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田文拜寿
作品:《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其中要插一嘴,信陵说“孟尝不保”,孟尝在齐又遇到什么麻烦?
不得不再从头介绍一下孟尝君,不过请您别厌烦,他的许多故事也非常精彩:
过去,很多驿馆的门前都挂有“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联匾,当然,其中没有一个真是“孟尝君”,但借这块招牌,却可显示自己能让旅客入店有“到家”之感。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中期名震古今的人物,父亲田婴曾为田忌副帅,与孙膑的交情也很深;田忌受陷后,田婴也辞职回家,直到宣王给田忌平反,才随而复职,被封为靖郭君,逐步掌握了齐的军政大权。
田文的母亲只是个小婢,大概是由偶尔的原因才让他来到人世,刚出生时又瘦又小,几乎哭不出声来,一点儿也不可爱;偏偏又生于“五月初五”,据说是“凶日”,田婴闻报,连看都没看一眼,就像对一条小狗那样下令:扔掉!
但田文的母亲再低贱,也舍不得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去喂狗,还是偷偷留下抚养,好在田婴的家中人多,如不趋奉献媚,都不能想起还有这么个“母亲”。所以田文虽然享受不到“少爷”的待遇,生活艰苦些,却也平安活下去。
这一天是田婴的寿日,按规定,要由全府上下先给他拜寿,尤其是各位少爷、小姐,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恭恭敬敬排在堂前,等待吉时。
田文看了奇怪,就问奶娘,奶娘告诉他:“是准备给你父亲拜寿。”他便要挤进去参加,吓得他娘一把拉出来抱在怀里流泪:“傻孩子!你若去了,老爷得把咱母子全杀了!”
田文很奇怪:“他不是我父亲?”“是!”“跟他有仇?”“咳!你是他儿子,怎能有仇?只因你的生日不对,说是方爹娘……”
五岁的田文听娘亲讲完原因,小脸一沉:“他当了那么大的官还这么糊涂!我找他讲理去!”
母亲紧紧抱住她,哭着不让去,田文急了:“人生在世,并没犯错误,却不能见君父,还活着干什么?不让我去找他,立马就死!”
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不听话,又倔强,他认准的道理,谁也驳不回,说到做到,宁死不屈,就不敢再拦阻,只得给他找件较新的袍子换上。
田婴的子女有四十多个,从长到幼按顺序一批一批跪拜献颂,足足拜了一个时辰,最后一批中间夹着一个穿粗葛袍的瘦小孩子,没见过、不认识便问左右:“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混到我的儿女中?”
仆人们大多不知道,知道的也不敢说,问得急了,田文的母亲见混不下去,就跪下施礼:“这是贱妾当年所生的孩子。”田婴果然大怒:“当时就让你扔掉,为什么还留到今天?”田文母亲只是哭,什么也说不出来。
不想田文却不慌不忙地又磕个头,仰脸朝上问到:“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扔掉我?如果有理由,孩儿可以离开田府,甚至自裁,绝不连累父母!”
田婴还是气呼呼的:“五月初五这天生的孩子,会长的与门墙同高,将不利于父母。你想把我克死吗?”
田文笑了:“请您看看,孩儿自以为这个身材绝对长不到与门墙一般高,即使真能长那么高,您把门墙再增几尺,也就不会克害父母了。人投胎到世上来一回不容易,难道您就因为舍不得几百砖而把亲生骨肉扔出去喂狗吗?”
几句话问的田婴张口结舌,只得收回原命,不再追究“私养”之罪。这时孙膑还常来他府上,听说后,便劝他给田文以“儿子”的待遇。
过了几年,田婴对孙膑说:“我这多儿子,想从中选一个‘接班人’,自己又拿不准,请先生为我鉴定一下,以供参考。”
虽然是只限于两人间的“密谈”,但消息还是很快就传遍全府。孙膑那儿可就热闹了,田婴的几十位少爷,每天都走马灯般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以各种理由来拜访孙膑:或谈文论武以炫耀自己的才华;或以“请教”为名,滔滔不绝地扯上半天,以显示自己的渊博;或阿谀奉承、请客送礼以换取好感;还有人干脆明讲:请先生帮忙关照,日后少不了您的好处;要是不懂交情,那就……哼!
惟独田文踱到孙膑这儿来过一次,也没有任何表示,倒让孙膑把他叫来,想听听他的想法:“众兄弟都在为‘嗣子’而忙碌奔走,你在干什么?”
田文微笑:“我只在想做人治国的道理。”
“你在考虑这样大的事情?”孙膑不禁有点惊讶:“你认为自己能当‘嗣子’做卿相吗?”
“当上‘嗣子’有可能出将入相。我想伯父一定会帮父亲选择具有这种能力的来担任,所以侄儿必需懂得这些道理,才具备入选的条件,而不是由我想不想当或您让不让当来决定。”
孙膑一声长叹:“田婴啊!你枉有那么多的儿子,都是猪、羊一般的吃材!”
在孙膑的推荐下,田文终于成为田婴的继承人,这年他才十二岁。
当上“嗣子”,田文就登上了政治舞台,他虽其貌不扬,但口才好,接待客人时,口齿伶俐,言语风趣,进退合礼,举止大方,就是与从没见过面的陌生人谈几句,就能使对方和他产生“共鸣”,时间再一长,更让你感到他可亲可近,可以同他成为知无不言的知心朋友。田婴武将出身不善言辞,见他如此见长,就把招待工作全都交给他,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国内外客人。漂亮而又适中的外交辞令、风趣而又热情的谈吐,给客人们留下的印象,远比乃父深刻得多,以致在国外人们谈起田婴时,往往要加上“田文的父亲”这样的注解说明。
田文最大的特点是爱结交朋友,无论贵贱贫富他都一视同仁,哪怕鸡鸣狗盗、逋逃亡命来投奔,他都接纳,官府都休想从他家里拿走一人。所以天下或慕名、或贫困、或事急而住在他府中的很多,以致形成“门客三千”的局面。而且他还非常慷慨大方,不论什么人,只要有求于他,无不倾囊相助,虽千百金也毫不吝啬。以后的武侠小说中有几位“侠义”虽以“小孟尝”“赛孟尝”做绰号,但真能如孟尝君那样的却鲜见。至于在门外挂着“孟尝君子店”金招牌来跟着瞎起哄的驿馆老板们,更是“假冒伪劣”,真要欠下他的食宿费,连好汉秦琼都被逼得“当锏卖马”,何况在“英雄”后面还排不上号的小民?
除“三教九流”和无家可靠者外,出于工作需要,他还搜罗了许多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即“士”,做自己的参谋和助手,所以他的门客成分相当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