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6章 彻查税银案
作品:《大宋第一太子》 大宋设置了转运使,各地的税赋除了留足本地发展所用的之外,大部分都是要运回朝廷的中枢的,就是为了要防止地方做大。
江南膏腴之地,粮食丰产、丝绸业发达、商业繁盛,撑起了大宋财政收入的的半壁江山,虽然还没有超过北方,可是已经有超过了北方的势头。
自从大宋设置转运使以来,从来没有出过事情,自从江南被平定以来也从来没有出过事情,一直都是平平安安的,想不到这个时候就出事了。
而且还在大宋和契丹作战的关键时刻除了这一档子事情,这绝对不普通,凡是京城品级到了的官员都知道这个消息,一时间汴京哗然,朝廷震动。
大宋的金殿,赵匡胤脸色十分的不好。
“啪!”赵匡胤狠狠的拍了一下自己的龙椅的把手,大臣们估摸着那龙椅的把手估计又一次被他们的皇帝给拍碎了,那可是相当的坚硬呀,可见皇帝陛下此时的心情。
两班大臣都是大气不敢出,这个时候谁要是敢说话谁绝对会承受皇帝的怒火,这怒火能把人烧的尸骨无存。
赵匡胤在桌子上重重拍的那一下,就如晴空震响的霹雳,大臣们都唯唯诺诺的,就连以前敢当场顶撞自己老子的赵旭此时也没有说话,这南汉故地的税赋有多少,赵旭清楚,那是南汉以前一年税收的六分之一,那可是大宋未来的军费,现在居然这么没有了,不明不白的。
“臣等无能还请陛下保重龙体!”赵普养病那么久终于康复了,他没有想到病好了来上朝居然碰到这么一档子事情,他的心情有一匹草泥马而过,而这一匹的后面又有一万匹。
“请陛下保重身体!”大臣们终于逮到了机会说话了,纷纷表忠心。
这次税银不见了,赵匡胤也有些无奈,毕竟损失很大,现在大宋不必以往了,国库充足,可是朝廷刚决定长久的和契丹对抗,那可是一个无底洞,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税赋,现在你居然给我说税银不见了,赵匡胤很恼火。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恼火的,最恼火的是那些守旧的势力反击,大宋虽然立国十几年了,但是守旧的势力依然存在,比方说征收税银就是一个例子。
过去朝廷征收税赋,除了少部分银两,是以征收实物为主,什么布绢都可以,也有缴纳当年的矿产的,这样那些人就可以从中捞取一点,毕竟在途中有点损耗是可以理解的嘛!
但是大宋早就这样做了,所有的一切都全部折算成钱,这样都是有数的,你根本就没有办法贪墨,这就让一些守旧的人不满了。
赵匡胤隐约听到有人说,这要是收取实物的话也不能这么容易被盗了吧,说起来还是朝廷的政策有问题。
这不是胡说八道吧,这些人居然能说出来这样的话,赵匡胤真的想直接将他们给全杀了,这都是胡扯,你们到底安的什么心,说出来这样的话。
“好了都不要说了,朕还没有到哪一种地步,朕不管什么理由,这一次要尽快的去将丢失的税银给朕找回来。”
转运使司、户部、刑部是那个部门都行动了起来,他们不敢不尽心,所有在船上的人都被控制起来了,在没有查出来事情的真相之前这些人是不能出来了。
这三个部门的老大都是亲临,这件事他们不得不重视,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下令要查的,这是一件大事要事查不出来的话,等待他们的一定是严惩,不眠不休的过了三天他们忐忑的来到了赵匡胤的面前。
“陛下,我们,我们……”他们没有一个人查出来眉目,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这些人都是说了一个线索,那就是税银是在船上不见的,也没有见到人去接近那些税银,可是就这样不见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要说沉到河底里,也有相关的人员去河底打捞了,不过什么也没有发现,也就是说河底也没有,河底陈税银的猜测已经被证实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哼,我们大宋的税银就这样不翼而飞了,难道我们就应该要自认倒霉,你们怎么办事的,一点线索都没有,好,既然你们没有线索朕就再派人去查,到时候查到谁都一定要严查到底。”
赵匡胤声音很大,外面的太监立刻就跑了进来,他看到的是三位大臣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嘴里说臣有罪。
“下旨,让太子督办此事,全权负责,一查到底。”赵匡胤这一次没有再找其他的人,而是让自己的儿子直接负责了,这规格提高了,让储君去查这么一件事情,各地的官员哪一个敢不用心。
其实赵匡胤也是看赵旭这小子最近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再这样闲着一定会闹事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让他去也合适,这只是其中一条,赵匡胤还有自己的打算,至于是什么到时候赵旭就知道了。
“快去,让他来见朕,你们三个退下吧,这干好你们的事,去吧。”
三个大臣如蒙大赦,虽然这件事不至于把他们下狱,可皇帝发起来脾气他们也承担不起,见到赵匡胤的不追究他们当然高兴了。
赵旭来到之后,他们父子两个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总之赵旭出来之后一脸的严肃,这件事在大臣们中间很快传开了。
“陛下这一次让太子去查,这是要掀起来一场风暴呀,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可是这样以来性质就变了呀。”
“谁说不是呢。不过这也显示了朝廷的决心,要说那些人的胆子也太大了,敢动朝廷的税银,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这些官员官职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是中层的官员,他们就代表着朝廷的风向标,他们都是很疑惑。皇帝这么回事,让赵旭亲自查办这件事。
不过想一想也对,这是大宋的第一例,估计也是想杀鸡儆猴,让以后的人不敢动这个主意了,所以才提高了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