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高效农业
作品:《明末强国梦》 崇祯九年七月初九,开封督军府的会议还在进行。
一直没有说话的朱万化接过了孙和京的话头说话了。他说道:“四川的改制完成之后,正是深秋时节,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好季节。大型的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谋划,小工程还是可以动工的。原有的旧水利工程也要巡查一遍,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工程,为来年的农耕打好基础。
交通运输是农工商业的基础,四川不缺水,河流众多,并且水量充沛。可是此地不同于江南,这么多江河,可行船的不多,于是就要靠道路运输了。四川多山地,修路艰难,怎么办呢?这就是刚才孙侍郎所说,不要怕进度慢,年年有进展就好。
修路也要做好规划,首先解决交通干道,正如工部周尚书所言,成都平原经川北到汉中之路是国计民生的要点,这条路要首先动工。我们再与陕西协商一下,对褒斜道规划一个加固完善的工程,这条路对于四川、陕西、河南乃至甘肃几省的民生经济都大有补益。
褒斜道我也走过,有些路段的栈道过于狭窄,路面的木板也不利于车辆行走,让我们的桥梁专家研究一下,能不能用山顶拉钢绳的办法,加强栈道的宽度和承载能力,变为双车道。可以在个别路段试验施工一段,如果可行,则逐年改建褒斜道,使其成为一条交通干线。
四川省内的主干道也要开始筹划开工,大型的江河的桥梁眼下我们没有能力,只能用摆渡的办法,渡船也要逐步更换成蒸汽机的大型渡船,改建渡口设施,提高渡口的效率。中小型的河流要修桥,否则道路的效率就太低了。这样一来,四川就会修很多的桥梁,把我们的桥梁工程专家都调过来,把桥修好,总结出一套修桥的经验,这也为将来陕西境内的大型铁路桥梁打下了基础。
孙侍郎所说的:在富庶的省份要提高良田的产量,这就是高效率的农业。水利设施好、气候好就要高产、高效。因此,四川、浙江、台湾这几个省,今年冬季就要做好规划,规划一批实验田,做高产的实验。我们台湾的化肥厂也要增加产量,向他们提供化肥,提供使用化肥的指导。”
朱万化的发言肯定了孙和京等人的经济建设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归纳、总结、拔高,并且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联省的一干大员们心中感慨,特别是周延儒等经历过朝廷议事的人,拿朱万化比崇祯,差别太大了。朱万化是纯粹的务实人物,对于农工商、经济非常看重,并且内行,空洞的东西没有,并且善于整理出事务的实质、骨干。崇祯皇帝何时议论过这些务工、务农、水利、交通之事?
......
四川问题的指导意见全部确定之后,会议的最后定出使团的人选,上一次甘肃改制带队的是兵房侍郎朱万武。因为在甘肃,整编部队是主要工作。这一次四川改制的主要工作是选配官员,因此,就由执政副官兼吏房侍郎孙元化率领使团前往。使团的成员主要是各省抽调的官员,此外还有协助组建议会的议员专业组、警察、武警的骨干成员、工程、水利、农业等专家组,也是一个很庞大的使团。人员汇集之后,他们将取道南阳、宜昌,顺长江进入四川。
......
说到以都江堰等古迹为代表的中华灿烂辉煌文化、历史悠久的传统,那的确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这个话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赞同?!我说不见得。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太极端了,估计多数人都会深恶痛绝,我们就不说了。但是“破四旧”的精神、思想在中国没有得到彻底的批判,把无知当做光荣的大有人在,不少人或多或少的还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这些人会以为自己很现实,很多人也没有把中华的古文化当一回事,他们很轻视,也就不会觉得做中国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都江堰之类的,在他们眼中不过是风景而已。
是不是说的太过分、偏激了?
正所谓细微末节之处也有大文章,有些事情就能验证这种说法。
举一个小例子:一个字——“党”(黨)字。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字典,看看是怎么解释的;也可以回忆一下老师教这个字的时候是怎么解释的。
“没看出来呀,原来你们是一党!”这种日常的对话,上年纪的人懂,也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听不太懂,他们会这样说:“没看出来呀,原来你们是哥们儿!”
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可是表达的准确度、趣味性都相差不小。
原因何在?这就在于他们对这个常见字的理解程度不同,较真的说,后者对“党”字的理解模糊,不到位。
新华字典大家都有,我就不在这里抄录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编新华字典的当然是学者专家,他们在字典中也解说了几条,我的感觉就是:总在兜圈子,都是隔靴搔痒。其实这个字的原意最准确——“古民政单位,五百户为一党。”就十来个字,不罗嗦也不麻烦,党字就是由此而来。但是专家学者们兜来兜去的,就是不说这几个字,“打死也不说!”
党字无褒也无贬,志同道合即为一党,好人可以结党,恶人同样可以结党。
我的感觉好像是“破四旧”思想的余威,专家们觉得历史上的陈年旧账还是不提为好。
我在以前的章节里说过,简化字表中的“党”并非简化字,而是两个同音字的合并,合并了原来的两个字——“党”、“黨”而来的,他们同音不同义。“党”字是古字、生僻字,原来就有,它的字义很狭窄,是西北少数民族“党项族”的名字,党项族的后裔有姓“党”的,因此也是姓,它是个极生僻之字,很少使用。汉族人也有姓黨的,是姓“黨”非姓“党”。选用“党”来简化“黨”字也可能受了日文的影响,日文中党派就用这个“党”字。这两个字一合并,汉族的“黨”姓成了党项人的本家了!不知道能不能享受少数民族的待遇?
在现代,为什么不用“帮”“派”来表示政党呢?还不是因为“黨”字准确。
不要以为这么说太叫真了,你自己品味一下,理解程度不同,这个字的味道就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我们再说一个常见的民俗,看看中华文化传统在民间的传承如何?
民间办喜事,结婚、乔迁之喜一般都要择吉日,我们就来说“吉日”。
在大中华文化中有不少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明!你可以数一数,所有的传统节日有几个是双数的日期?恐怕只有一个“二月二龙抬头”,它还不是什么正经的节日,除此之外,全部是单数日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把双日子当做吉日,与中华文化背离太远了,在中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那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的经济异军突起,引得全国人的羡慕。学广东,有人就学歪了,广东的方言“八”“发”不分,广东人把“八”当做发财的象征。
用谐音字祈福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例如古建筑中到处可见的蝙蝠,它谐音“偏福”被当做了吉祥物。广东用“八”来祈福“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北方就说不过去了。
可是羡慕广东的发达,使得这个广东的习俗迅速传遍中国大地,于是“八”就成了全国的吉祥数,顺带着,其他的双数日期也就成了吉日、吉时。
国学中单数属阳,双数属阴,单数最大的是“九”,所以九月九日叫做“重阳节”,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大的吉日,上上大吉!与此对应的是:双数最小的是“二”,二月初二是极阴之日,按国学的说法是“否极泰来”,就是糟糕到极点了,就要开始转好运,所以“阴”到了极点,作为阳的代表——“龙”就抬头了,这就是龙抬头。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了,所有的中华传统节日都是单日、吉庆日期统统的属于阳性,中国人一般是不会选双日做吉日的,除非有特别的情况。
例外有一个,那是民国的国庆——双十节,是辛亥武昌起义的日子。为何定一个十月十日为国庆?只好去问民国的大佬了,也许他们大部分是广东人的缘故,也或许10的个位是零并非纯粹的偶数。
以上说的这些不是什么学问,老百姓都知道的东西,可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忘了,年轻人根本就不懂什么阴阳!
选吉日就是图吉利,你要是不信邪还选什么日子?结果多数人都选“阴”不选“阳”?怎么看都不像国人所为。
办喜事选个吉日不算什么大事,小事一桩。但是,假如有一天,有人说:寻找中华文明传承需要到韩国、到xx、到xx等地去寻找,是不是太悲剧了!韩国人把中秋节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申遗!这可是真事儿。我们中国要是不在乎这些历史的陈芝麻烂谷子不妨大度一点,我们把中秋节取消了算了,让给韩国人岂不皆大欢喜!
是不是说“中华文化”太陈旧了,“文明古国”有何用?那么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悠久历史、传统、文明还有用吗?
好了,不说这个了,好像是老愤青了。
......
七月中旬,李定国带着征日派遣军的国防军团最后的一个连回到了辽宁,部队是属于第四师(辽宁)的,他们要回归建制。立功受奖、颁发勋章、提军衔、发赏银等等,一样都不能少。此后,按照陆军大都督府的命令。李定国来到了开封,到大都督府述职。
去年年底,满清占领了本州全岛(满洲岛),剩余日本人两大势力在北海道展开了残酷的内斗,清国是两边都支持,两边凑火,让他们自相残杀。到了崇祯九年五月,筋疲力尽的日本人打不动了,两边都没有几个可以作战之兵了。于是清军也就露出了真面目,趁着夏季好天气,挥动大军横扫北海道,不管是德川家光,还是岛津元弘,统统剿灭,一扫而光。
逃到北海道的日本人还真是太多了,杀了半年多还剩接近百万之众,当然剩余的多数是女人和老弱了,青壮男子确实杀得差不多了。
清国把北海道更名为北满岛,建北满行省。收拢剩余的日本人,作为奴隶分配给各旗。现在清国有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在籍的主子。
加上北海道之后,清国的全国人口有接近六百万了,其人口成分是由女真人、蒙古人、汉人和东瀛人组成的,其中东瀛的遗民就有五百万,占总数的八成三。这个状况对于清国的压力太大。
向大明输出人口不能解决大问题,大明要的是东瀛女人,强行搭配一些男人还是数量太少。
李定国出的主意(女真、蒙、汉人多娶老婆,让日本男人打光棍)倒是不错,就是太缓慢,要几十年之后才见效。于是清国的贵族们又找到了新招:日本的矿山主要是金银矿、硫磺矿、铁矿、煤矿,此外还有上山伐木。清国寻找各种借口,把东瀛人的精壮劳动力当成犯人关押起来,让他们去矿上做苦力,在深山之中虐待或者无端的杀掉他们。这种办法如果能坚持几年,也会削减不少东瀛的人口。
这些情况李定国基本上是知道的,他是皇太极的高级智囊,机密的东西对李定国也瞒不住。所有这些李定国都向大都督府做了汇报。之后李定国被安排到军校学习,同时给他一个月的假期修养,待遇还是很高。
经过朱万化、朱大典以及朱万杰、朱万武商议,年底把李定国派到南海舰队的陆战第三师,为此专门的扩编一个第四团,由李定国任团长。这个团组建训练完成后,将用开辟两广到长江航路的名义,溯丽江而上,经灵渠,入湘江。首先在丽江沿岸的两广之地发展,以此为基础,一年后组建一个新的陆军师,作为控制两广的基本力量。
这支力量独立性太强,朱大典对于李定国有些不放心,他主张要派出一个得力的教官,让朱万杰物色人选。
---第42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