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嘉峪关成了焦点

作品:《明末强国梦

    嘉峪关有两万多人的俘虏营,还有接近四万的蒙古战马,对于俘虏的看押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为此阚文明打算就地消化一部分俘虏,扩编临时营的编制,他的这个计划得到了朱万杰的批准。
    于是阚文明派出一批基层军官和蒙古族士兵(准格尔蒙古兵都不懂汉语,蒙古族士兵可以做翻译),对俘虏进行初步的审查,从中选出四千人,充实到四个临时营之中。这样一来,四个临时营就有了接近一万人,俘虏还剩下一万八千多人,看押、管理俘虏就比较容易了,也为下一步作战提供了一部分兵力。
    第五骑兵团的临时营也是骑兵,装备马刀、三眼铳,蒙古俘虏都是骑兵,马匹马刀都是现成的,因此,编入这些俘虏也很方便。
    崇祯九年五月二十二日,西路支队收复嘉峪关的捷报上报到了朱万杰的前线指挥部,围歼准格尔蒙古主力部队的态势已经形成,估计包围圈中的准格尔蒙古人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朱万杰就把总攻的计划报告到总指挥朱万化那里,朱万化批准了他们的作战计划,并指示:第八师立即调往前线直接参战,西征的作战指导思想从稳扎稳打改为大胆进攻,速战速决。这是因为守在嘉峪关的西路支队坚持的时间越长就越困难,一旦嘉峪关发生纰漏,战果就大打折扣了。
    从张掖到嘉峪关大约500里,越靠近嘉峪关,土地就越贫瘠,人口也就越少,所以从经济上说,国防军也应该迅速推进,把决战的战场摆在荒凉的西部、嘉峪关的附近。
    第二天,五月二十三日,正当巴图尔疯狂反扑嘉峪关时,朱万杰指挥前线的第十师的两个团开始了进攻张掖的战斗。
    张掖是河西走廊上最富庶的地区,人口也最密集,它也是准格尔蒙古人的主要征粮之地,准格尔常驻在这里数万军队就是靠这里的农民来养活的,因此他们对农民的搜刮抢掠也是很严重的。
    前一段的作战已经毁坏了不少的农田,今年的收获将大打折扣了,战争的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张掖的城墙高大,护城河中也灌满了水,进攻有一定的难度。国防军在这里将采用老办法,那就是重炮击毁城墙,破城而入。张掖城是古老的重要城池,它的城门处是有瓮城的,所以不能用破门的办法。
    国防军的两个团全军出动,兵临张掖城下,他们并没有包围张掖,仅在东门外列阵,摆开重炮阵地就开始炮轰城墙。
    三门重炮,平均每一门炮一分钟打一发炮弹,从城墙的顶部起,一层一层的往下轰击,只要耐心,总会打开缺口。
    城墙上只要发现守卫的蒙古鞑子,迫击炮,重机枪就会立即开火打击。
    这种攻击方式,炸毁城墙的同时,也会震慑守军,鞑子们守城无望的情况下很可能弃城而走,国防军更希望鞑子兵逃出城市,野战中消灭他们更容易。
    对于守城的准格尔蒙古人来说,自从明军到来之后,被炮击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种炮击天天有,已经习以为常了,一有炮击他们就赶紧躲避,城墙上不敢有人。但是今天明显的不同了,那炮弹直接打到城墙上,一炮就掀掉两三尺宽的一块墙面,几炮下来就是一个大豁口,这是延时爆炸的穿甲弹的效果。明军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了,他们就是要炸塌城墙,打开一个口子,这是要攻城了。
    连续多日的交战也让他们知道了明军的厉害,现在他们已经不敢出击了。撤退的心早就有了,想躲开这个瘟神,可是巴图尔的撤退命令还没有到,他们也不敢违抗军令。但是今天怕是混不下去了,所以守将还是很明智,命令打开西门,陆续出城向西逃走。
    西门打开了,也陆续的出去了一些部队,并没有遭到阻击,于是更多的人马开始出城。
    鞑子们出城逃走正是国防军需要的结果,国防军当然不会阻拦,在进城之前也不会追击他们。国防军还是尽量的避免在城中混战,城中的百姓民众很多,城里如果成了战场,不知道有多少民众会遭殃。
    国防军有侦查监测的气球观察员,城内的情况,鞑子出城的情况看得很清楚,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继续炮击了。被火炮炸毁的城墙豁口已经很大,豁口处城墙的高度减掉了一半,士兵们登着塌陷的废墟,借助简易的工具就可以登上城墙了。因此,朱万杰命令停止炮击,工兵在护城河上搭建浮桥。
    护城河不太宽,出动两辆舟桥车,每一辆舟桥车上有四个密封浮箱,推到水中,用铁索连接铺上木板就是浮桥。
    浮桥搭建好了,一个连的突击队在机枪火炮的掩护之下,过桥登城。士兵们搭着人梯登上豁口,设置绳索,后续的士兵借助绳索攀爬,快速又安全。豁口处,一个鞑子兵也没有了,他们知道明军的火铳、大炮厉害,早就跑了。
    登城的一个连,立即沿着城墙攻击占领东门。
    一切顺利,只听到了零星的枪声,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占领了东门,放下吊桥,城门大开,大队人马就进了城。
    对城内进行了搜索,要道路口设置岗哨,张贴布告安民,国防军收复了张掖城。
    按照朱万化的指示,第十师并没有停止在张掖,它的第一团(骑兵团)在团长谭忠的指挥下,继续尾随着溃逃的鞑子向西追击。谭忠曾任职于威海独立营,组建驻青海的独立第六骑兵团时,任团长,组建第十师时,改任第一团团长。
    一团乘胜前进,一鼓作气追了六十多里,收复了临泽县才停下来。这时天色已晚,部队在临泽县设防驻扎。
    到了第二天,五月二十四日,后面的第八师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快速行军到达了张掖。
    就在这一天,指挥部收到多方面的情报:战场上准格尔的部队调动迅速,大批的部队向西移动,集结于嘉峪关附近。
    情报的来源有三处,一是渗透于河西走廊各处的情报员,二是嘉峪关上沿着长城前出的侦查,三是尾随于准格尔军背后紧紧追击的第十师第一团。
    这些情报都表明了准格尔人不顾一切的后退,集结于嘉峪关,他们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那就是向嘉峪关冲击,杀出一条血路,逃出牢笼。
    朱万杰召集第十师、第八师的主要将领商议对策,同时与朱万化用电报反复的商议,最后指挥部定下了新的作战计划,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首先是有关嘉峪关守军的命令:要求他们加固城防,加固两侧的阵地,指挥部的判断是:准格尔人这一次的进攻将是嘉峪关城,特别是它南侧的外城。原因是两侧的地形都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他们只能选择中路。嘉峪关是面向西防御的,东面的防御相对薄弱,特别是南面的外城,城墙矮小,朝东的一面有多处损毁。因此,指挥部命令他们抢修南侧的外城,把那里作为防御的主阵地,并且要设置至少三道防线,做艰苦作战的准备。
    朱万杰指示他们,把长城作为嘉峪关城的丁字墙使用,尽量远的安排炮兵、轻机枪的阵地。还要充分的利用临时营的兵力,必要时可以反冲锋,扩大战果。最后就是指挥部已经调运一大批弹药,日夜兼程的从青海海北运送过去。
    河西走廊通向西方的大道就是从嘉峪关城南侧通过的,从作战的角度看,部队可以通行的就不仅仅是道路了,只要没有大的障碍,部队都可以通过,按这个标准,大道两侧可以通行的宽度大约有四里宽。嘉峪关之所以修一个外城就是出于军事的需要,外城完全阻断了这个便于通行的通道。和平时期,外城是开放的,大道穿过外城的东西两门,商旅可以随意通行。作战时外城的西门就关闭了,外城中可以驻扎军队,在西面的城墙上设防。
    巴图尔在这里住了几年,这个地形他很清楚,他攻击的重点就应该是外城的东门,突破了这里,他就逃出去了。嘉峪关中的明军如果出来阻拦那就是野战,如果不出来用火炮轰,他就只好承受损失,谁倒霉就死在这里,运气好的就过去。巴图尔自认为没有能力攻克嘉峪关的,所以只好撞大运,在嘉峪关城下,在明军的炮火中突围逃逸。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其次是针对东线的追击部队的命令。第八师已经上来了,按照朱万化的提议:利用两个师的重机枪战车,辅助一部分其他的车辆,组成一个快速支队,支队长为第十师师长岳成。这个支队将用极快的速度向西挺进,直达嘉峪关,参加嘉峪关的战斗,非如此不能解嘉峪关之危。如果嘉峪关被蒙古军突破,则准格尔军将会逃逸,特别是那些首领,其危害是极大的。
    快速支队组成如下:
    支队长岳成,携带指挥车一辆,无线电通信车一辆,一个参谋组。
    第十师、第八师各有十辆重机枪战车,每个师抽调出八辆,共十六辆重机枪战车,这是快速支队的主力。
    为了保证车辆的通行,携带一个工兵兼舟桥兵的一个连,车辆总数12辆。
    两个满编的战车连,每个连有十辆战车,两辆82迫击炮车,一辆20直射炮车,三辆辎重车,一辆炊事车,此外再增加配置两辆82迫击炮车,每辆战车均增加配置轻机枪一挺。两个连合计车辆总数34辆,轻机枪20挺,82迫击炮八门,20直射炮两门,掷弹筒20门。
    82迫击炮和掷弹筒作战时是要下车的,车辆不能承受迫击炮的后坐力。这两种炮都很轻便,上下车并不费力。
    支队携带一个辎重队,辎重马车六辆辅助马车两辆。辎重队中有一个替换脚力的马匹队,携带100匹马匹。
    整个支队拥有车辆总数七十多辆。每一辆战车都可以携带自己的弹药,在加上辎重队,他们的弹药是充足的。
    快速支队的任务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突进,沿途的敌军只要不影响部队的前进,就不要理他,交给后边的部队处理。不要怕孤军深入,直接冲向嘉峪关,给嘉峪关以支援。从张掖到嘉峪关约五百里,要求两天务必到达嘉峪关前线。
    第八师、第十师其余的部队随后跟进,消灭沿途的残敌。
    快速支队能否按时到达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41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