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见过监军
作品:《大宋燕王》 这些天也着实劳累,心一直悬着,没有片刻轻松。如今营地基本建好,军需物资也领取到位,剩下的就是新军过来汇合,一起开始训练。
有了固定的驻地,后勤保障跟上,整个宣威军管理上基本不会有问题。后面的几个月几乎都是训练,有赵将军和大叔带领的教导团,训练之事自有他们管。
等宣威军正式开始训练,就是他暂时离开之时。
晚间,灯火通明的议事厅里,杨丛义、赵安分上下首坐在一边,对面七人不分先后,并坐一排。
赵安高声道:“跟诸位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宣威军杨监军,之前一直在淮西募军,今天方才赶来昌国,给我们送来军需军械。”
“见过监军!”对面七人一同起身抱拳行礼。
“诸位请坐。”杨丛义笑着挥手,让众人坐下。
“当此裁军之际,朝廷同意组建宣威军,实属不易。其中缘由,借此机会跟诸位细说一二。”杨丛义停顿一下,看看众人。
“诸位都知道,我们所在的军队名为宣威,但为何称宣威?向谁宣威?既是宣威,当然是宣扬国威。如今天下安定,多年无战事,周边无敌国,宣威之名实在无从说起。然天下之大,不是我等所能想象。周边有些国家,比如北边的金国、西北的夏国、西南的大理国,南边的安南、三佛齐国,东部外海的倭国,东北部的高丽国等,想必诸位也有耳闻,除开这些国家,在金国北部草原有游牧部落几十个,夏国西边有辽人建立的西辽国,再往西能到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绿衣大食,大小国家数百个,大食国往西,更有罗马帝国,已经立国千年,国土面积广大,城邦无数,再往西去,小国林立,往南方更有广阔的土地,城郭无数。
大宋在这世上,国土虽然也算广大,但却不能跟整个世界相比,世上国家无数,如今大宋北方被金国所阻,西部被夏国、西辽所阻,大宋能接触到的,不到十之一二,我们雄踞东方千年,几百年前也曾威名远扬西域百余国,现在陆路不通,东西联系中断,朝廷组建新军,名为宣威,便是要我等前去西域诸国宣扬大宋国威,再现汉唐时期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威军有幸,得朝廷赋予重任,不久之后我们便要乘船下南洋、西洋,宣威诸国,开启大宋盛世!我等有幸参与其中,当感念天恩,练军不辍,南下诸国,宣大宋威名,开大宋盛世!此为宣威!”
杨丛义一番话,听的对面众人热血沸腾!宣威军居然担负如此重任!宣威南洋、西洋,让要万国来朝,开启盛世!这等远大的目标和使命,让众人十分振奋,如果真能宣威成功,这将是他们一生的荣耀!
“诸位,我们今年冬季就要南下,时间不多了,希望诸位能在五个月内,把宣威军练成大宋最精锐、最有气势的军队,承担起宣威南洋诸国的重任!在此期间,不论你们需要什么帮助,我都会尽一切努力,全力支持!你们现在都是各营指挥,我希望你们通过五个月的训练,将来一营战力能抵三营!好,我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后面还有一批新军,过几天入营,同时一起来的还有一个教导团队,都是作战经验在十年以上的老兵,教导团会协助诸位练兵,大家务必配合支持!”
等杨丛义说完,赵将军接道:“监军刚刚跟大家讲了宣威军的来历,宣威军的任务,请大家务必牢记,好好带领下属士兵训练,不要辜负朝廷的期望!”
“监军、将军请放心,我们既然来到宣威军,就已经做好准备,承担朝廷给我们的重任,我们一定会好好训练,争取早日练成强军!”一名营指挥出声表态。
其他人也都纷纷表态,一定会好好练兵。
“监军还有事情要说吗?”赵安转头问道。
杨丛义道:“还有一事,提前跟诸位通气。我们既然是新军,就要有新军的规矩,新规会在新军全员到齐之后,在全军面前公布,到时请诸位做好榜样,带头遵守。”
赵安见杨丛义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便道:“今天领取了军装武器,明天全军开始军阵训练,请各营以营为单位,在海边沙滩集合,卯时三刻正式开始。今天散了吧,回去一一通知到位。”
对面七位营指挥道一声是,起身离开议事厅。
“监军觉得这些营指挥如何?”赵安笑道。
杨丛义笑道:“都是朝气蓬勃之辈,个个精神饱满,好好培养,将来当大有可为。这些人年纪都在二十五岁以下吧。”
赵安笑道:“正是,他们都是各军下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我可是花了不少力气才把他们要来,为此还花了不少钱。不过在账册上没有登记,算在几笔数额较大的采购事项上了,这是募军安家费账册,这是行军、营地修建和日常开销花费,监军请看。”说着将身旁桌上的两本账册递给杨丛义。
杨丛义笑道:“将军幸苦了,能找到这些人来,也颇为不易,宣威军建成,将军当居首功。”手上接过账册,但并没有翻看。
账册交出来,就等于是交出了财权,将帅不能掌财权,赵安如何不懂这个最基本的规矩。
朝廷对手握兵权的将帅管理非常苛刻,各地驻军的营田由当地州府控制,军费由三衙按时按人拨付,各军绝对不会有多余的钱粮,将帅除了朝廷的赏赐,也不可能从军费里克扣出多余的钱财来。
而行军打仗时,统军统帅又由朝廷临时调派,同时还会专门任命一名监军,一方面严格管理军资军需等后勤供应,另一方面监督统帅,防止统帅不按朝廷给的阵图布阵进攻和防守。纵观宋朝跟辽国和金国失败的战争,背后都有监军的影子。监军存在感强的战争,最后基本都会失败,监军只管理好后勤,不干预排兵布阵和打仗,战争基本都会胜利。
宣威军本就是为出海护卫回易船队而组建,这就决定了宣威军的性质不是戍守,而是形同将帅带兵远征,大军离开驻地远征,脱离了朝廷控制,按规定必须派监军,因此这个还没组建的五千人编制的新军也派了监军。
朝廷让三个光杆司令建军,作为统帅的黄大人对建军之事基本不过问,监军由杨丛义担任,按说建军的事他不用参与,全权交给赵安,他做个甩手掌柜也不是不可以,但建新军实在太难,赵安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而他同时又是回易督造副使,负责督造宣威军,他忙前忙后参与其中,也合情合理。
对宣威军来说他有双重身份,如此一来,他在宣威军中的地位,要远高于一个监军,不只要管后勤物资供应,还要参与新军训练,确保新军能担负护卫回易船队的重任。
杨丛义离开议事厅后,找到张彪、薛望,告诉他们接下来几天的安排,薛望带领两队新兵,接手营地最后的修建工作,张彪带十人跟他一起去明州,提前找好船只,为新军到来做好准备,顺便再招募一批新兵。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带着薛望找到赵安,接手了剩下的营地修建工作。
接着他又去了一趟昌国县县衙,拜访昌国县令,向他了解岛上的人员情况和物产产出种类和数量。
五千人的生活物资供应并不那么好做,一天就得粮食一百石,饭菜没油水,训练量再大,粮食自然就吃的多,若有荤菜吃,粮食便可适当减少。在陆地上肉太贵,五千人怕是吃不起,但到了岛上,就可以考虑给军士加荤菜吃肉。海里水产丰富,只要渔民够多,渔网够大,水产完全可以供给宣威军每天食用。
从县令口中得知,昌国县人口近万,但良田有限,不少人都在海里讨生活,但主要以采珠为主,打渔为生的很少,昌国县的鱼虾等水产只能卖到明州去,但明州靠海,水产也很丰富,从昌国过去卖鱼,很不方便,两地相隔四五十里,小船过不去,除非有大船,大船出动就得几天,如此一来鱼虾就不新鲜,运过去也卖不出价钱,多数情况下还是亏损。
宣威军驻地昌国县,人员很多,每天消耗的物资自然不少,杨丛义当即说明来意,请官府帮忙收集鱼虾等水产品,送到营地,宣威军十文一斤收购,每天限额一万斤,每十天结算一次。
县令听到这话大喜,当即答应。昌国是海岛,人口不算少但产粮极少,每年要从明州购买不少,税收都收不上来,在这里当官都是清苦官,根本捞什么油水,县衙里就只有他一个官,县丞、主薄、县尉全都没有。
县令是会算账的人,宣威军所需要的鱼虾水产,海里多的是,随便一网下去,捞上来就上百斤,鱼多的根本不值钱,宣威军十文一斤收购,一天一万斤,一天就有百贯钱,一个月就是三千贯,多住几个月,他可就发财了。
县令当即保证,每天一万斤鱼虾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宣威军按时付钱,再多的鱼虾都能送去。
全军五千人,一天也吃不了多少鱼虾,一万斤够了,杨丛义当然不会要那么多。
此时确定下来之后,杨丛义又请县令派人带他在岛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