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朝廷的转机

作品:《明末强国梦

    崇祯九年十月的一天,崇祯在南京的皇宫召见几位大臣。
    傅宗龙说道操炮的兵弁需要懂得新式的算学,崇祯想一想也觉得有道理。炮弹打出去那么远,操炮之人还看不到目标,可不是全靠计算吗?用算盘那是算不出来的。
    于是他说道:“在京师可否试办一所新式学堂呢,火炮越多,需要的兵弁就越多,总要有自己的兵源嘛。”
    教育的事情温体仁倒是明白,他说道:“我们会按陛下的旨意办一所学堂,选地点、建校舍、聘先生、选定学科教案总是可以办起来的。但是臣担心招不到学子,天下的学子都是奔着功名富贵去的,我们的科举只考经史子集,新式学堂里学到的学问考不了前程,那个学子愿意去学?若是科举增设新学科的题目恐怕天下震动,无论是赶考的学子还是我们的官员定然会反对,学子的十年寒窗苦一夜间付之东流,官员们都成了无用的旧文人,他们焉能接受?明年就是大考之年,无论设与不设新学题目,朝廷应该早定章程。”
    这一下就说到了根本的体制上了,无论改与不改都是极难决策的。
    崇祯叹了一口气,说到:“让礼部议一下,上个条陈之后再议。”
    礼部管教育,不过他们也未必有好办法,因为这种改革不但涉及到观念的转变,还牵连太多人的利益。
    崇祯又转向傅宗龙,问道:“傅爱卿,你刚才说到需要更大的火炮,难道这一种火炮不够用吗?”
    “陛下,火炮要打得远,威力才更大。杨都师送来的这个样品可以打三里远,而花皮的一般火炮都能打六里远。如果花皮的大炮放在四五里之外,他们可以炮轰城墙,我们的大炮却够不着他们,这不是只能挨打不能还手了吗?所以我们需要有同样射程的火炮,才可以抵御敌军的进攻。大型火炮打得远,但是不灵活,所以战场上的兵器是各有其作用的,长短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功效。”
    傅宗龙是知兵者,他的解释是很贴切的,大小火炮都有各自的用途。
    崇祯皇帝说道:“让北京的兵部尚书张凤翼,户部尚书侯恂参与军火制造,所有的费用由北京的户部负责。告诉杨嗣昌,北京的军火工厂分出一半的工匠,调拨到南京来,在南京择地建同样的军火厂,以方便供给南方的官军。新学堂先建在北京吧,由北京的礼部主持。还要告诉杨嗣昌,给他半年时间,把北京的事情办好,然后返回南京。”
    崇祯这是要重用杨嗣昌了,如何用?他没说,算是个伏笔吧。
    崇祯的旨意到达北京后,侯恂和张凤翼就开始介入延庆军火工厂的管理,工厂分出一批技术骨干开始调往南京,82迫击炮的研制也就开始了。
    长话短说,到了崇祯十年的夏季,82迫击炮的样品也已经制造出来了,杨嗣昌也就奉调回了南京。杨嗣昌麾下的部队,就是宣大边军,则并入北京的禁卫营,归北京兵部统辖,驻地延庆。
    他们的82迫击炮,射程超过了六里,与国防军的82迫击炮相当,只是重量太大,炮管就有两百多斤,在战场上需要专用的工具,四五个人的力量才能架起火炮。行军时使用马车运输。
    与国防军的炮兵比较有几点不同,第一他们的炮没有炮镜,靠准星照门间接瞄准。第二,他们的炮兵奇缺,很多兵弁不具备炮兵的素质,勉强充样子,直视目标的炮击还勉强,间瞄盲射一般都达不到要求,甚至根本就打不了盲射炮击。其他的就是火炮的重量、机动性能、炮弹的质量等也有不少的差距。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有了现代的火炮,部队的战斗力大大的加强了,国防军今后对官军的作战将不会那么轻松了,也要随时的防备被炮击,零伤亡的战斗几乎不可能了。
    受炼钢手段的限制,联省方面短期内还不能大幅度的改善钢的品质,迫击炮依然是国防军的主要火炮,因此,对于已经装备了火炮的官军,还拿不出具有绝对优势的火炮,尽管国防军依然有巨大的装备优势,但是,双方的火力差距将会缩小。
    ......
    林祥被提升为延庆军火工厂的总管留在了北京,周成则随杨嗣昌到南京,任南京军火工厂的总管。
    南京炼钢所需的矿石就取自当涂,距离南京很近。朱万化在浙江刚起步时就使用这里的矿石,并且曾经对矿山投资扩建,现在的浙江曙光基地还保留着一套小型的冶炼设备,依然在使用当涂的铁矿石。在现代,这里是马鞍山钢铁公司所在地。
    崇祯十年的七月到达南京的杨嗣昌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温体仁致仕,“光荣”退休了。
    国防军北京坐探看到的是62迫击炮,实际上还有82迫击炮他们没有看到,也可能是炮的重量太大,不方便上城墙。北京城的城防有大小九门炮。延庆的禁卫营有十几门炮,其余的还有十几门炮随杨嗣昌一同前往南京,以加强南京的城防。
    到了国防军发现官军的火炮时(崇祯十一年的五月),朝廷的主要部队已经开始配备迫击炮了,朝廷方面新式迫击炮的总数已经有了五十多门。
    崇祯九年底,南京的礼部也奉旨拿出来一个推进新学的办法,那就是缓慢的推进,变革不要过激。现在就昭告天下,明年的各级考试先增加算盘的加减乘除口诀,阿拉伯数字的读写,使用阿拉伯数字笔算的整数加减乘除。对于这些初级知识,学子们一两个月就补上了,影响不大。到下一期(三年后)考试再增加新学的内容,例如格物(物理)、图形几何算法(三角、几何),如此这般,渐渐的改变科举的内容。这样就为推广新学,创建新学堂打下了基础,新学堂也就慢慢的办起来了。
    小小的改革在朝廷上也是一场论战,有些老夫子甚至以死相逼,坚决反对任何的改革。什么“不齿于言商逐利的算计”、“雕虫小技”、“奇淫技巧”、“儒家学说安天下”、“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礼仪不在技艺。”等等的议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在各级官员中很少有支持新学的,尚书、大学士这一级的官员倒是知道朝廷的艰难,但是也不敢犯众怒,态度暧昧、不明确,气的崇祯都想杀人。最后终于还是说明年的各级考试不变,才算勉强的平息下来。
    幸亏崇祯已经决定新学堂在北京试点开办,否则,如果办在南京,定然会被老学究们给搅黄。
    火炮的出现,让朝廷起死回生,让朝堂上有了生气,不少大臣觉得朝廷又有了底气,崇祯皇帝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又开始勤奋起来。
    但是保守的势力如此之强,就像科举的乡试、会试,改革那么一点点都无法实现,如此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这一次的转机朝廷能把握得住吗?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搞不好就是回光返照。
    ......
    五月底,绥查两家的使者返回到张家口。
    绥远蒙古的王爷苏和还在张家口等待回音,使者回来了,他们依然坐在一起议事。
    听到联省衙门的这些条件,察哈尔王爷额尔德木图就坐不住了,他跳起来大叫:“欺人!这些汉人欺人太甚!汉人来到我大草原还会有我们的好日子吗?这些汉人可不是奴隶,就是原来的奴隶也要释放,成为自由民。他们还要侵扰我们的山神,我蒙古大草原将永无宁日!”
    蒙古人是铺上毯子,席地而坐的,王爷站立起来,做臣子的也要赶紧站起来,躬身立在一旁。
    苏和的脸色也不好,但是他还算沉着,依然坐着,没有跳起来叫骂。
    那日松(察哈尔王爷的属下,使者)也站起来了,赶紧劝说:“王爷息怒,都是我无能,没有争得更好的条件,让王爷生气了。但是那联省的官员的确很强硬,容不得我们说话反驳。
    请王爷要为我们的族人着想,现在是夏季,大草原上已经这样荒凉艰难了,夏季过了,冬季就不远了,到了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蒙古族人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王爷忘了?去年的冬季,那是多么的艰难!连王府里也断了粮,断了茶叶啊!”
    蒙古人以肉食为主,不喝茶,他们是要生病的,茶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此外还有食盐,这些生活必需品只有靠贸易从中原购入。
    旁边的巴雅尔(绥远王爷的属下,使者)也劝说到:“额尔德王爷,我们既然要归附于大明,劫掠而来的汉人怎么能继续保留呢?那是必须释放的。对于汉人的移民,我们下一次谈判可以讲一些条件,限制他们的人数。何况汉人们也不能一下子来那么多人,多数的汉人把这里当做苦寒之地,很多人是不愿意来的,所以限制一下他们也会同意的。”
    那日松也接过话头说道:“王爷,我们蒙古族人使用的铁锅,家具、刀枪武器,马镫、马鞍,这些铁、铜的物品生活上是离不开的,我们只知道铁器来自汉人的中原,其实那是中原的汉人开采矿山,冶炼铜铁才得来的。汉人可以开矿山,我们为什么不能开矿山呢?矿山是我们的财富,开矿也可以换取粮食、茶叶、盐巴、布匹,这也是好事啊?”
    这二人的劝说是有道理的,这说明他们去了一次开封,长了一点见识。同时也说明他们用心了,真的用心思考这些问题,恐怕他们之间也没少商议,因此,才能形成一些见解。
    苏和王爷到底还是清醒一些,他说道:“我们归附了大明,还扣着汉人做奴隶,是有些说不过去,大明的官员没有过分的追究我们劫掠财物、人口,这已经是宽容了。倘若汉人兴兵来问罪,我们劫掠屠杀了那么多汉人,他们会不报仇吗?”
    几个人的劝说,让额尔德木图冷静了下来,他又坐下来。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他们即便想举族迁移都办不到,四面都是敌手,能到那里去?眼看着夏季过去就是残酷的严寒,这个现实不得不面对。
    额尔德长叹一声,说道:“看来只有适当的限制汉人移民这一条可以谈一下,其他的没指望了。”
    苏和说道:“那日松说的对,矿山是山神赐予我们的财富,我们守着金山要饭吃,还是头脑不灵啊,汉人早就开矿了,山神也没有责怪吗?”
    苏和又说道:“额尔德老弟,联省衙门给出的条件也有宽容的一面,巡抚和都指挥使的职务都给了我们,我们还是军权在握,外蒙古的坎岱也不过如此把?我看这样吧,让巴雅尔、那日松他们用几日时间,写出一个章程。我们兄弟两个就与大明谈一次,谈判的地点我们建议在宣化,这样大家都平等。额尔德老弟,你看可以吗?”
    额尔德无奈的说道:“好吧,我同意了。”
    这真是一场艰难的选择,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8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