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大政方向

作品:《明末强国梦

    二月十六,朱大典父子在书房里的谈话还在继续。
    朱万化说:“父亲,山东不同于台湾,所以改革只能试探着做,不能有过大的动作,引起朝廷的反抗。能够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减租减息、官绅一体纳粮、初步的改革税法这三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朝廷拿到了山东省大笔的税银,应该会支持山东的改革。
    辽宁、台湾的施政就要彻底一些了。这两个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朝廷的关系,是官吏体系。既然是一个朝廷的大局面,就不能拒绝朝廷委派官吏。我们自己的地方,自己也要委派官吏。做到什么程度,双方都能接受,不至于闹翻,这个分寸极难掌握。
    我们现在就需要上疏朝廷,用谁的名义上疏,怎么写,就有大学问了。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我的意思是干脆用我的名义直接上疏,看朝廷是什么态度。”
    朱大典摆摆手,笑着说:“我儿急躁了。台湾究竟有多大,物产如何,朝廷是不知道的。为父我以前就不知道。所以台湾的事情先放一放。先用毛成祚的名义,上疏朝廷,提议辽宁建省,并请朝廷委派官员。同时把辽宁当前县府的划分和临时官员名单报上去,空出巡抚、布政使的位置,并说明不设置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的原因。就是暗示朝廷,可以委派巡抚和布政使,其他的官员我们任命。以此看朝廷的应对,我们根据他们的态度再走下一步。”
    注: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按察使相当于省最高法院院长兼省检察长,都指挥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
    朱万化说:“在我们的政治改革中还有建立议会制度,它对大明朝廷的冲击力会很大。因此山东不能执行。台湾和辽宁完全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今年就要开始创建议会制度。”
    朱大典说:“在你的文案中我也看到了议会的内容,你在仔细的叙说一下。”
    朱万化说“议会的基本目的就是让黎民百姓有个说话的地方,是大明的民众参与到国家政权中的工具,给民众一个话语权。”
    黎民、百姓、民众这三个词在现代没有多大区别,在古代却是不同的。‘黎民’一词来源于炎帝、黄帝二人联手击败蚩尤,蚩尤统领的民族称作九黎族,因此,战败后处于奴隶地位的九黎人就被称为‘黎民’(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就是逃亡的九黎族后裔),后来泛指地位低下的人群为黎民。炎帝和黄帝都统领有若干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姓氏,古人用‘百’表示众多,所以称呼这些部落的人群为百姓,后来就成了贵族群体的代名词。在明代,百姓一词代表着士绅官僚的社会上层群体,黎民一词代表着农民、匠人、商人等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民众’一词抛开了地位的贵贱,表示很多人的意思。
    所以朱万化在大明朝说话的时候,就要注意到他们的区别,不能乱用的。
    朱万化继续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以议会为基础的社会,就是这天下议会说了算。皇帝、内阁、大臣来治理国家,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秉承议会的意志办事的。议会虽然权利很大,可是它无权治理国家,就是没有直接行政的权利。这就是‘民为重君为轻’。
    这种改革目标要一步一步的走,刚开始建立的议会权利还很小。权利大了天下还接受不了,另一方面,议会本身的成员,就是议员们也不成熟,初期的议员可能都是我们指定的,并非选举产生的。初期的议会能存在下去,慢慢的进步,就是最大的成果。
    初期的议会先建立一个财政监督机构,把地方财政管起来。地方官府的所有财政收支都处于他的监管之下。议会没有花钱的权利,也没有征收的权利,但是有监督查账的权利。”
    “在台湾的议会,分两级机构,就是台湾省议会和台北、台中、台南三府的议会。首批议员人数不要多,都是我们从士绅、地主、当地有影响的人物中指定一批。辽宁也照此办理。
    议员本人不能任官职、军职,也不能掌管大型的商业店铺、工业作坊。他是专职的议员,没有第二个职业,必须避开各种利益纠葛。”
    朱万化针对大明的情况所设计的政权结构,比较趋向于后世普遍存在的君主立宪制。两千年来的中华文化,还是需要一个皇帝的,皇帝的存在对于国家的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明代的内阁制还是比较好的制度,所差的就是首辅和内阁大臣用人不当。如果在议会的主持下选举内阁情况会好的多。在明代,内阁驳回皇帝的意见屡见不鲜,这是其他朝代少有的。
    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因此,要求做皇帝的人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在任的皇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只能下台,重新选择皇帝。皇帝也不能是终身制,要有个任期。皇族中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可以接班做皇帝,需要一个管理皇族的机构,按照做皇帝的条件安排皇帝继任者的顺序,叫做第一顺位继承人、第二顺位继承人......。
    各种爵位给予保留,但是不能继承。除了国家给予各级爵位的财产俸禄荣誉之外,没有任何特权,并且要照章纳税。任何爵位,包括‘王’都不能有封地。同时执行类似爵位的勋章制度。
    这就是朱万化对最高权力的构想,最终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把握的。
    朱大典说:“从你的施政方案上看有减租减息,有官绅一体纳粮,有税收的改革,也有议会对国家权力的改革。但是没有平均地权,剥夺地主豪强的土地,为无地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内容。杀富济贫自古以来就是造反者鼓动人心的口号。我虽然也极赞成你的做法,但是总说不清它的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是呀,平均地权,这是很多改革者、革命者热衷的口号,但是,朱万化没有提。为什么?
    朱万化思考了一会,显然是在组织自己的思路。这个问题太大,应该从哪里说起呢?
    过了一会,他终于开口了:
    “现在,大明的天下由于施政不当,也有一些达官贵人乘机巧取豪夺,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失地、无地的农民增加,再加上地租、高利贷的盘剥,贫富差距加大。一旦遇上灾荒就会造成大批的饥民、流民。走投无路的农民扯旗造反,这就是西北地区的民乱的根本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绿林好汉杀富济贫的传统,眼下这个时候,‘平均地权’这个口号就有了市场。
    即便如此,这个‘平均地权’的口号我们不能提,对地主豪强的义愤不能过了头,为什么呢?
    首先是私有财产这个底线碰不得,很危险。不经法律途径,使用暴力剥夺私有财产,这就动了人类社会的底线,也激发了人们不劳而获的私欲。通俗点说就是:你兜里的钱就是我的;你住的房子大,我也可以住进去;你们家桌子上的饭好吃,我也可以到你家坐上去吃。这天下能不乱吗?在这乱世之中,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动乱,天下大乱会极大地破坏社会财富。我们始终极力避免大动乱,就是要保护社会的元气,失了元气的国家再想富强、崛起可就难了!”
    思考了一会,朱万化又接着说:“普天之下,家庭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础。反过来说,没有家庭也就没有了社会。那么家庭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得到社会的公认和保护。因此可以说:有了私有财产才有了家庭,才形成人类的社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社会都要保护这一准则,他是天下的最基本的信用。
    如果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地主被清算了,被抄家了,田地被分了,接着就会有第二个。发展下去没有罪恶的地主也会被抄家,得到了甜头的人们会失去节制。
    一旦破坏了这个私有财产的底线,那会是什么结果?那就会在利益不同的人群中制造出不共戴天的仇恨。这天下本来就是个乱世,这种仇恨会火上浇油,那将是天下大乱,后果之严重不可想象。”
    这个道理即浅显又深刻,朱大典没有想到个人财产的道理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说。于是他说道:“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人们对财富的求索。这是不是道理的另一面呢?”
    这个沉重的话题被朱大典这一问冲的淡了一些。
    “父亲说的对,有了社会对个人财富的承认和保护,就有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人们才能努力的生产创造财富,社会才会发展向上。”
    话题有变得沉重了,朱家父子两人都在低头思索。
    朱万化再想:在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代表了社会财富。进入现代化的工业、资本社会之后,土地就不是唯一的重要生产资料了。资本、技术、装备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代表了社会财富。那么,革命者要不要提出:平均资本、平均技术、平均装备呢?换句通俗的话说,要不要动员广大的无房户,住房面积不足的人们去抢房产开发商呢?把开发商带上高帽子游街,然后拉出去枪毙!大家都无偿地住进200平米的大房子,住别墅!越穷越有理,越穷气越粗!岂不是天下大同了?
    事情做过头了,就引向了荒谬。那么回过头来再看看朱万化要不要品均地权呢?答案一目了然,当然不能!
    有人会说,地主巧取豪夺,土地来路不正!就应该斗地主分田地!朱万化就会问:后世的房产开发商就都是正人君子吗?政.府为什么不带我们去斗开发商,分房屋呢?地主巧取豪夺自有法律制裁,你去分人家的财产有什么依据?是不是因为想占便宜才去斗地主呢?这种龌龊的思想要不要斗一斗?
    巧取豪夺和家财万贯是两回事,抢了谁的还给谁,找不到苦主收归国有,并不是见面分一半,谁斗地主谁就分财产。不劳而获的思想、行为不能鼓励。不能因为小偷抢了你的包,就要把所有人的钱包都拿出来大家分。那是典型的强词夺理,貌似气壮如牛,实质是内心龌龊。
    给无地农民的土地,也包括难民得到的土地,必须花钱购买,没有无偿分配。可以采取降低土地价格,贷款分期偿还等优惠的办法。决不能鼓励不劳而获。
    最后朱万化说:“对于山贼、土匪、城市中的黑帮我们毫不留情,要狠狠地打击、剿灭。但是对士绅阶层,对帮会一定要小心行事,尺度不能过分。对于罪恶深重的豪绅、地主、帮会是应该清算的,在我们掌权的地方,我们会主动的清算他们。但是这个清算要依法进行。除了苦主收回自己的损失之外,清算的财产收归国有,不能是到场的人大家均分。有罪恶的地主并不是所有的财产都来路不正,剥夺多少财产是法律说了算。
    税收是合理合法的缓解贫富不均的方法,一是人人都要纳税,二是收入多要纳累进税。三是财产继承要纳重税。也就是说,个人财富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用税法一层一层的剥下来,还给国家。
    贫富不均可以用国家法律法规缓解,缩小差距。贫富差距是不能消除的,也消除不了。否则,就是吃大锅饭,养懒汉,大家一起穷。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种思想的写照。”
    ---第14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