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试航
作品:《明末强国梦》 崇祯六年二月十一日,皇太极的书房中。
朱万化的这一封信件释放了善意,清国所需的关键物资——粮食,有了解决的希望。尽管信中的一些指责让皇太极心里有一些不痛快,他还是兴冲冲的召来了他的大哥代善,现在这哥儿俩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
“大哥,你看看这封信。”
他把信递给代善,代善接过来仔细的看着。
客观地说,在东北大地上对于汉人的杀戮主要是努尔哈赤干的,到了皇太极的时代,他已经感觉到了汉人的重要作用,开始改排斥为利用。有代表性的就是像范文程一类的汉族官吏开始出现在鞑子的领导集团中,从事农耕的汉族人也陆续的开始正常的耕作。鞑子对于汉人的侵扰还是时有发生,但是,已经是个别的现象,努尔哈赤时代见人就杀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了。只可惜他们觉悟的太晚了,或者说老贼努尔哈赤杀得太狠了,东北大地上的汉族人已经快绝迹了,大片的良田都荒芜了,没人种地,那里会有粮食。
“王爷,花皮这是在向我们示意善意,这个朱万化是朱大典的长子,应该是花皮的领袖人物之一,从中华日报上品味,国防军的大都督朱大典的地位,不一定有他这个儿子的地位高。也就是说,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花皮这一系势力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一点:花皮对我们没有恶意,可能还有拉拢之意。
现在的天下,数的上的势力就是朝廷、花皮、我清王国还有西北的民军。民军声势不小,却是一盘散沙,形不成集中的力量。这就有一些像是三国的意思了,三家争斗就要有分有合,有拉有打。这样解释,这封信就正常了。”
清国的上层人物都爱看三国演义,几乎人手一册,他们是把三国演义当做兵书看的,因此对于三国很熟悉。
“大哥好眼力,这个比喻也恰当,大明朝廷就像是魏国,它占了天时,势力最大,那么吴蜀两家就要联手,花皮帮我们就说的通了。”
代善说道:“没有我清国,花皮的日子也不好过。花皮拉我们一把应该是真心的,这对我们是好事。粮食是清国的心头大患,这次也许能够解开,机不可失啊!”
皇太极想了一会说道:“好,我们就试着谈一谈。”
代善说道:“还有交易的事情也要准备,交易地点放在金州方便一些,花皮的海上力量很强,金州与登州隔海相望,对于花皮非常便利,王爷以为这个地点可好?”
“好,就是金州了。在那里开一个市场,允许花皮设商馆、码头,进行交易。金州与盛京有大道相通,交通也便利。我们也该想一想如何收集这些山货。”
代善说道:“王爷,朱万化也是个怪人,从辽东直到岭南岭北(大小兴安岭)他怎么这么熟悉,莫不是他来过此地?这些物产我们知道的还没有他知道的多。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呀!”
皇太极说道:“我也觉得有些怪,这个朱万化还真是个细心的人。我们召集各旗固山额真(旗的佐领,实际执行的领头人,旗主的主要助手),我们开出一个货物单子交给他们,让他们先把自己家门前的山货收集起来,向金州集中。再派几个得力的奴才,把金州的市场管起来。”
“王爷,别忘了在盛京修建粮库,保存粮食,这个年景粮食比金子都贵重啊!”
“大哥,有了粮食,也不要忘了棉花布匹,看看我们那些奴才都穿戴的是啥?”
以山货换取粮食及生活必需品,也是基于清国的特殊环境,清国八旗的人口只有十万多一点。这是他们的宗人府掌握的户籍数量,但是这个数量不包含不在旗籍的汉人奴隶,所以加上这些奴隶他们的人口数量就在十五到二十万了。相对于地域广阔的东北地区,这点人太少了。也正是因为人口少,山货换来的粮食就可以糊口了。如果像后世那样辽宁一省就是四五千万的人口,靠山货吃饭就太幼稚了。
二月中下旬,经过双方数次通信,议论磋商,在金州港口的码头区旁边开辟出一片区域,作为贸易市场,朱家将在这里建商馆。
这一轮磋商书信往来频繁,可是乐坏了永陵的守墓人札克丹,一封信,这边收,那边送,两边都有赏。清国这边捏几个银豆子,估么这有个三五钱,要叩一个头,说:“谢清王爷赏!”。花皮那边不用叩头,一声“谢谢!”就是一个银饼子,后来他知道那是花皮的钱,叫做银元,值一两银子。在赫图阿拉城里,一石上好的稻米才一两二钱。这几天他可是赚大发了!
朱颜属下的贸易公司在金州建造了专用码头、商馆、大型的商铺。出口的商品以稻米杂粮为主,总之就是粮食开路,其次就是布匹棉花及必备的日用品。进口的是东北特产,分门别类的运往全国各地,长江沿岸将是主要的商品销售地,它将承载最大的商品交易量。
黄海舰队的一艘护卫舰,一艘炮舰,四艘炮艇将常驻在这里,保护航线。为了避免过分刺激清国的大小官员,实际常驻金州码头只有两艘小炮艇轮班巡逻和停泊港口,其余的舰只以此为借口进驻到旅顺口,那里现在只是一个小渔村,它的周围都是大山和森林,尚未开发。当然国防军也是通知了清国方面,说这是为了他们的面子。实际上辽东半岛周围的大小岛屿早就在国防军的手中了,随便选择一个岛屿也是可以的,但是朱万化还是希望尽早的建设利用旅顺这个优良的港口。
随着国防军和商铺的到来,无线电报也就到了辽宁的最南端。
等这一步走平稳了,第一批粮食运到盛京,就可以展开下一步计划了。做事还真是需要耐心,欲速则不达。
......
安东造船厂的两艘客运商船二月份也下水了,是一大一小两艘船。大船与第一艘下水的威海号相同,都是1500吨,被命名为松江号,小的1000吨,命名为九江号。二月二十日开到松江的黄浦江码头,这里已经被朱万化命名为上海。
黄浦江码头的沿岸已经是店铺林立,按照朱万化的指示这些店铺的建筑外形区别都很大,用朱万化的话说就是容易辨认,标识性强。实际上朱万化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后世外滩的风光,他还特意在中心的位置上建了一座高高的钟楼。
京城里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已经建成,正在安装调试钟表,这种钟表第一批就做了三个,在外滩将安装一个,另一个准备安装在济南。京城的哪一个受到了中南海的限制,建筑物不高,钟表只有一面,上海的钟楼将是四面的钟表,并且建筑要高得多。
二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外滩码头举行了长江航运开通试航的仪式。由于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唯一比较清闲的朱万雄就作为头面人物出席了这次仪式。他还有一个不得不做的任务,就是前往济南,因为老太太想老儿子了,也难怪,老太太已经两年多没看见朱万雄了,据说还要给他张罗亲事,按大明的规矩,16岁也该成亲了。这个时候的规矩,亲事是需要父母包办的,自己定亲那就是大逆不道,伤风败俗。有地位、有脸面的家族绝对不能允许的。
航线开通仪式过后,两艘船起航,船上只有少量乘客,都是航运公司自己的员工,也有个别赶巧了要走这条线路的有头有脸的人物,通过航运公司的员工关系过来的,因为是试航,不卖票,这些人就免费乘坐了。
从上海到宜昌一共九个站点,去掉两端,中间站点七个,全程1200多里。客轮的航速高达25节,但是在内河,不能开得太快,否则,激起的水浪可以把旁边的小船掀翻,所以只能用15节的航速,偶尔加速也不准超过20节。为了国防军的需要,研制的探照灯已经成批生产了,所以船上安装了探照灯,夜间同样可以行驶。从上海到宜昌逆水而上,算上中间站停船时间,正好是两天的航程,顺水稍快,也要一天半。
长江航运开通之后,为了衔接近海航运,从大沽口、威海直到广州的近海航线也增加了上海站,从而是东西、南北的航运大动脉有一个连接点。下一个要考虑的大航线就是运河了,运河航线南起杭州,北到京师,沿途都是繁华之地。
为了庆祝首航,在各个站点都要举行仪式,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赶上夜间还要燃放礼花。所以这一路上热闹非凡。
别的站点都是沿途的大城市,可惟独浦口是个小县城。客轮到达浦口的时间是前半夜,人们刚刚入睡。浦口码头的烟花暴起,映红了半个天。也可能是航运公司有意为之,从刚刚看到轮船的探照灯就开始燃放烟花,直到客轮离去,这前后差不多就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2小时)。这就惊动了对面的南京城,下关码头也是繁华之地,不少人从被窝里爬出来,到江边观看。城里的人没有办法了,城门关闭是不能打开的,于是纷纷通融守军,登上城墙观看。高大的轮船灯火通明,从下游上来停靠浦口码头,在烟花的映照之下更是绚丽多彩。过了半个时辰,两艘大船又向上游驶去。
直到这时,不少有心人慢慢的明白过来,四五个月之前,中华日报为了下关码头事件登过报纸,发过评论,说南京的地方官刁难长江航运公司,不许在下关码头建站停靠,这事情今天验证了,这么漂亮的轮船停靠浦口。再看看报纸上公布的航班,浦口码头向上游可以直达宜昌,向下游直达松江。票价便宜,速度快。
不少人就要问一问,是哪个官员决定的?不准停靠下关码头的理由是什么?
中华日报也很配合,第二天就在头版报道了长江客运通航的消息,试航的仪式,各站点的庆祝场面,当然也会特意提到浦口。公布航班日期时刻表,票价表格。然后也不会忘记回顾一下南京为什么没有站点,南京人乘船需要经过轮渡到浦口。指责南京官员无视黎民百姓的利益,纯属无理取闹。
这一下南京可就开了锅,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好事的已经找到各级官府的衙门里,追问这个混蛋是谁?
首当其冲的就是南京县衙门,南京是陪都,皇宫、巡抚、府衙、县衙同城,这个知县是个大大的肥缺。非关系硬、花钱多是不能到手的,因此,这个知县必定不是一般人物。
南京城里这么大的动静,做南京知县的能不知道吗,何况闹事的人已经堵在县衙门前。知县老爷可是吓坏了,他已经快把那件事情给忘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就是觉得他们财大气粗,想狠狠的敲诈一笔银子,哪成想闹出这么大的事来。小朝廷就在城里,此事尽人皆知,有办法吗?能混过关吗?理智告诉他——无解!什么关系也逃不过这一劫!
这件事情本身不够死罪,罢官革除功名到头了,可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两年他干的缺德事太多了,银子捞得太狠了,只要查出一部分,那就是死罪难逃,还要带出自己的后台,不知道要牵连多少人。摆在他面前的路不多,一自杀,二逃亡,三就是蹲大狱、被砍头。三十六计走为上,脚底板擦油——溜吧!
知县老爷很明智,很果断,也很迅速,当晚嘱咐家眷明日卷铺盖回老家,自己连夜乔装打扮,孤身一人弃官而逃,不知去向,连家乡都不敢回。
第二天闹事的人果然多了,闯入县衙门想找知县老爷理论,方得知他们的父母官跑了!这伙人一气之下把县衙门砸个稀巴烂。
官司一级一级的上报,各级官吏,包括小朝廷的官员都气坏了,一马勺搅坏一锅粥。这些官员本身就经常需要外出,长途跋涉是家常便饭。客运码头修在浦口,他们自身就是第一批受害者,于是论来论去,来了个多省通缉,画影捉拿。
到了航运开通之后南京的士绅官员们更是觉得不方便,经过与长江航运公司反复谈判,许诺了很多优惠条件,最后还把那个知县抓了回来,严加审讯,砍头正法,这才把浦口的站点移到了南京,此是后话。
---第26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