军如果筋疲力尽,出现“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局面,就非常危险,周边各国都不是吃素的善人,谁都可能趁机捞一把,倘若他们乘虚而入,秦就要“虎落平川被犬欺”了。
所以,最合适的目标是攻韩。韩的领土狭长,旁魏、邻赵,国民富庶,兵力最弱,而且还缺乏斗志,极易打败。“得韩之地为根据,则可南攻魏而北袭赵,取他利以待天时,日有所进,便能吞尽三晋”!想的是真美啊!
但韩的存亡,直接涉及到赵、魏的安危,事关生死存亡,就不能忘记那句“名言”:“急了眼的兔子也会咬人”,魏安釐王虽然柔顺,也不可不防。
于是范雎搞了次“敲山震虎”,手段并不复杂,利用边境地区“百姓”打猎,越境追赶引起纠纷,然后便陈兵十万,要向魏讨个“说法”。魏王大惊,连忙派人去谈判,须贾的胆子已被吓破,提起“使秦”就犯癔病,又哭又笑,忽哀范雎、忽求张禄,嘴里直喊饶命。还是得辛垣衍出马,归还被扣人员和猎物,给予经济和精神赔偿,严惩魏方“闹事者”,再次重申《秦魏互不侵犯条约》,在任何情况下双方都只能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不得动用武力,否则后果自负……表面上是对秦在这次纠纷中首先陈兵有所“责备”,实际上却缚住了魏的手脚。
没有魏国的配合,赵独自援韩有相当困难。为了给赵一个下马威,在边境又寻衅与赵将贾偃战于河中,设计用河水淹死贾偃,正赶上廉颇出来巡边,急忙援救,慌乱里肩上中了一箭,虽然战斗的规模不大,对秦来说,却是一个意外收获,将使赵援韩受到很大影响。
一切条件具备,秦派客将胡伤攻韩阏与。
阏与属于韩之“要塞”,处于王屋山中,前行可达秦之“门户”函谷关;后依群山,则是自秦入韩的必经之路,一旦丢失,韩就无险可守,首都“新郑”惟有拱手让人,所以韩王急忙向邻国求援。
韩、赵、魏三国的领土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划分并不整齐,而是犬牙交错。任何一国,尤其是韩被秦吞并,都会形成秦军陈兵于国门之外的尴尬局势;而且秦据阏与后,又可以通过井陉口直扑邯郸。阏与对赵十分重要,赵王急招大臣,商议对策。
但廉颇却反对援韩,他并不是出于怯懦,长期的战争生活使他不得不慎重地对待作战所面临的险境:阏与地势险要,与赵之井陉相通的这一段路需盘山而过,其路间不容指,骑兵都须牵马而行,我军优势尽失,秦军若扼守住要路口,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也难通过;绕路走又要很多时间,远水不解近渴,徒劳无功。可恨臣又负伤,谁能去打这一仗?只有与魏国联系好后,共同出兵,才有取胜的把握。
乐乘也支持廉颇:“阏与之险,甚于崤山,秦军如果将附近全部控制,设伏于‘老虎口’,我军若冒进,不等到阏与必被全歼,若不过‘老虎口’援韩又有什么意义?”乐乘为人深沉,军事知识丰富,他的意见很有分量。
但秦军已仰攻阏与,魏国却毫无动静。据说因此信陵君已经与魏王吵红了脸,魏出兵的可能性很小;而秦若灭魏,便与赵半面为邻,攻赵之兵随时可发,赵国就更无宁日!惠文王和平原君对此不能不忧心忡忡。
这可真是:不救不行,救又救不了。众臣陪着赵王,紧锁眉头,一齐长吁短叹,谁能拿出好主意?
赵奢的职位这时还不高,要等几位前辈表态后才能轮到他发言:“既然韩亡会给我们造成心腹之患,就不能坐视不管,与其束手待毙,何如死里求生?臣意应该去斗争。”
廉颇望着自己的部下不满地哼了一声:“逞匹夫之勇何益于事?”
赵奢解释道:“在险要狭窄的地带作战,有如两鼠斗于穴中,勇者胜!只要统帅能把匹夫之勇凝集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将军久历沙场当然明白,无勇何以为战?”
乐乘一撇嘴:“秦军也不是懦夫!”
赵奢的回答是:“两勇相斗智者胜!”
乐乘碰了个软钉子心中不快:“胡伤也是个有头脑的名将,你的智商不见得比他高!”
赵奢毫不退却:“但他的头脑已被骄傲冲昏,只要我们慎重地跟他斗智斗勇,就能够找到他的弱点打败他!”
在大家都感到棘手的情况下,赵奢居然敢力排众议,主张援韩,惠文王和平原君当然高兴,但说到能否做到?“赵将军,如果派你率军赴敌,你将怎样用智勇去打好这一仗?”
“臣既已说出,自然有所考虑。但战争将置千万人于生死关头,如何激发将士们的勇气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而且兵行诡道,相机而为,只可一用,事前无可奉告。何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目前只能决定打、不打,至于怎样打的具体作战计划,则要搜集大量情报资料才能制订,有些措施,还要在战场上视战况随时决定。”
廉颇虽然对让赵奢单独执行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还有些不放心,但见他说的都挺有道理,便不再反对,乐乘当然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惠文王还是亲自到蔺相如的病榻旁,把会议情况都详细地告诉给他,蔺相如听完后喘着气对惠文王说:“大王,祝贺您又发掘出一员帅才,他已经胸有成竹,就让他去一战吧!”
第二天,在朝会上赵王传下命令:“赵奢,命你率军五万驰援阏与!乐乘率十万为后应。”
赵奢躬身:“臣可以接旨,但请大王收回‘驰援’二字,并请准许臣军出邯郸后的一切行止由臣自己做主,包括大王在内,任何人都不要干涉或让臣做出解释。当然,后果也由臣三族人的性命负责担保,如不准许,辞不赴命。”
赵王同意:“将在外,可以‘君命有所不受’,你好自为之吧。”
三天后,登台拜将,大军集结,赵王赐下黄金千镒,杂帛万匹,及酒、肉米面犒军,赵奢全部直接运入军营,全体将士齐吃均分,每人一份,赵奢自己却不留丝毫。
然后,赵奢连家也没回,就在营中召开军事会议,对形势和各种情况做了详尽介绍和分析,却不宣布作战计划;次日誓师出发,也没有照例进行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反倒颁布了一道严格的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有妄言军事者,斩!”奇怪,既然是要去打仗,却不许将士们议论军情、提出建议,他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