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32节
作品:《汉世祖》 看着徐熙,刘皇帝道:“朕没有记错的话,伐辽国书,早在今岁三月便已送抵高丽,如今中秋可都已经过去了!呵呵……”
刘皇帝的笑声,似乎能直透人心,徐熙闻之,更不敢迎视目光,脸上头一次露出了点尴尬的笑容。这终究是徐熙第一次来朝,第一次直面刘皇帝这个威加四海的大汉皇帝,心里怎么可能没有负担,只是被他掩饰得很好罢了。
不过,但刘皇帝展现出其攻击性后,在那强势的气场影响下,徐熙也难以做到滴水不漏的表现了。
“不敢欺瞒陛下,臣也不讳言国内鄙处。高丽朝中,不乏怯懦保守之辈,彼等对备战造成了不小的阻碍,然我王感念陛下多年的教诲与扶持,痛下决心,扫平异议,坚定支持大汉对辽作战!”徐熙语气变得激昂起来,似乎想以此掩饰心虚。
“哦?”刘皇帝脸上似笑非笑的,抬手理了理袖子,悠悠然地道:“不知高丽国内,准备了多少军队伐辽啊?”
徐熙当即禀道:“回陛下,我国已备水陆十万大军,其中步军七万,已屯于辽丽边境,水军亦可随时北上作战!”
说这话时,徐熙语气中没有掩饰住自豪与兴奋,而这一丝情绪,被刘皇帝敏锐地察觉到了,也暴露了这高丽棒子的一些心理。
“倒真是不少啊!”刘皇帝眼睛一眯,目光变得凛然,感慨了一句。
“我王祈禀陛下,高丽十万大军,随时听候陛下调遣,北上协助大汉作战!”徐熙以一种强调的语气,继续道。
“朕若是不同意呢?”刘皇帝突然漫不经心地说了句。
“这……”徐熙一愣,终于抬眼望向刘皇帝,面带愕然,他纵有舌辩,但面对刘皇帝那淡漠的眼神,也心中直泛寒意,涌到喉头的话也有些说不出口了。
“陛下,高丽素为天朝藩属,我朝君臣也满腔热情,甘为仆从,望陛下垂怜,给高丽一个效忠陛下、回报天朝的机会!”稳定心绪,徐熙再度跪下了,匍匐在刘皇帝面前,几乎五体投地。
“高丽王如此盛情,拳拳诚意,朕倒要感动了!你回高丽后,替朕向王昭表示感谢!”盯了他好一会儿,终于收回了目光,摆摆手,不咸不淡地说:“来使一路辛苦,先去宾馆暂歇吧!对高丽所请,朕也当与臣僚做些讨论,再行回复!”
“陛下……”徐熙起身,还想做些努力,但被刘皇帝一个眼神杀,憋了回去,只能改口:“是!臣告退!”
刘皇帝也没有再与这徐熙多话的意思,直接示意人带他下去。待其离开,刘皇帝顿时不屑道:“说着谦卑的话,却是野心昭然!也不知是谁给高丽的勇气,时至如今,想要插手汉辽大战!他们想干什么?来摘桃子,占便宜?”
“你怎么看?”刘皇帝直接问刘晞。
刘晞是一脸安然地候在那里,这个儿子,你不点他,他就不动。不过,当刘皇帝问起时,还是慢条斯理地,拱手说出自己的看法:
“自开宝年来,高丽与大汉便始终若即若离,屡有龃龉,民间贸易往来,也多冲突!来使那番陈情,毫无意义,不需当真!
汉辽开战已然半载,高丽近辽东咫尺,却始终按兵不动,坐望之心显然。而今,辽东战局已定,他们这是坐不住了!
如今,来远地区尚未臣服,也是距离高丽最近的城邑,他们的目标,只怕也是辽东南那些州城,倘若待朝廷彻底扫平,他们就没有涉足的借口了!”
“好盘算,只是,高丽想要插手辽东,就不怕烫手!”刘皇帝冷冷地说了句。
第264章 强硬的道理
“以高丽眼下表露出的野望,倘若开战之初,他们便举兵北上,配合作战,只怕还真就让他们讨得些便宜,成功侵占些城池土地。有大义名分在,朕还真就不便翻脸了!”
刘皇帝的语气中丝毫不掩饰嘲弄,那股子鄙夷是个人就能感受到:“大汉将士舍生忘死,血战半载,方才奠定如今的局面。好嘛,眼瞧着契丹人不支了,高丽人这就迫不及待,想要跳出来分享胜利果实了?这世上,岂有这么便宜的事!
持兵观望,待时而动,王昭想得太美,朕有岂能如其愿?”
不可否认的是,大汉与高丽之间,有过十多年的友好交往,往来甚密。并且,刘皇帝一度对王昭加以扶持,支持他对内改革,巩固王权。
当然刘皇帝不是做慈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扶持高丽,以牵制辽国,以增加汉辽战争的胜算。在早起,双方共同对抗辽国上,合作共识,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即便不那么明显。
但是,国与国间的关系,还是利益为先的,也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早年辽强汉弱时,迫于辽国的威势,再加上历史文化上的亲近,汉丽之间关系自然融洽的,使节来往频繁。
然自大汉第一次北伐,并且大获成功,收复关山之后,就开始变化了。一方面在于高丽王王昭对内改革的成功,王权提升,国力增强,有了些底气。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汉锋芒毕露,威胁与日俱增,让高丽国那边捉摸不定了,毕竟历史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中原王师也曾马踏半岛。大唐当初的强盛与荣光,距今也就三百年,不算遥远,而大汉眼瞧着朝那个方向进化了。
此前,仍旧有契丹大辽与大汉对抗,中间隔着辽东与东海,又不接壤,高丽倒也没有那么多的紧迫感,左右逢源,观望起来倒也还算自在。
即便在大汉这第二次北伐,高丽那边仍旧稳坐钓鱼台,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在汉辽鏖战血拼之际,作为一个积极的观众,或许还在拍手叫好了。
不过,随着锦州告破,汉军东进,随着辽河战役落幕,汉军尽据辽东,高丽再也稳不住此前的闲适了。
不说整个东北,哪怕只是辽东被汉军收复,汉丽之间就已经接壤,隔鸭绿江相望了。更重要的,高丽这边原本还真打算趁着汉辽交战,占些便宜。
在确切东北汉辽交战形势之后,高丽君臣也做了一番商量,于是决议,该行动了,再不下场,就连口汤都喝不上了。徐熙此行,便是为了此事,助汉攻辽,心知肚明,只是借口,籍此进行领土扩张,才是实际。
“陛下,既然高丽来朝,上禀此事,大汉这边,也不得不引起重视了!”见刘皇帝言语中尽是锋芒,刘晞少有的正紧了些,拱手说道。有外臣在,刘晞对皇父的称呼也保持正式。
“是啊!”刘皇帝嗤笑两声:“十万水陆大军,手笔不小啊,高丽国如今倒也阔气起来了!三万水军,王昭想要干什么?”
刘皇帝的眉头慢慢地皱了起来,不敢心中如何不满,嘴上不如不饶,但高丽如今突然来这一手,还是让刘皇帝感到些许麻烦,需要慎重对待。
即便再瞧不上高丽国军队的战斗能力,但毕竟是十万水陆大军,以高丽国的情况,显然还能动员更多,蚁多咬死象,这点就不得不当心。
尤其是那支水军,当年东海水师在高丽犯的案,固然起到了打击警告的效果,似乎也刺痛了他们,引起了他们的危机感,竟然养起了三万水师。
对于辽东大军来说,海路的补给线,尤为重要,是最不能出问题的地方。虽然东海水师牢牢地掌控着制海权,高丽水军更不足为道,但也怕疏漏,能没有意外就最好。
“如今看来,当年扶持高丽的决策,还是有待商榷啊!”刘皇帝感慨道。类似的话,刘皇帝此前已经说过了,就在汉丽产生摩擦之后。
“事已至此,悔之无益,还当着手解决眼下问题!”见刘皇帝绷着张脸,刘晞小声说道。
“朕从不后悔!”闻言,刘皇帝固执地强调道,虽然这句话很值得怀疑,他这些年后悔的决定多了去。
“朕若是不同意高丽所请呢?你们说,王昭会作何选择?”刘皇帝问道。
李崇距没有接话的意思,硬着刘皇帝阴冷的目光,刘晞稍加思索,应道:“这就不再大汉的掌控之中了,倘若如此,汉丽两国之间,关系恐怕将继续恶化,高丽对大汉,将更加忌惮不满。他们或许会咽下这口气,或许不满之下,悍然发兵,越过鸭绿江,抢城占田,劫财掠民!”
“他们不咽下这口气,意识是,要朕忍下这口恶气?”刘皇帝语气突转,疾如暴雨。
刘晞表情微滞,还是沉声说道:“汉丽交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却不得不多添几分小心。而今辽东初下,一切还不稳定,东北地区辽军,虽则日渐式微,但死而未僵。
倘若在这种情况下,高丽参与进来,与大汉为难,甚至引发战争,定然给辽东的局势增添变数。
更严重的是,一旦辽丽这两方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汉,对大汉而言,可就要陷入麻烦之中了。”
“如果是那样,大汉的水师,就该南下光顾高丽海岸了!”刘皇帝语气生冷,仿佛要吃人,态度还是那般强势。
“但朝廷不可不虑,辽丽若勾结,甚至可能造成辽东局面的反复,酿成大患!若是辽国,他们是不会拒绝高丽参与进来了,甚至会积极响应,毕竟,辽国在辽东,已经不怕再失去什么了……”刘晞说道。
“听你的意思,是要朕答应高丽的请求了?”刘皇帝盯着刘晞,目光之中带着审量。
面对刘皇帝这等目光,刘晞此时也感到压力了,不过,还是沉声应道:“臣以为,一切还当对付辽国为先,尽量避免旁生枝节,至于高丽,可以待汉辽战事终结,腾出手来,再做收拾!”
听其言,刘皇帝呵呵笑了几声,看着自己的三儿子,笑吟吟地感慨道:“三郎,你的心态倒是摆得正,谈论此事,如此心平气和,可比朕冷静多了!”
对此话,刘晞眼睛机灵地转了一圈,嘿嘿笑应道:“臣只是随口一说,些许浅见,拿主意,还得看陛下!”
“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高丽既然展露野望,朕若是准其北进,让他们占了辽东南,其意犹未足,继续攻城多地,那当如何?继续放任他们?用大汉将士奋战所得,来填补其欲壑?汉辽战事终结之日未定,届时,还是会面对同样的局面,与其如此,何不从一开始就掐灭其心思?”刘皇帝以一种平静的语气,表明他的态度。
闻言,刘晞的眉头也拧了起来,下意识地说道:“若从开战之初,高丽军就北上,该失去的,同样会失去,必要的代价,并非不能接受!”
“朕说的是现在!考虑是当下!着眼的是将来!”刘皇帝冷冷道。
刘晞沉默良久,那淡定的面容间,露出一抹苦笑,躬身长拜:“是臣考虑不周了!若依照陛下之意,只怕难以善了了!”
“你的想法,不无道理!”刘皇帝冷峻的面容也缓和下来,给了刘晞一个肯定。
而后,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冷冷地盯着高丽半岛:“只是,朕讨厌被动!高丽倘若一直安分着,朕也不会对他们动心思,但是,他们既然主动跳出来了,给朕出这个难题,那么朕就将着手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朕不能把主动权拱手让给高丽人,倘若辽东形势有所变化,即便造成一定反复,那么,挑起这个变化的,也一定是朕!
高丽,蕞尔小国,有什么资格同朕讲条件!”
“已经多少年,朕没有妥协过了,这一次,也不例外!”
第265章 谋划高丽
堂内沉默少许,在刘晞与李崇距从刘皇帝那强势乃至霸道的气场中平复过来之后,刘晞问道:“当如何答复来使?”
刘皇帝响了想了,指示道:“倒也不必直接拒绝,朕不是说过吗?还需同臣僚们商议一番,总需要一些时间,高丽人用了半年时间备战,这点时间都等不了。至于那徐熙,是第一次来朝吧,那就让他在幽州多待几日,也方便我们一尽地主之谊!”
“此事,就由你去安排吧!”刘皇帝对刘晞吩咐道。
“是!”
“喦脱,传谕,让李业、楚昭辅、李继勋前来行在议事!”刘皇帝又向喦脱下令。
“我们此前对高丽那边的关注,似乎有些少了!”坐回御案,内侍再添茶水,品罢,已经完全平复心情的刘皇帝看着没怎么作话的李崇矩,淡淡道。
一听此言,李崇矩也稳不住了,离席起身,干净利落地一拱手:“是臣失职!”
看着这个心腹宠臣,刘皇帝都有些无语了,都快成条件反射了,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形,李崇矩都是这般,主动揽责。
固然,很多时候会体现出其担当,也让刘皇帝没法过于苛责,但是这样的情况多了以后,刘皇帝的心里也难免有些腻味。
你一个秘密机构的情报头子,如此滑溜,难以沾手,有的时候,表现得太过谦恭,太过低调,也并非就是好事。毕竟,伴君如伴虎……
这一回也一样,刘皇帝几乎无视李崇矩的自承其责,摆了摆手,如常说道:“高丽国如今是什么情况,武德司就没有一点了解?”
闻问,李崇矩显得更加严肃了,谨慎地回道:“陛下,由于未加重视,高丽的情况多语焉不详。”
注意到刘皇帝微蹙的眉头,李崇矩迅速将已知的一些情况说来:“根据这些年来自高丽的消息,可作分析,其国内并不安宁。
经过高丽王王昭对内改革,高丽国力确实有不小的提升,尤其是王昭的权威大大增长。但是,由于王昭手段过于严厉,威胁王权的贵族、功臣以及异见官员,都逐步为其剪除,这使得高丽朝廷内部怨声载道,人人自危,政治矛盾也日趋严重。
同时,王昭也渐昏惑,内不自安,为预防可能的谋反篡逆,在国内大兴监狱,十余年间,入狱者的成千上万,都是遭受狂风暴雨。同时,大肆增加禁卫军队的实力,也拱卫王权。
更多的情况,还需刺探确认!”
刘皇帝也明白,这大概就是李崇矩能够知道的全部了,虽然只是一些泛泛之谈,并不乏揣测分析。
也没有为难他,理解的同时,指示道:“那就增派人手,将忽略的、放下的事务重新拾起来,高丽都冒头了,你们武德司也要及时应对!”
“是!臣明白!”李崇矩心情微松,立刻应道。
“人手缺吗?”刘皇帝关心了句。
对此,李崇矩坦然道:“不瞒陛下,外国消息刺探、国情收集,困难实大,有用的人手,永远不会多。不过,臣会想方设法,尽力克服!”
点了点头,刘皇帝又思量了一会儿,说道:“倘如你此前分析的,那这王昭的日子,只怕并不那么安逸!国内既然矛盾重重,还敢如此劳师动众,插手大汉与辽国之间的战争,原因何在?莫非,是以邻为壑,意图通过此战,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与纷争?”
说这话时,刘皇帝的眼神明显发亮,显然,他就是这么认为,就这般判断了。并且,越想越觉得有理。
李崇矩不是逢迎之人,但听此分析,也少有地恭维一句:“陛下英明!很有可能!”
“倘若是这样,那朕就是更不能让其如愿了!”刘皇帝脸上闪过少许的狡猾之色,瞥向李崇矩,吩咐道:“对高丽,可以从其内部着手,想办法收买分化,调拨其内部矛盾。
有些情况,是必然的,王昭对内改革,扩大王权,得罪了那么多贵族、功臣,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利益受损者,岂能甘愿。或许只差一颗火苗,当年不就爆发了一场大叛乱吗?
当初,是大汉支持王昭,助其平叛,那么如今,可以换个支持的对象了!这方面的事情,武德司办起来,可有问题?”
“有陛下指点教诲,臣必定全力施为!”李崇矩当即承诺道。
毕竟,类似的事情,这些年在李崇矩的主导下,已经干了不止一次,虽然是对辽国以及大汉周边的各族、各部,但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换个对象罢了,可以说是熟门熟路,因此,李崇矩没有感到一点为难。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