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请你上船
作品:《陷阵三国》 海面上的大小船只一眼望不见尽头,一阵海风吹过,水面上波涛滚滚,战船不断起伏,白色的泡沫就在水寨下面翻滚,空旷海面上的水军,比周瑜在赤壁训练的水军阵势要磅礴许多,更主要的是,那些首尾都高高翘起的船只,形状大小不一,有的看起来十分灵活,有的看起来像是两只拼接起来的,有的船上却看不到人影,船板太高了,这样的船有什么用?
“文向请随我上船,看看我这水军如何!”太史慈似乎没有看到徐盛吃惊的神色,自顾走到了搭好的舢板上,走向一艘四层高的斗舰!
海浪滚滚,波涛声声,徐盛跟在太史慈身后不断接受着新战船的介绍,脸上的神色由吃惊变成震惊,再到不可思议,最后变成了麻木,他半张着嘴跟在太史慈身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走过了多少船只。
什么连环船、子母船、火龙船、梭船等等,不仅船型让他吃惊不已,而且这些船只的功能让徐盛暗中捏了一把冷汗,这要是和东吴的水军遇上,虽然平时大战看不出优势来,但第一次交战,肯定能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
更主要的是,要是第一次双方都是大规模的用兵,那惨败的吴兵就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失去了水军保护的江东,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地盘放在了高顺的铁骑之下,那么多北方雄兵,江东如何抵挡?
心中虽然震惊忐忑,但并不表示徐盛因此害怕而转投高顺,孙权对他也十分器重,徐盛并非不知感恩之人,只是高顺让他尽数看了隐藏两年的水军秘密,就不怕他回去之后有所准备?
怀着吃惊和不解一直转悠了大半日,虽然没有将水军全部转完,但基本上所有的新型战船却都了解过了,而太史慈还告知他,有一艘最大的战舰还在制造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年,至今不曾完工!
“这么久的时间,莫非又是新型战船?”徐盛现在变得很敏感,马上就问是不是新船,实在是他这一路见得实在太多了。
“那是自然!”太史慈傲然一笑:“不过这艘战船,却与众不同!”
“又有何奇特之处?”徐盛不由再问。
不过这一次太史慈却没有告诉他,只是笑道:“能花两年时间制造的战舰,你自己想想吧,到时候自然知晓。”
徐盛见了那些功能古怪的战舰,早已大脑反应不过来了,此时还要让他想出什么新的战舰来,恐怕想吐了也想不出来,只好苦笑着摇摇头。
“听说东吴水军大将来检阅,俺这可是准备多时了!”正在此时,一道豪迈的声音传来,徐盛扭头看去,只见一位穿着水蓝色铠甲的大汉虎虎生风的走过来,腰间扎着蓝白相间的腰带,寒风中衣领敞开着。古铜色的肌肤充满了力量,看到肩胛上垂落的蜀锦丝带,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眸,徐盛大概也猜到了这人的身份。
“这位想必便是甘将军了吧?”徐盛抱拳问道。
“哈哈,正是在下!”甘宁从几尺宽的两艘船之间跳过来,稳稳落在甲板上,抱拳笑道:“皆知东吴水军无人能敌,不知你看了俺的这支水军,以为能否与东吴水军一战?”
徐盛虽然见识了这些战船,但东吴水军训练也有他的功劳,虽然战船上有优势的,但还是不愿承认:“两军作战,在于统帅、阵法、天时、地利等等,若仅凭器械优势,难保胜局!”
“说得好!”甘宁笑道:“将军之言,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皆有道理,但同等条件下,某有自信,东吴的那些战船根本不堪一击,就算你们新造的海沧舰也不行!”
“什么?”徐盛大吃惊,看着甘宁充满挑衅的目光。
海沧舰开可是东吴新研究制造的战舰,比斗舰还要高大威猛,由于高顺军中使用投石车的先例,东吴的战船上其实也装配了投石车,不过斗舰和楼船制造并不适合发挥投石车的威力,所以他们新造的海沧舰,不仅能大量装备投石车,而且动力更加充足,不仅能在江中航行,就是远航大海,也毫无所惧,这可是东吴最高军事机密,怎么会被甘宁知道?
如果连海沧舰都被别人探知了,那东吴其他的军事机密岂不是更不保?一想起他们损失了那么人手,最终对高顺的水军一无所知,而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最重要的机密都暴露了也毫无所知,这在对敌的两国之中,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让我知道了这么多机密之事,你们不怕我回去之后告知吴候,而有所准备?”一阵心惊之后,徐盛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嘿嘿!”甘宁忽然一阵冷笑:“既然让你知道了这么多秘密,阁下觉得我们还能放你回去么?”
“岂有此理!”徐盛心中一沉,旋即大怒道:“都说高顺善待俘虏,不杀降兵,莫非都是假的么?”
太史慈忙上前劝道:“文向切莫心急,我大哥从不会滥杀无辜,实乃念将军只能,故而以水军观之,今水军有二十万之众,预备尚有五万,军中就我也兴霸,焉能统御?欲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拯救百姓,还需将军相助才是!”
徐盛冷哼一声,扭头道:“头可断,若要我降服,万万不能!”
“好大的口气!”甘宁不屑道:“你本是徐州人,不知为本县郡出力,保护乡亲父老,却跑到江东去,若有朝一日孙权打到徐州来,你要带兵攻进莒县不成?”
徐盛嘴巴一张想要反驳,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就听甘宁又道:“就凭东吴现在水军的力量,胜负尚在两可之间,但孙权不过是守城之辈,周瑜骄纵轻狂,只待明年,我军水路并进,破东吴不过旦夕之间,吾等对东吴了若指掌,胜负高下立判,你可以不要执迷不悟!”
徐盛昂然道:“士为知己者死,吴候于我有知遇之恩,就算战死疆场,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