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安此时看了朱晖一眼。
    他也是一副受了惊吓的样子,但是仔细一看,这种惊吓,有种装出来的味道,为的是掩饰眼神里些许的慌乱。
    只是,陆灼貌似射早了,蛇还是树林子里没放出去,他就射了?
    等那蛇冲朱行去的时候再射,朱晖就先输了一大半。
    “皇上。”这时,陆彦说,“臣看到这白蛇,突然想起一个典故。高祖皇帝幼时在战乱中落难,是一条大白蛇救了他。所以,白蛇在我们大名,乃是神物一般的存在。如果让他们得逞,此蛇蹿出,伤了太子或是九殿下,怕是有些人就大有文章可做。”
    夏安安听了这个方才明白,不是陆灼射早了,而是必须要在那个时候射。
    射晚了,就成了神蛇咬死了九殿下,乃天谴。
    就要把操弄蛇的人一块儿抓住才好……
    ……
    皇帝没有回答,而是沉着脸说:“开始吧!”
    陆彦点头,说:“昨日,两位殿下已经做过了内阁出的题目,是按照殿试的规格来的,这是结果,请皇上过目。”
    皇帝接过去看了一圈,点点头说:“都不错!不相上下!太子的学问有很大的长进。”
    朱晖出列,微笑冲皇帝拱手行礼。
    夏安安有些意外。
    她问过陆灼,陆灼说,朱行的文章比朱晖好多了。
    如果是按照殿试的规格来考,九殿下胜出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没想到,朱晖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了?
    莫不是内阁有人泄题了吧?
    “就当你们打平了吧。”皇帝又说,“今日再考你们两局,三局两胜,你们没问题吧?”
    朱晖上前:“父皇请出题。”
    第542章 你们觉得如何?
    皇帝:“为君者,是天下人的父母。所以,国事亦是家事,家事亦是国事。
    最近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沈宁沈千户,在护送老九回来的途中遇到刺客,受了伤。太医都说他瘫痪了,治不好了!”
    此事大家都有所耳闻,纷纷表示知道,还有人说:“是孟神医把他治好了!太医们都说,不得不服孟神医的医术呢!”
    皇帝点头:“可是呢,在孟神医将他治好之前,他的一妻一妾都以为他要瘫痪了,而且需要倾家荡产为他续命。
    他的妾室给他喝的汤里面,发现了足以要他命的东西,妾室就喊冤,说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汤是厨房炖的。
    炖汤的厨娘,正好是正室夫人家里带来的陪房。沈宁当即封闭了全府,抓了厨娘来审。
    厨娘也喊冤,说药不是她放的,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沈宁又搜了他们的住处,还借了陆灼的狗去全府找药,却什么都没找到。”
    他看向两人:“无论是处理国事还是处理家事,既需要见多识广,也需要智慧技巧。现在,假如你们是沈宁,你们要怎么查出真相?给你们时间想一想,然后写出来。”
    两人都沉思着。
    过了一阵,两人都提笔写了。
    皇帝拿来看,说:“太子写了四个字:暂且放下。”
    朱晖出来解释:“这毒无论是妾室放的,还是正室放的,都是以沈宁瘫痪且倾家荡产为前提,如今他已经被治好,儿臣认为,可以暂且放下,免得家中人心惶惶。后续再行细查。”
    这很符合朱晖一贯营造的宽仁人设。
    此话一出,不少人点头表示认同。
    皇帝又说了朱行写的:“老九写的是……拿妻妾身边的心腹去审。”
    朱行解释说:“据我所知,陆同知的狗,跟北镇抚司最厉害的搜查犬有得一拼,那药如果在府中,无论是刷锅水,还是埋在地底下,它都能嗅到。
    狗没有找到药物来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有人得了风声,在搜查之前就将毒药转移出府。
    第二种可能是,药本来就是府外的人下的,从他们府上的厨房到沈千户的住处,或许存在着那么一段靠边墙的路,毒就是在那一段路上,从外面直接下进来。
    若是第一种可能,定然有人当时在沈宁的卧室周围,听到里面的动静及时去做了转移。
    若是第二种可能,妾室不可能自己端着汤走那么远,定然有心腹丫鬟拿着,如要在路上下药,绝对瞒不过这个端汤的。
    所以,拿这两位当事人身边的心腹去审,以沈千户的手段,必能有所结果。”
    皇帝听了,没发表意见,而是看向下面:“你们觉得如何?”
    下面没人说话。
    皇帝点:“陆彦,你说。”
    陆彦出列,说:“臣以为,危害自家性命之人,已然离心,无情无义!无论那人有什么理由,身为主家,都不应轻轻放过,否则便是养虎为患。晋王,便是前车之鉴!所以臣若是沈千户,会选择九殿下的办法。”
    第543章 凤毛
    皇帝又问:“魏国公,你怎么想?”
    魏国公说:“臣觉得,陆首辅所言极是。”
    皇帝:“夏辂,你说。”
    夏辂打起精神,出列恭恭敬敬地回答:“臣以为,沈宁死了,谁受益,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他的妾室有子,正室无所出,很显然,沈宁若死,所有的财产都归妾室所出的儿子继承。所以,最大的嫌疑人应该是妾室。”
    皇帝:“沈宁活着,他可以庇护他那表妹妾室,他若死了,正室可以随便找个罪名把妾室发卖,夺走儿子,人财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