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节
作品:《doubleface》 这话并不好笑,而且是真情实感,林寻却不由得笑了。
林寻问:“有多快乐?”
秦柊:“比实验成功还要快乐。”
林寻笑得身体抖动,在秦柊怀里一颤一颤。
秦柊也跟着笑了:“原来笑容真的会传染,看来你也很快乐。”
……
爱情会使人快乐吗?
当两个人相爱时,会对彼此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让人快乐的。
自从秦柊和林寻发展成这种关系,两个人的话题就多了一项:两性。
林寻总是提出问题的那个,而秦柊是回答的,不过他的回答都是站在科学角度。若是旁人听到了,会以为是倒数第一名在向倒数第二名请教功课。
林寻:“如果有一天不再对对方分泌多巴胺呢?总有一个期限吧。”
秦柊:“不分泌多巴胺了也会分泌别的,至于期限,这要看性格和基因,有的人生来多情,有的人生来长情,还有的人生来分泌口堵塞,谁都不爱。”
林寻发现,秦柊进来幽默感增进,大概是偷偷报课了:“咱们的恋爱不会也写进实验结果里吧?”
秦柊:“当然不会,这是你我的隐私。如果你觉得有必要,我也会尊重你的想法。”
林寻:“我记得你说过,你曾经有成功的穿越经验,你还通过那几次尝试救了几个人。”
秦柊:“放心,这不是你妄想出来的,我确实做到了。”
林寻若有所思:“那你老实告诉我,你对我表白那天有没有穿越回去反覆尝试?”
秦柊愣住了,他的表情令林寻相信是她想多了,只听秦柊说:“原来还可以这样,我倒是忽略了。”
林寻忍俊不禁:“你不会真的想尝试吧?你那天表白很成功啊,没必要再来一次。”
秦柊:“可我还是觉得不够完美。”
林寻:“不,你已经很完美了。”
你已经很完美了。
这是秦柊听过的最高的赞美,远比夸他智商高,学习好,事业心强,有生意头脑更要动听一万倍。
秦柊的眼睛里不知不觉融入了情感,看上去如同一潭深泉:“能不能再说一些我的优点,你眼中的。”
林寻完全不用思考:“你很细心。虽然你不常笑,话也不多,你却有一颗柔软的心,关心着身边的人。你不会用嘴说,你只会做出来,当我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关心时,我真的很感动也很开心。从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但我不是因为你对我好,才喜欢你。如果你我心意不通,你再关心我,我也只会感谢你。”
都是一些再朴素不过的表达,秦柊却控制不住自己上扬的唇角。
真是如沐春风,令人沉醉。
林寻伸出手指,轻触着他的唇角,说:“这么喜欢我夸你。”
秦柊低头看她:“我希望能一直这样快乐下去。”
……
两个纯爱战士在一起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火花每天都有,笑话也无所不在,他们总是闹出乌龙,然后在一起笑,笑对方的狼狈。
不过再纯爱,也总有不纯的那一天。
人类也是“动物”,有着动物的本能和天性,也需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则。
性冲动总在发生,只不过每一次都被秦柊小心翼翼地压制下去,因他受到的教育是相对保守的,又不知道该怎样对异性表露自己的另一面,这令他非常尴尬。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秦柊一段时间,随着两人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频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亲吻和拥抱,只想让皮肤更大面的去接触,尽情感受对方的体温。
相较于秦柊的纠结,林寻则要敏锐一些,她已经发现了秦柊的“异常”,也学会了解读他每一个细微动作背后的意思。
亲密时,他的手心会发热、微微出汗,他的身体会变得额外兴奋,却又极力压抑着什么。
林寻试探过,结果发现她随便一个小动作都会引起他的注意力,他看她的眼神会异常火热明亮,他的手心温度会比平时高许多,他的身体线条紧绷着,像是正在和什么她看不到的东西交涉、沟通,陷入一种矛盾地拉扯。
林寻再傻也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说实话她也有点紧张和吃不准。
情感上来说,似乎一切该顺其自然,而现在就是遵循自然的过程,可这个时机对吗,什么时候才是对的时机呢?
就在两人各自纠结的时候,某一天,林寻忽然接到了蒋延的电话。
第147章 chapter 11
卷六.起源
chapter 11
林寻向实验室请了假,上午就出了门。
秦柊的脸色不太好看,表情有些阴沉,一早上都不见笑。
林寻一开始还以为秦柊是因为实验进展得不顺利,直到出发之前又和秦柊照了一面。当时的秦柊正在和另外两名科研人员对话,神色严肃,眉目低敛,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旁边的科研人员也吃不准他这是怎么了,说话时小心翼翼。
林寻远远看见了,正要上前却又止步,然后就见到秦柊朝这边扫了一眼,十分漠然,目光只和她相触一瞬就挪开。
林寻抿了抿嘴唇,只好转头往外走,心里还在想,昨晚明明好好的,今天怎么跟个陌生人似的,不,比陌生人还要冷漠,像是她欠了他钱似的。
林寻一边低着头走路一边心里犯嘀咕,直到走出实验室,站在外面正打算用手机叫车,没想到刚站稳,路边就驶过来一辆黑色轿车。
林寻一顿,先是看到车牌,随即看到驾驶座上的男人,疑惑地来到车窗前。
车窗降下一半,林寻对上的是秦柊架在鼻梁上的墨镜,看不清他的目光,却感受到藏在镜片后冷了几度的眼神。
林寻问:“你也出门?”
秦柊开口时语气还算温和:“我送你。”
林寻“哦”了一声,开门上车,系安全带的同时问:“你知道我去哪里吗?”
她正要给他地址,没想到秦柊却说:“不就是去见你那个青梅竹马么?”
林寻古怪地朝他看了一眼,因为他的用词,也因为他平和的声音中暗藏的阴阳怪气。
车子驶上主路,秦柊连个笑容都没有,盯着路面问:“都安排了什么节目?”
林寻说:“就吃一顿饭,说有事找我说,也不知道是什么事。”
“不知道什么事就去,也没问一句?”秦柊说,“也许不是正经事。”
林寻下意识反驳:“蒋延不是这样的人,他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才约我,他和余寒一样工作都忙,不像我这么闲。”
“你哪里闲?”秦柊接话,“你参与的实验比他们那些朝九晚五的工作更有价值。”
林寻再次反驳:“工作不分贵贱,也不能以谁更有价值来衡量。”
正好车子来到红绿灯前,秦柊一脚踩了刹车,视线终于转向林寻,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诧异,大概是因为这还是第一次林寻表现出不高兴,在此之前他们的关系进展火热,说是蜜里调油也不为过。
不过秦钟并没有生气,他不是冲动的人,更不是动不动就用暴脾气、嗓门和拳头解决问题的人,他很快就整理好表情,不由自主露出一点笑意。
林寻就这样一直盯着他的墨镜,从镜片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然也看到自己紧绷的脸色。
直到红绿灯切换了,林寻抽走视线,秦柊再度发动车子。
轮胎在柏油地上滚动着,秦柊的声音在此时响起:“刚才是我说错话了。工作的确不分贵贱,我心里想的不是这个意思,但说出来的话表达得不恰当。也许将来我的实验会彻底失败,我会灰心结束实验室,而你那两个朋友虽然朝九晚五,却有可能在这份普通的工作中创造出超越这份工作本身的价值。”
沉默了好一会儿,秦柊感觉到车里的气氛正在逐渐缓和。
林寻盯着路面,这时接道:“我也有错。我只是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工作,能创造出多少有益于社会、人类的价值,它都不应当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要用价值的大小来定论,那么99%的人是无用的。恰恰是这些平庸平凡的工作,保持着整个社会的运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社会资源,才能确保那些少数派可以安心地进行研究。有的人是小水滴,有的能掀起巨浪,而巨浪就是无数小水滴形成的。我当然希望你的实验成功,但如果它真的失败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所有失败都是为后人成功垫底的基础。从十五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人开始构思潜水艇的可能性,但是知道十八十九世纪它才开始用于战争,四个世纪的时间,有多少前人失败,这些失败的脚印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
这番话落地,又是一段时间的沉默。
秦柊看似专心开车,实则思路早就被林寻带到天边,他一时有些自惭形秽,一时又有些醍醐灌顶。
其实林寻提到的道理并不深奥,人人都可以高谈阔论、直抒胸臆,但轮到自己时往往会陷入思想的困局。人们总是将成功看待得额外重要,成功者受人追捧,失败者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到他人嘲笑、讽刺,好像失败了是多么丢人的事。
秦柊自觉他也时常陷入这样的怪圈,不由自主将“失败”当做人生污点和人生缺陷来看待,不愿去深想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因为一旦去想,挫败感就会更深。怎么付出这么多努力还是失败了——这样的想法只会延续痛苦。
秦柊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道理被林寻一点就破,还正好说到他心坎里去,他心里感觉到一丝暖意,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回应先不显得自己太过笨拙。
许久过去,直到目的地快要到达,秦柊才找到自己的声音:“谢谢。”
林寻快速看向他的侧脸,秦柊没有回望,却能感受到她目光中的惊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林寻根本不知道“谢”从何处来。
车子缓慢停靠在路边,秦柊拉好手刹,这才微微一笑,转向林寻说:“别太晚回来,几点结束提前告诉我,我来接你。”
林寻点了下头:“应该吃完午饭就回来了,到时候给你发信息。”
秦柊仍是笑,看着林寻开门下车,看着林寻的背影,又深深吸了口气,随即靠进椅背,半眯着眼睛呼了口气。
就在这时,车窗敲响了。
秦柊睁开眼,转头一看才发现林寻去而复返。
林寻微笑着弯着腰,白净的面庞和他只隔了一个玻璃窗。
秦柊也不由自主地浮现笑意,将车窗按下,刚要问她是不是落东西了,就听林寻问:“如果我今天约的是余歆,你还会像刚才那样问东问西吗?”
秦柊一怔,喉结往下压了压,尴尬自脸上一闪而过。
林寻忍俊不禁:“只是吃一顿饭,晚点见。”
秦柊:“嗯。”
这次林寻是真的走了,秦柊一直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身上那条连衣长裙,裙摆随风摇曳,随着她的走路姿势灵动地飘在空中,她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发尾柔顺,她露在外面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是会发光。总之没有一处不美好。
秦柊脸上在笑,心里是甜的,脑海中却又冒出一个念头:怎么和蒋延吃饭,要打扮得这么漂亮。
……
林寻没想到的是,当她距离和蒋延约好的咖啡厅仅剩一百米的地方,余寒竟然先一步出现。
林寻下意识以为是巧遇,直到她看到余寒的表情才意识到,余寒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了。
林寻迟疑了一秒,走上前问:“你在等我?有事儿?”
余寒颔首,朝后面的咖啡厅看了一眼,又问林寻:“蒋延约了你。”
“是啊。”林寻毫不避讳,“你要一起吗?”
余寒摇头:“不,我想蒋延不希望我出现。而且我也不希望接下来要说的话,会被他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