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朱万化主义

作品:《明末强国梦

    钱谦益是个公认的功底深厚的学子,他写出来的“朱公论政”也是文采飞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条目清晰。以朱万化的言行为依据,从土地、社会财富、民生、农工商各业这些基层的经济论述,直到国家之事,民为重君为轻,以及议会、宪政等等都是全面的论述。他还对联省范围的各种治理给予评论,对于“朱公”大加颂扬。
    仅以铁路为例,他不但列出促成铁路从无到有的朱公的业绩,还对铁路在国民运输中的重大作用给予分析,还具体的分析朱公规划的青西铁路对于天下的益处,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如何发挥巨大的作用都说的很清楚明白。
    钱谦益洋洋洒洒的数万言,奠定了朱万化前无古人的高大圣人形象。无异于古代树立一个什么“子”,现代树立一个什么“主义”的作用,不妨叫做“朱万化主义”吧!
    在明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达不到现代的高速度,东林党人著书立说的信息还是由中华日报传递过来的。其缘由就是钱谦益要求在中华日报连载他的著作“朱公论政”,并且是他本人来到青岛,带来了文稿,当面交涉。
    中华日报报社原址在威海的刘公岛上,当时设在哪里是为了安全和交通便利。现在的形势变化了,在青岛同样安全,并且由于铁路的修建,青岛的海路交通均便利,为了报纸快速发行的要求,报社于崇祯九年夏季,迁移到了青岛。报社的迁移定然是要登报的,不然作者如何与报社联系?所以钱谦益也是知道的,他就径直来到了青岛。
    钱谦益对于联省的了解认识全靠报纸上的信息,这一次他亲自到了青岛,借此之便他也游历了不少地方,无论是火车轮船的交通便利,还是灾荒年中不但没有萧条,反而农工商市面更繁荣,所有的这些都更直观的加深了他的印象。具体内容我们就不表述了。
    钱谦益的文章非同一般,直接论述督军宪国公的言行,报社是不敢造次的。于是连同文稿就上报到了联省的礼房(新闻、宣传之事归礼房管),然后就逐级的呈报到了督军府。
    如果不是这个过程,朱万化或许还要晚几个月得知东林党人的这一动向。
    在朱万化的书房里,朱大典、朱万化父子议论的就是这一话题。他们父子见面越来越容易了,他们的书房里有直通的专线电话,因此,随时可以说话、见面,会面的地点可能在督军府,也可能在大都督府,偶尔的也在朱家巷的国公府。这几处距离都不远,步行也没有几步路。
    书房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一盘切开的西瓜,父子二人一边吃着西瓜,一边谈话。
    现在是数九寒冬,竟然有西瓜吃!这完全得益于温室技术的推广。开封是联省衙门的所带地,达官贵人、富庶的人家自然不少。冬天的西瓜必然是高价的奢侈品,在开封城却不愁销路,做温室种植的定是大发其财了。
    朱万化说道:“父亲,这个钱谦益也有意思,我说过的话多数还是日常的白话,很少几句文言,典故也不多。到了他的笔下,就成了出口成章的学问家了,四六骈文也不少,抑扬顿挫的还很上口。比如这一句‘朱公曰:私聚之业,神圣之如天地,无端犯之,则人神不容。’我的原话也不是这样啊!”
    四六骈文也称作四六文,或骈四俪六。文章的关键之处,有很多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的句子,也像吟诗作对一般,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念起来抑扬顿挫的很庄重有力。一般多用于祭祀大典,庄重公开的场合。例如现代人熟知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骈句,文中的“者”字起到断句的作用,就是标点符号,用逗号代替是完全可以的:“犯我大汉,虽远必诛!”你读读看,很有力度的!著名的唐代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一下,那是很有气势的文章,四六骈句很多。全文从略,但是经典之处还是忍不住要引用一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子多美!千古佳句!
    鹜,读音wu,就是野鸭子。
    “私聚之业,神圣之如天地,无端犯之,则人神不容。”这一句的原话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话已经不能算是白话了,但是老学究还是不愿意这样说。文言一般比较简洁,但是有时候也罗嗦,这句话就是不如白话简洁了。
    作者借此机会也发一份感慨:我们说的是明朝的故事,如果朱大典说出这样的话:“利用民间资本,开发农业技术,发展国民经济。”那乐子就大了,严重穿帮!这话看着没有毛病,可是三句话九个词个个都是十九世纪之后的词汇,明代人物绝对说不出来,除非是有意的调侃。在历史的长河中,汉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今天用的词,古人则完全不用。所以写到对话的部分就很吃力,特别是典型的老夫子人物,务必让人读起来像那么回事,可是还要让年轻人看得懂,半文半白的写着也很吃力,严格的说很多对话也是穿帮的,不要太明显就是了。例如“发展农业生产”六个字三个现代词汇,到了崇祯的嘴里就要说:“鼓励农桑”,这样说看起来就没有毛病了,其实还是穿帮,因为“鼓励”一词也是现代词汇。现代的人们离开了现代的词汇就无法开口说话了,这就像现代的将军们,离开导弹、电子通信他就不会打仗了。
    ......
    朱大典笑道:“文人嘛,做起文章来,就忘乎所以了,总要卖弄自己的文采。再说了,文人做学问,写历史也都是这样。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引用陈涉的话,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当时陈涉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的原话绝没有这么简洁精练,不过是黎民之粗话而已,司马迁写历史就要润色了,于是也就成就了陈涉的一句千古名言。
    这位‘水太凉’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这部书应该是不朽之作,流传于后世也是经典啊!”
    “水太凉”的典故,很多喜欢读书的都知道,所以我们就从简叙述几句,避免重复:
    清军兵临城下,南明政权不保,当时钱谦益是南京小朝廷的礼部尚书,他的小妾柳如是(名妓)劝他投湖自尽。钱谦益试了试,说道:“水太凉!”后降清。
    朱大典对于明清交替的这一段历史已经读的滚瓜烂熟了,这些故事他当然知道。但是,这些故事也不会再发生了。
    朱万化说道:“在中华日报发表钱谦益的著作对于天下之势还是有用的,现在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也需要树立权威,对于我大明走向宪政是有利的。但是,在有些时候,过于神化,过了头的权威也会危害社会。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啊!控制不好就会伤人、也会伤到自己。”
    朱万化的这些话,到不是多么的伟大,而是后世经验的总结。
    朱大典肃然说道:“我儿能在盛名之下保持清醒,实在不容易啊!有你这份清醒在,我相信不会出大乱子。
    还有一层我儿也要想到,文人是不能轻易得罪的。他们在百姓中影响很大,特别的是这一批东林党人,钱谦益就是他们的领袖。引导得法是我们的助力,稍有处置适当之处,危害也不小啊!”
    朱大典是老于世故的,对于大明的文人、官僚们,他知之甚深,对于这些人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父亲教训的是,我记住了。东林党人刚正不阿,与魏忠贤等阉党的斗争也是可歌可泣的(死了不少人),但是他们陷入党争之后往往忘记了求真求实,变成了对人不对事,这就失去了求真的本性。从这点说,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走向正途。特别是我们的议会制度,如果把议会变成了党争的论坛,他就适得其反了。”
    朱大典说道:“议会不能避免党争,但是要禁止同党伐异,所以就要立下规矩,这也是未雨绸缪啊!”
    朱万化说道“是的,议会不能禁止党派,也难免有党争,确实要立下几条规矩,避免党同伐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除议员直接参政的权利,议员绝不允许有其他的职务,政界、军界、工商界都不允许,必须是纯粹的议员。家里可以有产业,但是议员本人不得经营。议员若寻求其他的职务,就要辞退议员的资格。”
    朱大典说道:“这些规矩,要发布到报纸上,让百姓们人人都知道。也不要怕多次重复,还要写一些分析的文章,解释这些规矩的作用。”
    在现代,我们曾经听到过当选的人民代表有这样的感言:“我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些成绩,那是应该的,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让我当上人民代表,我一定要......”
    说这种话的人,可以是模范,也可以是其他的什么身份,就是不能做代表!因为他不知道代表是干什么的,他不懂得代表是重任在肩的。代表就是议员,不是荣誉,不是官,是代表他的选民参与国事的。说句粗俗的话,议员是代表选民,在议会里骂人的,是骂人专业户!只会吹捧不会骂人的就别做议员了,哪凉快哪呆着去。
    几天之后,钱谦益的“朱公论政”在中华日报上开始分段连载了。报社也组织了一批文章,针对“朱公论政”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古代的朱万化主义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古人是不会叫什么“主义”的,只有简洁的两个字“朱子”。就像“孔子”、“孟子”那样,在古语中就是圣人的职称了。
    ......
    在崇祯九年底,联省的官府又进行了调整改革,第一项就是联省衙门的各房全面升格为部。原来只升格了工部,现在吏房、兵房、户房、礼房、刑房全部升格为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各房的侍郎也全部升格为尚书。第二项,把原附属于工部的曙光银行独立出来,成立中央银行,首任行长是原曙光银行总掌柜朱安才,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管理职能,原曙光银行作为营业的官方银行继续保留,联省衙门用债务买下了曙光银行的五成股份,变成了官府控股。今后根据需要也可以再成立其他的银行,银行可以是国家控股的,也不禁止纯私营的银行存在,例如各地的票号,但是都要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管理。最重要的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分配给各个银行执行,货币的名称仍为曙光币。
    工部暂时没有划分,依旧管理农业司、工业司、商业司、交通司(通信),四部分。
    最后一项就是设立都察院,联省衙门成立之后,由于都察院的名字太招摇,因此,都察院并不存在,但是存在着科道、巡按御史,他们暂时由执政官管辖。现在随着联省衙门的完善,也由于联省无需太多的避讳,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都察院也应该建立了。
    明代的都察院属于监督、审查的部门,它本来就应该独立于官府衙门之外的,明代的都察院就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并不归属于内阁,也不归属与六部。在联省朱万化就规定它向议会负责,与大法官、大都督府相同,也是独立的机构,设都御使一名,副都御使两名(三名主官利于监督)。
    御史制度在中国始于秦代,之后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其制度,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明代称之为都察院。它的职责就是监督百官,这些我们前面都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正副都御使是高官,品级为二或三品,但是都察院中的御史品级都不高,像各科给事中,各省的道御史、巡按一般都是七品。
    首任都御使由朱万化提名,议会通过,任命的是原山东巡抚卢象升。
    都察院的职责除了上面说的监督审查各个官府衙门、官员之外,有记录历史的史官,还有对于交通、水利、通信、大工程、军队等等国家要害部门、事务临时派员审查。
    卢象升的改任使得山东巡抚出缺,于是,原山东布政使朱家栋继任山东巡抚,提拔旧官僚出身的现任济南知府杨观光继任山东布政使。
    杨观光是山东改制时留任的旧官僚,几年来政绩斐然,也是步步高升,这次又被任命为布政使,也算是联省的大员了。
    杨观光也是历史留名之人,他比较年轻,也有点愤青,对于朝廷、社会的弊端多有批判,最“光彩”的一笔就是他打开北京的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北京。也许他认为李自成来自农民军,定然会关心民众的疾苦,革新政治。这也说明他太偏执了、太愤青了,对李自成完全没有调查,就盲目的投靠过去。其实李自成岂是为民请命的主,他纯粹就是个巨匪大强盗,是极端自私之人。于是杨观光也就成了悲剧的人物。
    ---第43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