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徐灏的存在感

作品:《平凡的明穿日子

    自从徐灏入主锦衣卫后,明面上只有短短数月,实则直至今日依然全盘掌控。只因锦衣卫群龙无首,朱元璋需要有人带给他各方情报,徐灏这个不是外人的外人,暂时很适合。
    因此即使徐灏一直没有什么动作,但是他个人倾向渐渐植入了锦衣卫,带来了一些鲜明烙印,使得整个锦衣卫的监察方向由京城内部针对文武百官转变为重视收集天下各方情报,尤其是针对周边小国和北方胡人的动向以及各地百姓。
    言而总之,就是一切都为了保证国家安宁。对于任职于地方的锦衣卫,俸禄加倍,能够得到珍贵情报的校尉,一经核查即给予重赏。
    当然徐灏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奖惩制度,没让敢于不辞辛苦深入敌方境内的锦衣卫不必顾虑后顾之忧,没有集中训练各地挑选出来的密谍,没有传授那些从影视剧中得来的或许很不切实际的种种特工手段。
    即使如此,徐灏还是在锦衣卫里注入了一股清新风气,尤其是地方上。来自徐灏的重视使得各地卫所为之欢欣鼓舞,一扫长期不被重视的压抑。
    朱元璋对徐灏的作为很赞赏,如今朝中内患尽皆除去,剩下的徐达等人已经不足为虑。徐灏对外的思维也正是朱元璋的想法,为了确保朱氏家天下的根基稳固,必须得尽快加强边关守备以及铲除各地隐患。
    朝廷里,朱元璋有感于阳寿恐无多,正日以继夜的和群臣商议国策,第一桩大事就是完善修订洪武六年由李善长主持制定的大明律。
    朱元璋很清楚当时是出于一时权宜,国家从战乱中刚刚恢复稳定,必须得严苛重刑治理天下。为此几度语重心长的晓谕皇太孙朱允炆,“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你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即为此理。”
    乾清宫内,朱元璋沉声问道:“召你前来,是为了徐灏临出京前的一条建言,你作为行太仆寺的主官,也听听你的想法。”
    陪侍一边的朱允炆和兵部尚书齐泰对视一眼,都露出一份讶异,都不知晓此事。
    马大人恭敬的道:“是。”
    朱元璋缓缓说道:“原本朕没往心里去,可是徐灏带给朕一份惊喜,因此朕对于他的建言不能不加以重视。”
    朱允炆忍不住说道:“什么惊喜?您说给孩儿听听,也让两位大人跟着高兴高兴。”
    朱元璋嘿然道:“惊喜是惊喜,可也令朕开心不起来。徐灏目前途经湖北,收到当地锦衣卫的紧急奏报,蕲州广济县贼人田五成聚男女二百人立白莲教,意图谋反,被徐灏连夜带人给一窝端了,严刑逼供招出其兄田九成,僧人李普志,汉中府沔阳县吏高福兴等人,几年来蛊惑教众千人秘密打造兵器,甚至连帝号都打出来了,此等谋逆之举竟然当地官府一无所知。”
    此言一出,朱允炆和齐泰全都骇然,齐泰忙说道:“竟有此等事?莫不是徐灏故意夸大其词,意图邀功请赏吧?”
    朱元璋冷笑道:“邀功请赏?难道你忘了洪武六年,就是这湖北蕲州王玉二聚众烧香造反的大案?那时区区一百多人短短时间内裹挟上万百姓攻占县城,杀死官吏二十多人;你忘了洪武十四年广西山民自称弥勒佛转世,集众造反了?你还是忘了前几年宜春、萍乡、分宜、宁都等地的弥勒教起事?当年四川王元保,眉县彭普贵打着白莲教的旗号,攻陷十四州府县的往事你也都一并给忘了?”
    齐泰顿时汗流浃背,双膝跪地说道:“是臣疏忽,请陛下降罪。”
    朱元璋不悦的摆摆手,说道:“起来吧,朕是想提醒你,这天底下并不安稳,有的是造谣惑众之徒意图谋反,不要自以为乃是小事就轻忽大意,一旦兵祸连为祸百姓就是朝廷的失职。今次徐灏能防患于未然,朕很是欣赏,干脆命他坐镇指挥抓捕白莲教众好了,给他个立功受赏的机会,完事后给予封爵。”
    朱允炆神色不自然起来,徐灏和燕王府走得太近,必须得加以防范。而看皇祖父的意思,是有意给他功勋使其重掌锦衣卫,那怎么可以?今后自己还不得为此寝食难安?
    齐泰义正言辞的道:“陛下,徐灏能主动为朝廷分忧,是该予以奖赏。可是臣认为不可令其带兵,因其资历尚浅,年龄不足以服众,而剿灭反叛事关重大,理应下旨命湘王府和蜀王府坐镇督促,协调当地官军分多路包围歼之,此为稳妥之策。”
    朱元璋也不坚持,事实上他也不好看徐灏的统兵本事,更知道那小子最怕死了,当即笑道:“就依爱卿之言,准奏。”话锋一转,对着马大人说道:“关于徐灏的建言,他提出行太仆寺取消文官任职,改为任命致仕武官来养马,你看如何?”
    马大人心中震撼,没想到徐灏不声不响就解决了太仆寺多年弊病,想他年轻时曾为此数次上书兵部,都被兵部压中不发,不用问都知道是兵部的大小老爷们不想被武臣分走了权力,因此后来干脆闭口不言了。
    果然天子近臣能够直达天听,马大人慷慨万千,想他做了整整四年的少卿,这还是头一次走进乾清宫,此刻也不管身边的齐泰飞来的眼神,点头道:“武官和战马打了一辈子交道,比文人有经验的多,再说武官善于吃苦,臣认为此策大善。”
    齐泰忽然觉得不对劲,附和道:“臣也赞同。”
    “嗯!”
    朱元璋满意点头,其实徐灏一说出来他就知道这建议的正确性,武官养马天经地义,文官养马怎么看都觉得怎么别扭,不说其中利与弊,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行太仆寺设立于洪武十八年,原本是太仆寺掌管的群牧监负责养马,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又特别设立行太仆寺专人专管,隶属于兵部,谁知渐渐被文官所集体把持,倒是当初始料未及了。
    朱元璋今日特意把兵部尚书齐泰和少卿马大人叫过来,就是想看看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二人出言反对,那么下场就会很难堪了。
    马大人没明白怎么回事,神色自若和帝王讨论起养马经来,齐泰则又惊吓出一身冷汗,暗道今次险些接连两次触怒于陛下,幸亏自己反应快,不然就麻烦了。
    齐泰心中大怒,暗骂好你个徐灏,不经过兵部就敢直接面呈陛下,明显是不把兵部和本官放在眼里呢,真乃只知邀宠帝王的小人。
    朱允炆一直在心里嘀咕,徐灏那家伙跑到湖北去干什么?等一会儿出去就派人查一查。
    朱元璋和马大人说了半天,发觉马大人确实是有着丰富的养马经验,颇有感触的道:“徐灏所言不假,爱卿一样是精通于养马,行太仆寺今后还得文武并重,不拘身份择优而取。其实不单单是你行太仆寺,其它衙门近些年来也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当一一加以更正。嗯,待明天朝会时和群臣一体商议。”
    马大人为之心悦诚服,不禁说道:“陛下忧心国事,臣万望陛下注重龙体才是。”
    朱元璋叹道:“朕何尝不想休息,就怕时不待我,朕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完。允炆今后有他自己要操心的国事,朕不能留给他一个烂摊子。”
    齐泰赶紧大声说道:“陛下有何忧虑?臣当为陛下分忧。”
    朱元璋缓缓说道:“徐灏今次及时擒获白莲教众并顺藤摸瓜破获一起大案,朕很是欣慰。你兵部也当严密留意各地此等谋逆之案,不要等出了事才派兵围剿,那已经晚了。此外朕最牵挂的莫过于边关守备,爱卿你当会同兵部诸位官员,一起制定出一份敕备国策,朕审阅之后就发往各王府,尤其是要晋王燕王不容懈怠。”
    “遵旨。”齐泰郑重说道。
    朱元璋回过头来,对着跃跃欲试的孙儿笑道:“就知你想为朕分忧,就由你牵头率领户部编百户为一里,教化百姓邻保相助,尊崇古时醇厚风俗,春耕秋获之时一家无力,百家代之,推此以往,宁有不和睦的?此奏折是出自应天府上元县典吏隋吉,你好生看看人家写的奏疏,把此事办好。”
    朱允炆点头道:“是。”
    朱元璋今日很高兴,又说道:“你当日提出禁用黥剌腓劓阉割之刑,徐灏对此也很是赞成。想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不重刑何以警惧那等奸顽刁诈之徒?徐灏说的不错,到底你乃守成之君,生长在深宫之内,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未免一时所施不当,误伤了良善。日后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应及时劾奏,处以重刑。”
    本来朱允炆听的还挺开心,此建议是他爹朱标在世时一力坚持的,他继承了父亲衣钵,当然得宣扬仁义道德,父子二人二十多年的坚持总算开花结果,没想到冒出来一个徐灏,真有种吃饭吃出来一只臭虫般恶心。
    朱允炆暗道怎么说什么都有徐灏?皇祖父您如此器重他,这些国策无不对他讲,听他的建议,干脆任命他为宰相得了?同时暗暗心惊,貌似徐灏大有成为皇祖父不可或缺的存在了?此人不可不防。
    朱允炆倒是没把徐灏视为大奸大恶之辈,也没当成今后的心腹之患,相反很是欣赏。大抵是出于同龄人的排斥,见不得徐灏比自己优秀的缘故。
    想心高气傲的朱允炆自诩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向来最尊敬的是年长有学问的当世大儒,比如齐泰黄子澄和远在四川蜀王府的方孝孺等少数几人。
    朱允炆很不开心,暗道徐灏算什么东西?一个童生而已,万一他也被皇祖父任命为将来的托孤重臣,我还得听他的不成?这令人情何以堪!
    ps:这周数据好凄凉,小钗求各种支持,不拘推荐收藏打赏月票订阅,反正什么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