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龙门刨

作品:《明末强国梦

    强军就需要先进的军事装备,先进的装备是先进的工业设备制造出来的。手中有了一定数量的钢铁可以考虑改进这些原始的机床了。
    朱万化在考虑当前这些原始机床的几个要点:动力、主轴、床身、拖板刀架、刀具,五大方面。动力是水轮机,暂时还可以应付,制造蒸汽机需要冶金、轧钢、机加工达到一定水平才行,这个暂时不要考虑了。主轴已经换上了新的金属加工的轴和轴承。变速靠调整皮带轮,暂时不必动了。床身的木头架子必须换掉了,床身上的木制的拖板、刀架也一同解决,这是当前的重点,工具钢前期冶炼了一批,不太理想,应该改进一下。
    算下来急迫需要改进的有三项:床身、托板和刀具,重点也是难点在床身。加工床身需要大型的龙门刨床,而龙门刨本身就需要更大的金属床身。这是个古老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假如需要加工的床身有两米长(一般车床的身量),那么龙门刨的床身就需要大于4米,这就好比一个车厢长2米,要它移动2米,它下面的轨道就需要4米长。改进的关键就是要制造一个原始的大型龙门刨,并且用变通的办法解决龙门刨的床身。
    所谓车床就是:被加工的工件旋转,刀具水平移动,所以也有叫旋床的。刨床是被加工的工件不动,刀具水平往复运动,就像木匠刨木头。也可以反过来,刀具不动,工件水平往复运动的,大型的龙门刨就是这样。
    龙门刨就像是一个大铁门,只有门框,没有门,门框上安装刀具。驮负着工件的拖板,进进出出的在门框中往复运动,工件就被加工了。
    朱万化也没有想到,在众多的可以称作工业母机的机床中,不起眼的龙门刨成了关键。现在朱万化手中最好用的机床就是车床,用原始的车床制造龙门刨!这就是最现实的课题!
    ......
    现在朱万化的妻子章氏在基地的住宅中,朱万化当然每晚都在妻子房中休息。这几天熬夜设计机床,书房中便由春香陪伴。为了避免误会,朱万化对妻子解释了春香的文秘工作性质。章氏笑着答道:“这个事儿,你在金华就对我说过了,我明白的。再说了,春香是你的妾,你就是睡在书房,我也不能说什么。是不是你心里有鬼啊?”
    得!越描越黑!朱万化干脆不提这事了,只是更多的和妻子亲热一些,老婆多了也不是好事。
    看着相公尴尬的窘态,章氏嘿嘿的笑了,毕竟是贤良的妻子,她怕相公下不来台,又笑着说:“水煮青玉米我还是头一回吃,很好吃,但是这个东西很实成,吃一个就饱了。你明天再弄点回来,我还想吃。”
    朱万化才想到是今天路过一片玉米地,正是即将收获的季节,玉米已经灌浆饱满。于是就找农场的人劈了十几个,想试一试煮玉米,尝一下有没有后世玉米的味道,这一尝味道真不错。
    现在的大明国内只是福建、广东刚刚有了从南洋传来的玉米,即便在这两省也是极少见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它。如果不是朱万化主动引进的话,应该是到了康熙年间才逐步在全国推广种植,康乾盛世中也有玉米、地瓜的贡献。现在玉米、地瓜在金华和曙光基地已经开始种植,对于新的物种,人们还没有见过,当然也不会知道食用方法了。看来还真要写一个食用方法的说明,以便于人们接受它,尽快推广。
    于是找来春香,让他拿笔记录。从煮青玉米、玉米碴子熬粥,到发酵制作玉米饼子,酿酒,做饲料,玉米的收获、贮藏、脱粒磨面统统说了一遍。春香记录,朱万化修改,稿子很快就完成了,朱万化嘱咐工整的誊写两份,一份交给曙光农场,一份派人带回金华交给倪汝学。
    没过几天,曙光基地的街道上就出现了零售煮玉米的摊贩,沿街叫卖,生意很红火,这大明朝的人接受新事物也是很快的。
    ......
    朱万化煞费苦心的熬了几天终于拿出了设计图样。龙门刨关键的床身是这样解决的:
    采用双轨的轨道车,就像火车厢在铁轨上移动一样。轨道就是床身,车厢就是固定工件的拖板。车轮、车轴由车床加工没有问题,关键在轨道上。
    轨道采用4米长、毛坯直径80毫米的圆柱形铸铁棒,用灰口铁铸造(灰口铁有良好的机加工性能,后世的机床床身材料亦为灰口铁),铸铁棒用车床分段加工。车床主轴是空心的,所以两米的车床借助支架可以加工4米长的轴。由于铸造精度低,所以直径50毫米的轨道,需要铸造成直径80毫米的毛坯料。加工好的轨道用水泥浇筑在地面上固定,轨道在水泥中一半,露出一半。车轮的外沿是半圆凹形,与轨道相配。往复运动是水轮机拖动,用人工转换往复运动的方向。制作难度降低了,朱万化信心十足。
    各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无论是铸造、回火、加工、安装,朱万化是亲力亲为,当然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年轻的技术员,现在朱万化就以带徒弟的方式,带着十名技术员。
    到了八月初,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解决了数不清的难题,龙门刨终于可以工作了。他的加工精度用现代的观点也不是太差,好歹算是有了基本龙门刨,不足之处可以手工弥补,可以用刨床制作各种形状的平台。然后进行研磨,精加工床身的导轨,这是钳工的活,后世生产床身也大多采用这道工序。有了它,各种机床的床身都解决了。
    朱万化大大的舒了一口气,这下有了机加工的本钱了。轧钢,这个大目标即将实现。如果改造顺利,再有两三个月,就是本年底,基本的机床,包括安装在造船厂的木工机床,都可以改造完成。有了这些大大进步了的机床,明年,就可以制造基本的轧钢设备,还可以制造出完全是近代大工业时代的机床、冶金、轧钢、机加工设备,这是真正的现代工业的基础,有了它们,何愁军事装备?
    朱万化正在高兴,又不断的传来好消息:金华传来的报文说了稻谷丰收的消息,稻谷已经开始收割,平均亩产接近三石,并且秋玉米长势良好。看来今年养马的饲料有了着落,有了大批军马,军队的机动能力将上一个档次。朱万化不是要发展骑兵,因为南方没有好的骑兵兵源,训练骑兵难度较大。朱万化想要的是骑马的步兵,就是所谓的“龙骑兵”:行军、机动时骑马,战斗时下马就是步兵,因此,对马匹没有太大的要求,有耐力,能走就行,骡子、驴都是可以的。
    朱万化发报文给朱大典,请他扩大粮仓,广积粮,乱世之中粮食最重要。不但不能出卖粮食,在不扰乱粮价的前提下,还要适量购入粮食,但是,适可而止。朱万化和朱大典都知道,几年后大明的粮食会越来越紧张,粮价会大涨。
    第二个好消息是孙元化的二儿子孙和斗来了,已经到了曙光基地,正在朱万文那里。
    在明朝末年孙元化父子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掌握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能说世界顶尖,也是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孙和斗的到来给朱万化带来巨大的助力,其意义之大不可估量。
    朱万化具备后世的现代化的一系列科学知识,比孙家父子是强的太多了。但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工业水平,实际实现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机械加工等一系列问题,孙家父子无疑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强。从这点说,他们是有着丰富后世的知识的朱万化的好帮手。
    朱万化急忙来到朱万文那里,见到穿着利索透着一股精明气的孙和斗。由万文引荐后一阵寒暄,三人重新落座。
    原来孙家三兄弟,看到朱万文的邀请信后,又看了带来的礼品。千里镜他们是见过的,也懂得一些千里镜的原理,但是如何制作确实不知道。看到朱家制造的实物,就知道这朱家的技术水平不低。看到钢的样品,则只有震撼了,他们是专家,当然看得出朱家的炼钢水平。但是毕竟互相陌生,正所谓眼见为实,于是派孙和斗前来查看一番。
    孙和斗迫不及待的问,带给他的那块作为样品的钢是怎么练出来的?难怪他对炼钢感兴趣,孙家父子就是当前大明朝,乃至全世界少有的铸造火炮的专家,中国的红衣大炮就是孙元化收拢了数名西洋人,首先在山东铸造出来的,这是当代世界顶尖的火炮。说孙家父子是冶金专家、权威也不为过。
    朱万化毫无保留的介绍了炼铁高炉和顶吹转炉炼钢,听的孙和斗精神亢奋,两眼放光。恨不得马上到炼钢厂去实际参观。还真是有知识分子的做派。
    既然都是性情中人,也就不必虚套了,朱家兄弟即刻带领孙和斗到炼钢厂实际考察。
    ---第1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