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官军初战左良玉

作品:《明末强国梦

    时间到了六月底,征缴左良玉的湖广官军集结于茶陵,洪云蒸清点了一下,说是四万多人的部队虚数并不大,之际有三万五千人,还算不错。因为是各地的千户官主动求战,报上来的数字都是实打实的,否则说是四万,能有两万就不错了。
    国防军也要派出观察员,跟随着洪云蒸的指挥部,全程监督,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这几年明王朝为了对付国防军而加强军备,各地卫所的武器装备还是极大的改善了,配火铳的士兵能有三成,并且每个千户都有火炮,集中在一起居然有五十多门炮。60毫米口径的居多,有三十多门,其余的是80毫米口径的。
    官军的火炮是自己造的,重量太大,80毫米炮必须用车拉,60毫米的可以用骆驼或者驮马运输。山区不是所有的道路都能通行马车的,所以笨重的火炮作用就有限了。
    七月初五,洪云蒸指挥着官军向炎陵进发。
    炎陵的名字已经告诉我们,它就是炎帝陵墓的所在地,现在已经被左良玉占领了。
    洪云蒸知道左良玉厉害,因此他没敢分兵,而是挥动大军直奔炎陵县城。如果能够如愿拿下炎陵,那就是极大的胜利了,甚至可以考虑就此收兵,得胜还朝了。因为从名义上说湖广境内只有这一个县城在左良玉的手中,其他还有两个县只是部分地区被左良玉占领,比如在茶陵也有左良玉的地盘,但是他们没有占据县城。左良玉占据的其他县城都是属于江西省的。湖广的官军收复炎陵也可以算作完成任务。
    茶陵是山区的边沿,炎陵就进入山区了。山区的边沿,道路尚可,车辆可以通行,所以官军的80毫米火炮也是可以随军行动的。
    茶陵到炎陵有一百里,官军行军的第二天就进入了山区。
    洪云蒸不是战将,但是身居都指挥使之位就要学习军事,他的幕僚中也有军事人才,山区行军作战的基本常识他还是知道的,不会傻乎乎的沿着道路一路前行,侦查和防御还是必须要做的。
    大山之中的道路多数是沿着河流小溪,因此道路都是在两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在山下。这是极容易遭到攻击的位置,防御的办法就是侦查和设防。
    大山之中不是每一处山顶都可以攀爬,有的位置,人员很难攀登,这就要根据地势现场选择合适的高地,派出部队占领之,设置阵地,掩护大军通过。这种道理一般的将领都明白,因此,也不是每个险要之处都可以设伏偷袭行进中的敌军的,作战的双方都要互相防备,伏击战也不是那么好打的。现在官军手中有火炮,特别是轻便的60毫米炮,随时可以上山,选择合适的高地,掩护大军。
    洪云蒸的部队就是这样行进的,因此,进入山区之后,每一处危险的地形都要研究设防,大军行动缓慢了,一天也就是走上二三十里。洪云蒸可算是小心翼翼了。
    又过了一天,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日,不过官军可没有那么浪漫,战场上的危险无处不在,今天能与谁相会还真不好说。
    这是官军进入山区的第二天了。洪云蒸遥望着前方的道路东侧有一处数十丈高的悬崖,从道路的这一侧是无法攀登的,向导告诉洪云蒸:“此地名曰雄鸡关。”
    洪云蒸说道:“看不出雄鸡的样子,为何叫做雄鸡关?”
    向导说道:“山体的像与不像是居于特别的位置观看的,我们过了关,回头看,就像雄鸡了。”
    这种地形,敌军若是设伏,用滚木礌石就可以袭击山下通过之军队。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如果左良玉不在此地设防反而不正常了。
    部队停下来,研究通过的办法。
    在悬崖峭壁的对面有一处坡度较缓的山坡,此地可以设置火炮,炮击悬崖的顶端。于是洪云蒸命令士兵抬上四门60毫米炮上山。
    60毫米的迫击炮就是杨嗣昌以国防军的掷弹筒为范本仿制的,火炮口径62毫米,炮弹直径60毫米。仿制的炮太笨重,绝对没有掷弹筒轻便,但是也有个优点,就是射程远,掷弹筒的射程只有250米,杨嗣昌的60迫击炮可以打1500米(三里)。所以这几门炮抬上山,可以轻松的炮击对面的悬崖顶端。
    火炮上去也很艰难,终于还是上去了。选择合适的位置架设火炮。
    左良玉没有炮,火铳都很少,如果左良玉也有炮的话,打上几炮,官军的火炮就废了。
    洪云蒸命令开炮,炮击对面的山头。
    炮声轰鸣,尘土飞扬,四发炮弹就出了炮膛。这种直瞄炮击是用不着试射的,直接瞄准就可以了。但是官军炮手水平太低,炮弹落点远的远、近的近,都没有命中目标。
    洪云蒸看着直摇头,实在是太差劲。他又下了命令:“瞄准了打,打不中军法从事!”
    其实第一发打偏了,后面自然会调整,如果炮手们这个都不会,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所以后面的炮弹就轰击到了山头。
    山上还真有人,就是左良玉部埋伏的士兵,他们知道躲藏,不被山下发现,但是,明明看到了大炮,却不知道防炮,这就是见识短,他们没经过炮战,自然也没有这个训练。
    在山顶上,石头树木被炸得漫天飞舞,其实还有人体,远处无法区别,看不出来。可是落到了悬崖之下是可以看到的。破烂的衣服、旗帜、人体都有。
    洪云蒸看到了,炮击没有白干,效果还是有。于是他命令:再补充一些炮弹,继续炮击!
    官军迫击炮的射击速度是一分钟五发,远远的赶不上国防军,慢了一半还要多,但是与旧式火炮的三分钟打一发相比还是快的太多了。只是十几分钟的炮击,几百发炮弹就覆盖了山顶不大的面积。
    炮弹也是珍贵的,洪云蒸赶紧叫停,他开始组织部队通过这一地段。在部队通过时炮兵还要继续监视着山顶,一旦情况异常,还要炮击。
    也许刚才的炮击起到了作用,山上的敌军非死即伤,剩下的都跑了,所以官军大队陆续的通过这一段道路,山上一点反应也没有。
    洪云蒸的判断是错误的,山上的敌军没有走,还在监视着官军的动向。带队的军官名叫张应祥,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张应元,都在左良玉的手下混事,这兄弟两个原来也是官军的身份,在西北剿匪的过程中汇入了左良玉这支队伍,现在都是左良玉部下之干将。
    正牌官军出身的张应祥也没见过新式的火炮,今天被炮击还是他第一次见识,但是官军的老式火炮他是知道的。因此他没有防炮的知识,刚才那一阵炮击他的部下损失不小,一共三百人的队伍差不多伤亡了三成。
    他把三百人分成两队,山顶上一队,另一队位于侧面,那里有一条隐蔽的小路,其目的就是可以出击,能不能出击当然这也要看战场上的机会了。他本人为了指挥部队则居于这两队之间,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山上的那一队死伤的差不多了,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三百人的部队打伏击,使用的还是冷兵器,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这就要看怎么用兵了,他们的目标不是阻挡官军,而是奔着辎重来的。官军进入大山清剿作战,必定携带粮草,张应祥的目标就是粮草辎重,他们惯于冷兵器作战,还不懂得辎重之中有军火。
    被炮击一次,张应祥也就长了见识,他明白了:山顶那个位置就是死地!这是鲜血总结出来的教训!
    于是他命令没死的、受伤的都抢救下来,躲避在山峰的下面,他本人则选择一个位置继续观察,等待机会。这么陡峭的山,山下的官军上不来,只要预防火炮就可以了。
    机会终于来了,官军的粮草辎重过来了,粮草辎重太有特点了,一望便知。
    看到了位于官军中后部的辎重,张应祥把剩下的两百人都调到了前面寻找合适的位置。等到辎重车队到了山崖之下,张应祥一声令下,事先准备好的浇了油的干柴,有点燃的也有没点燃的一股脑的抛了下去,随后就是点着了火的箭矢,还有火把统统抛向山下,山中的道路狭窄,遭到攻击的车辆自身就会混乱,本来就是坑坑洼洼的道路不利于马车行进,现在场面一乱,大部分马车就抛了锚,动不了了。
    这一段山路至少一里多,这里就成了一片火海。让张应祥意外的是,时间不长,被烧毁的车队引起了爆炸,并且是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爆炸的就是辎重队里的炮弹,对于这个结果张应祥真的没想到。他原来还想出击的,只是因为伤亡太大,人少了,而不得不放弃出击的计划。这倒是歪打正着,若是部队出击,在这么惨烈的爆炸之中,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火放完了,也不必看热闹了,保命要紧,张应祥指挥着自己的人马迅速撤退。这时官军的炮弹也打了过来,不过炮击的还是山顶,张应祥的残部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这一次的炮击几乎无效。张应祥带着几十个伤兵,从容的撤退了。
    这一战是两败俱伤,但是洪云蒸的损失更大。辎重队的人(主要是民夫)死了不少,粮草弹药绝大部分被烧毁、炸毁。官军顿时处于进退两难之地:退回去不甘心!可是没有了辎重还能继续剿匪吗?
    假如能够顺利的拿下炎陵城,也许粮草可以得到补充,可是炮弹呢?即便返回衡阳、长沙,那里也没有可以补充的炮弹啊!因为所有的炮弹都带出来了。从武昌、南京补充炮弹需要多少时间?
    洪云蒸进退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6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