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庞涓得志

作品:《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为了能尽快见到魏王,庞涓先来求见公子卬。好在曾当过帐前卫士,公子卬还有印象,面谈之后,认为他通过“进修”还很有进步,当真学到不少知识。“袍泽之情”有如兄弟,公子卬自然尽心尽力,为了加大保险系数,便又转托相国公叔痤。
    公叔痤也是个爱才之人,既然庞涓能被公子卬看重,必不一般,第二天就匆匆带庞涓入宫求见魏王。
    偏偏邹国的孟轲,就是后世称为“孟子”,仅次于孔子号称“亚圣”的孟老先生先到一步,正在宫中与魏惠王高谈阔论,公叔痤只得与庞涓在殿外一个小厢房里等待。
    其实,由于孟子的观念与魏惠王的追求格格不入,魏惠王的心中早就烦的要命,请教怎样才能富国强兵,孟子出的主意是,实行“仁政”,“减赋税、裁军队、养老恤孤,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老百姓安居乐业,民顺足矣,国必富、兵必强……”
    魏惠王心里偷骂一声:“扯淡!”不耐烦地说:“寡人问的是怎样才能对我‘有利’?”
    孟子回答的更不客气:“国君天天想的是怎样对自己有利,臣下效之,必然更想怎样对自己‘有利’,举国上下都为自己想,谁还去想‘国家’的利益?岂不乱了套?所以国君应该提倡仁义道德,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臣民,只有实行‘仁义道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争取民心的归附,才是对国家最大的‘利’!”
    孟老先生的观点,自有他的道理,真能遵循,并非坏事,可惜适逢“战国时期”,与现实及魏惠王的要求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真懒得听。然而,孟老先生是“社会名流”,考虑到国际影响,出于礼貌,才不得不耷拉着下巴,微闭双眼,装作认真听讲。
    孟夫子并不傻,早已明白他的心另有所属,却仍然讲个没完,他有自己的考虑:“吾之道,难为天下容,能倾诉出来,就可以留下影响,必有益于后人。”所以不管你愿听不愿听,既能坐到你魏王面前,便喋喋不休,直讲到日近中午,毫不疲倦。
    该吃午饭了,魏王毫无留客共进午餐之意,孟子自己的肚子也饿了,估计这次“授课”已达到一定“份量”,足以阐明一个论点,便起身告辞,可怜魏王不敢说欢迎您再来的客套用词,只得泛泛地说声再见。其实孟老夫子并不在乎您是否“欢迎”,只要想见,便来拜访,“名人效应”的另一面就是谁也不敢拒之门外。
    魏惠王心中大喜,孟子前脚刚出门就告诉左右:吩咐厨子做几个好菜,去去胸中晦气。
    钟声阵阵,悠扬悦耳,大王用膳的时间到了,一行内侍,捧着热气腾腾的菜盘,雁行般从御厨送到餐厅,那扑鼻的香味,使庞涓忍不住的一口口咽唾沫。前途尚难预测,等到中午真是又累又饿又着急,真有点儿坚持不住了,却又不敢提任何建议,正在焦灼不安之际,忽见二人抬着一个大盘,上面是一只烤全羊,猛忆起老师曾说自己:“遇羊而菜”,心中大喜:“今天可能有希望呢!”陡然踌躇满志:“眼馋什么?明天当了大官,岂不也可随意吃?”
    但公叔痤知道惠王贪吃,一顿午饭要用很长时间,自己也饿了,就想带庞涓回去,下午或明天再来。不料,魏惠王竟然想起相国曾经求见,被老孟给耽搁了,便传旨让公叔痤来共进午餐,当然不会有庞涓的份儿。公叔痤只得让他继续等待,好在此时庞涓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撑着,也就耐得住辘辘饥肠的严重抗议。
    烤全羊是魏惠王最爱吃的一道菜,品尝起来,不到尽剩骨架不会停手,酒足饭饱后,正想找点事儿解闷儿,听相国说庞涓是个挺有才能的武将,便令传上殿来,欣赏欣赏。
    从上往下望去,只见那庞涓身材高大,器宇轩昂,迈着稳健的军人步伐,端庄而至,先有几分好感,待他行礼拜见后便命赐座,口气也比较谦逊温和:“爱卿此来,何以教寡人?”
    庞涓再拜下去:“臣何敢言教!”,等惠王挥手示意让他入座后,可就侃侃而谈了:“观夫我大魏,东西邻齐、秦,南北接楚、韩、赵,其弊也,四面受敌;其利也,可随时窥机打击任何敌国。关键在于自己的实力如何,如今天下纷争,各为己利,礼仪同虚设,王道迂阔而莫为,力弱者挨欺负,强大者主宰天下!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一方面保持一定的军队数量;一方面提高将士的作战素质,使我们的部队能够应付四面八方的挑战,而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魏惠王鼓掌大叫:“对极!对极!”
    这一番开场白真是对正了魏惠王的脾胃,已让他心花怒放,再问兵书战策,庞涓更是滔滔不绝,让魏惠王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封为“大将军”,实际上已把全部军事指挥权全都交给庞涓。
    庞涓果然不负惠王所望:首先在国内彻底推行“征兵制”,且由“三丁抽一”改为“三丁抽二”,由于征兵年龄的上限为四十五,下限为十六,所以一家中的三个男人已不仅兄弟,也包括父子,从而扩大了兵源;在军队中,他又建立了“武卒”这支特殊部队,凡士兵能够拉开“二十石”的强手,穿着三层铠甲,身负五十支箭及其他武器装备再加两天的干粮,从早晨到中午半天行百里者,即够“武卒”资格,进入这支特殊部队。
    “武卒”的待遇是良田百亩、宅一所,收五户租赋,大大高于普通士兵,这就激发了军人练武提高本领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可以肯定,庞涓在组建这支队伍时决不能收贿赂、开后门,把不够资格的收罗起来,所以“武卒”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一般要在关键时刻才会拿出来投入战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军队待遇当然得增大开支,但庞涓又规定士卒必自备马匹、装备,把军费的负担大部分转嫁给老百姓,算总账还是国家合算。
    最后,庞涓还实行“将领年轻化”,不但中下级军官,连公子卬、龙贾这些高级将领也都退居二线,逐渐把符合要求的人选提拔上来,以他为核心,在军队中树立起他的“绝对权威”。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魏国首先达到精兵五十万。周武王伐纣时,属于他自己的兵力为:兵车三百承,虎贲卫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做了“天子”可以统帅“六军”也只五万四千人。春秋时代人口增多,齐恒公、晋文公等“霸主”的军队也不过六、七万。“五十万”这个巨大的数字,既显示了魏惠王和庞涓穷兵黩武、扩展军备、发动侵略的野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人口繁衍加快的现实。在魏的带动下,各国竞相扩充军队,一般都有四、五十万,大国如楚霸王号称百万;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双方出动几十万兵力已不新鲜,秦国在长平之战仅坑杀的赵军俘虏就达四十多万。
    “国富兵强”后,实力的膨胀使庞涓急于发烧,便寻找各种理由,向邻国发动了一连串的侵略战争:伐赵伐韩,侵宋侵郑;与秦鏖战于元里,大败齐军于观上……宝剑初试,果然锋利,魏军每次出战都是奏凯而还,庞涓狂妄地告诉魏惠王:“不出十年,当今天下无不拱手听命于大王之前!”
    魏惠王自然非常高兴,又加封他为上将军。从此庞涓军权在握,势倾朝野,成为惠王以下第二号人物,地位显赫、不可一世,走路时眼睛上仰四十五度角,除看惠王外不再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