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76节

作品:《汉世祖

    但就是没料到,留从效会来这么一招,把这些藩属问题给捅开来。而高绍基的效仿,则更使夏州被动。
    粗糙的面孔上,阴云密布,不免惶恐。事实上,时下李彝殷顾虑的,还真是如何脱身的问题,有点被迫害妄想的意思,繁华壮丽的东京城,倏然之间,仿佛成了一座华丽的囚笼。
    不过,瞪着开言的那夏州将领,斥责道:“与契丹联合,那时朝廷大军,只怕就转向,先行灭我党项了!再者,夏绥周遭,河西军、定边军、保宁军,史弘肇、王彦升那些人,是好对付的吗?”
    闻斥,其人也道:“纵然汉军强大,然今其欲吞我夏州,夺我李氏祖业,难道还要束手待毙吗?”
    这话发于义愤,但却把问题的症结给道出来了,言犹未止:“如今被困在开封,如砧板上的鱼肉,却是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了!”
    “你聪明!那你告诉我,如今形势,该如何做?”李彝殷也有些恼怒。
    这名党项武将,名叫李彝锐,乃是李彝殷的族弟,属李思恭一脉。闻问,当即应道:“莫若潜出开封,逃回夏州,再观朝廷反应。如其抚,则上表请罪,继续臣服,积攒力量;如其剿,则聚夏绥兵马,拥党项之众,外联契丹,予以对抗!”
    “真是好计策!”李彝殷却笑了,不过明显是哂笑:“我问你,如何逃出开封,这宾馆周边,有多少朝廷眼线你可知道?如何秘密避过巡卫?此去夏州,何止千里,如何躲过沿途的关卡城镇?”
    “这……”面对的李彝殷这一连串质问,李彝锐讷口了。好像事情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啊,潜出东京,逃回夏州,并不是两步到位的事情。
    深吸了一口气,李彝殷尽量冷静下来,看向另外一名姓张幕僚,说道:“不可否认,眼下的情势,却是堪忧,其所言,并非毫无道理。如今我身在开封,远离根本,倘若朝廷真欲将我扣留,那是断然没有反抗的余地的。
    我若被囚于此,哪怕受尽屈辱,亦无干系,唯虑夏州生乱,虽有我儿光睿尚在,但难保局势动荡,与朝廷可趁之机。
    不论如何,需思脱身之计啊!”
    在来京之前,李彝殷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甚至将他出了意外的后事都安排好了。然而,如果朝廷真的翻脸了,那点后手,又岂能保完全。他统治了定难军二十多年,在稳定局势,敛聚人心方面,李氏家族内部在短时间内还没有人有那样的威望替代他。
    而从李彝殷的话里,可以听出,献地,是不可能的!
    “使君,属下以为,潜逃是必不可为之事,那会显得心虚,触怒朝廷!”幕僚想了想,答道。
    “都这种局面了,还顾虑这般多作甚?”李彝锐忍不住了,被李彝殷一瞪,又闭上嘴了。
    张姓幕僚则道:“属下以为,情势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般严重!”
    “哦?”李彝殷精神微振,手一抬,道:“快请说来!”
    “其一,对于留高所请,到目前为止,朝廷似乎仍没有明确的态度与措施,可以想见,天子与朝廷也在犹豫。漳泉自不提了,山高路远,又为唐、粤两国所阻,此时纳之,也无法予以有效控制,实为鸡肋。
    其二,使君此番主动来朝,带诚心,携厚礼,祝贺大捷。如此恭顺,朝廷岂能无故扣留,惹人非议,中原天朝,岂能不顾惜颜面?
    是故,属下以为,我们不可因此变故,而自乱阵脚!”
    这一番分析,还是稳了稳人心的,李彝殷想了想,道:“话虽如此,但我们的安危,夏州的将来,不能全靠朝廷发善心!以朝廷这些年在陇右、河西的蚕食扩张来看,我夏州早晚是其目标,若是因留、高之辈,将其目标提前转向我们,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张姓幕僚说:“天子有混一宇内之心,海内皆知,然从以往大汉国策来看,当先图南,而后略北。去岁若非契丹人主动挑衅,怕也不会有这一场惊天动地的汉辽大战。
    若无意外,于我夏州而言,还有积蓄力量的时间!”
    “你就直说吧!如何从开封脱身?”李彝殷有些不耐烦了。
    略作苦笑,幕僚又想了想,道:“使君,欲求脱身,属下建议,上奏天子,言愿献定难军属地,但因辖下形势复杂,土地籍册也需整理,求还夏州,筹备献地之事。倘若天子应允,待归夏州,自可另做周旋!”
    这个建议,还是有可行之处的,一般情况下,碍于各种因素,朝廷也是真不好强留李彝殷的。李彝殷考虑一阵,突然道:“若我上表,天子干脆以此理由留我在开封呢?那岂不是正中其下怀?”
    幕僚一愣,认真思详,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人心总是难测的,更何况是天心,而当今天子,也从来不是个因循守旧的人。
    思来想去,人在东京,无论朝哪个方向考虑,似乎都有风险。过了好一会儿,幕僚又开口了:“使君,属下以为,天子前者之所以对留从效所请,按捺不发,未必没有试探我等藩臣心意的意思。高绍基是随留从效之后,做了选择,不管如何,使君也该有所表示。
    属下建议,使君可入觐天子,以此事试探,同时表明夏州臣服之意,看其反应,再做计较。另外,除了我定难军,尚有江南的吴越国,未作表态,我们不必过于紧张!”
    考虑了一阵,李彝殷也无其他办法,徘徊几许,说道:“暂且只能如此了!”
    开封上空,断断续续地,打了好几阵雷,市井之间,百姓还家,商贩歇业,都做好了避雨准备。然而,许久过去,竟没有一滴雨水落下,最终,那积聚已久的阴云反而逐渐散去,太阳的光辉落下,将天空本来的面貌展现,世界再度恢复清明。
    而李彝殷在宾馆内,心情苦闷,终是叹道:“看来此次来京,却是来错了!”
    第298章 对党项策
    “李氏世居夏绥,恭顺朝廷,守边安民,功勋甚重,朕犒赏尚且不及,又岂有夺你封地之意?朕坐拥天下,四海八方,无不臣服,党项之众,亦是朕的子民,自不会区别对待。你且安心,勿作他想,来一趟东京不易,你我君臣相见相识更为不易,多待一段时间,让朕尽此地主之谊……”
    刘承祐是在万岁殿接见李彝殷的,看着微躬着身体,小心翼翼站在下边的党项老酋,以一种宽和大方的语气,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李彝殷此来,表现得尤为恭敬,未露一点桀骜之意,万事皆依顺刘承祐,让他坐,都不愿,说他只配站着应答。
    当刘承祐说完这番话后,李彝殷紧张的情绪稍作舒展,然而仔细体会天子的话,明显还有挽留之意,这又让他不得不有所警惕。不过,至少眼下,天子明确表示,不夺他夏州之地,那么就还不到翻脸的时间,他可稍安心。
    等李彝殷告退之后,刘承祐也收起了虚伪的表情,呢喃了句:“纵朕有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胸襟,其欲背离,又焉能养虎为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向朝廷纳税服役者,又岂是朕的子民?”
    刘承祐这话,同样显示出他对定难军的态度。身边侍候着的,乃是卢多逊,自当年西使归来后,这几年间,他一直被刘承祐派做西北方面事务官。
    戍民的迁徙、边情的调查、诸族的招抚,只要同西北军政有联系的事情,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北伐之前,卢多逊再度奉命远赴西北,联络诸方,郭崇威征召蕃骑的过程中,他就做了不少辅助性的工作。
    “对这李彝殷,你怎么看?”侧过身体,刘承祐问卢多逊。
    卢多逊当初少年意气,一举及第,才气既盛,锐气逼人。然而入仕之后,却不算顺利,刘承祐不只压着他,还屡与其磨砺。二十岁左右,便被派往西域,历时两载,饱经苦难始归。
    其后,方才得到刘承祐进一步认可,委以要事。不过即便如此,距离他的期望,仍旧很远。不过,这些年的锻炼也不是白费的,为人内敛沉稳了许多,然而,不时流露出的机巧,还是证明其本性未移。朝廷中有两个人最善于揣摩刘承祐的心思,一个是陶谷,另一个就是卢多逊。
    此时,闻刘承祐垂询,卢多逊不敢怠慢,但还是考虑了会儿,又小心地观察了下皇帝的表情,这才拱手说道:“观其表现,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其心必异,不可相信!至于主动进献夏绥之事,更不可当真,不过留、高二使君相继上奏,他不得不有所表示,故而效仿以作试探罢了!”
    “你倒是直接给他定性了!”刘承祐似乎有些意外。
    卢多逊恭维道:“他此等伎俩,岂能瞒过陛下?”
    “倘若方才朕直接答应他,接纳夏绥,占据大义,他当如何?”刘承祐说。
    卢多逊不假思索,恭声道:“陛下,这党项老酋,岂会在意这些?倘如陛下之言,那么会坚定其背反对抗朝廷的决心!”
    “现在朕拒绝了,他就会恭顺臣服朝廷了?”刘承祐淡淡道。
    “不然!”卢多逊摇摇头,郑重地对刘承祐道:“陛下恕臣直言,似定难军,名虽臣服朝廷,实自成一国,难与一心。而与南方诸势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以党项为本,又扎根夏绥经营多年,气候已成。非以大兵,破其军,复其城,夺其民,不能定之!”
    顿了下,卢多逊又道:“并且,臣以为,以朝廷的实力,平之易,治之难,服之更难!”
    卢多逊来这么一句,也把刘承祐的兴趣给勾了起来,朝他伸手示意,道:“坐吧!说说你的看法!”
    “谢陛下!”卢多逊微躬身体,退至席上坐定,酝酿了下,从容叙来:“党项人在夏绥的发展,拓跋李氏的崛起,陛下已然熟知,不需臣多言。定难军依靠党项部族,趁隙崛起,自守一方,拓跋李氏则以党项为根基,名虽称臣,实则不服。
    以定难军的兵力、实力,哪怕仅靠西北的几支边军,便可夺之。然而,其所辖诸州,多为党项部众,只要有狼子野心者,稍加挑拨,则难免有犯上作乱者。
    是故,想要一举平定李氏,消除党项之患,保西北安宁,还需做全盘考虑!”
    瞄了刘承祐一下,卢多逊继续道:“党项部众甚多,除了占据州县的拓跋李氏,还有更多仍保留着游牧生活习性的部落,而这些人,与定难军不可一概而论。臣建议,可分而治之,朝廷如欲谋之,当一面打击定难军、打击李氏,另一方面则分化、诱抚、招徕其他党项部族,如此双管齐下,可竟全功!”
    听其言,刘承祐脸上露出了点笑意,看着卢多逊的目光,饱含着赞赏。如果仅论军事实力,如卢多逊之言,只靠史弘肇、王彦升、李万超等将领,就足以进占夏州。党项虽众,但并非浑然一体,仅定难军的力量,实不值一提。
    而卢多逊却是透过浮面看本质,西北定难军的问题,究其实质,还是民族问题。如其所言,拓跋李氏,只是党项诸多部众中的一支,从李思恭时起不断发展壮大,得到朝廷的招抚,最终成为诸部之首,作为党项人的代表,活跃在这个时代。然而,若把它看作铁板一块,那就是一叶障目了。
    卢多逊的看法,还是很有见地的,长期关注研究西北事务,也确实有些东西。原本的历史上,为何会放任党项人坐大,让区区一个李继迁,把西北搅得天翻地覆,夏绥五州得而复失,河西故地,永为遗憾。
    这其中,固然有李氏的百年经营,根基深厚,兼李继迁狡猾,与李继捧一起在辽宋之间左右逢源。但更重要的,还在与北宋自身的失误,打赵光义起头,就是错招不断,好牌打烂,疲于奔命,搞得狼狈不已,而从一开始,就完全轻视了党项问题。
    当然,此时的刘承祐,因为“西夏”的原因,固然重视之,但要说有多忌惮,以其为大敌,那倒也不尽然。以大汉如今的实力,还要对其小心再小心的话,也太高看党项人。
    不过,卢多逊的进言,终究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将定难军与整个党项部族区别对待,分而治之,是个好主意。
    “具体如何?”刘承祐又问。
    “对定难军,以消减控制其军队为主,此为兵事;对党项部族,则以利益邀买,就臣所观,党项部落赖以生存,用以同大汉交易者,不过盐、马,以此换得粮、茶、酒、布,因而,只要朝廷善加把握这些,足以使极大一部分党项部族不敢轻易背离朝廷!”卢多逊侃侃而谈。
    手指习惯性地敲击在案上,思吟几许,抬眼对卢多逊说:“此议既然由你提出,那便交给你去做。眼下正值盛夏,待入秋天凉,你再到西北去!”
    “是!”卢多逊面色微喜,慨然应命。对于卢多逊而言,早已将西北事务,当做自己未来前途所在。而刘承祐这番,不只是听取了他的意见,还等于把对党项部族事务委派给他了。
    刘承祐自个儿又琢磨了一会儿,突然说:“方才观李彝殷表现,是思归心切啊!原本,人家主动来朝,怎么厚待都不为过,朕也无心扣留之。然而,观其行,闻其言,再听你建议,朕却不想放他回夏州了!你说说,有什么良策,在不伤朝廷名誉的情况下,将他留在东京?”
    面对刘承祐垂询,卢多逊会意,只眼珠子一转,禀道:“陛下,良策臣没有,下策倒有一着!”
    见他还卖起关子了,刘承祐手一扬:“说!”
    卢多逊道:“陛下前言,李彝殷难得来一次东京,该当热情接待,让其尽兴。以陛下之好客,东京之大,纵一年半载,怕也难以尽数赏玩。盛夏寒冬,不便旅行,逢年过节,亦可同欢,李彝殷年纪已长,若再有个病痛,更需安养……”
    卢多逊话说完,刘承祐立马就笑了:“当初那瑶蛮秦再雄来京时,朕让人陪其畅游东京,看来对这李彝殷,朕要更热情了!”
    说着,刘承祐又悠悠然地说道:“倘若李彝殷流连东京忘返,那定难军内部,应当不会出现什么波折动荡吧……”
    第299章 辽国的情况
    盛夏的季节,十分炎热,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令人躁动的气息,经过通报,李崇矩入殿见礼,顾不得享受殿内的清凉,郑重地向刘承祐道:“启禀陛下,北方传来消息,契丹乱事已平!”
    此一言,立刻把刘承祐全部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眼睛一眯,说:“前面不是还说,双方仍在纠缠吗?如何破局的?”
    李崇矩道:“辽将耶律斜轸,率轻骑三千,迂回六百里,直袭叛军后方,耶律喜隐等人不察,腹背受敌之下,大败,其乱遂平!”
    闻之,刘承祐笑了笑,语气虽有些可惜,但心态看起很是平稳,道:“早已知晓,叛军不会是契丹主臣的对手,不过,契丹此乱,前后历时四个月,也足够了……”
    关于辽国内部的这场叛乱,总得来说,契丹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积聚已久的矛盾的一次大爆发,耶律喜隐只是一个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这场汉辽战争,如果战事结果没有恶化,那么同样也不会闹到这种程度。
    起初,在上京发动叛乱失败后,耶律喜隐潜逃而出,与一众党羽,迅速在西面七十里外的扶余城,召聚叛军,得众上万人。其后,便再度向临潢府发起进攻,想要抢占都城,控制中枢。在城内的叛乱虽因畏怯者的举报未发先败,但里边,仍有一些内应的。
    然而,负责上京安危的,是萧海漓。临变之际,都能积极应对,采取果断措施,扑灭阴谋,保住上京,在这种情况下,又哪里是耶律喜隐所能得逞的。
    耶律喜隐受阻于上京城下七日,里应外合的计策在萧海漓严密强势的控制下,宣告破产,至于强攻,则更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叛军中,也不是没有能人的,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喜隐听取建议,开始广派使者,联络契丹诸部,散布流言,并鼓动厌战部族对辽帝耶律璟的反抗情绪。
    在汉辽鏖兵的时间内,契丹国内贵族、部民,也确实受到了极大的损失,累积着怨气,再加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消息,耶律喜隐又举着“述律后”的大旗,又把其父耶律李胡也给请了出来,还有那么多王公贵族做臂助,还是迷惑了不少人,投靠耶律喜隐。发生在临潢府南面的奚人动乱,也是耶律喜隐挑动的结果。
    在耶律璟领军回返之时,耶律喜隐在上京临潢府的实力不断扩充,几乎完全控制其周边,断绝其交通,想要迫降。然而,萧海漓不识时务了,始终坚守,安抚控制,靠着完备的防御,充足的粮草,以及耶律璟留下的精锐军队,牢牢地守住辽都。
    在萧海漓看来,耶律喜隐心浮气躁,志大才疏,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大体,悍然发动叛乱,让社稷臣民蒙受重大损失,甚至导致国家的衰亡,这样的人岂能成事,又岂能让他成事。因此,萧海漓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叛军的对抗中,使得耶律喜隐奈何不得。
    随着后边耶律斜轸的提前归来,杀入城中,带来辽帝的诏命,通报前方情况,总算安定了绝大部分上京人心。而有了耶律斜轸的辅助,守备则更加牢固。
    耶律喜隐的叛军,声势闹得很大,但终究是乌合之众,临时聚集起的军队,无法做到严明军纪,指挥也难以达到有效统一。如果不能取得关键性突破,那就距离败亡不远。
    事实上,如果南面作战的辽军撤退计划能够顺利,率师回返,足以将之推平。但是,杨业的追杀,断云岭的惨败,让辽军的情况是雪上加霜。
    对于燕云,虽然处于放弃状态,但在南面事务上,仍要留下不少兵力,既作休整,也监视汉军的动向,一旦其出塞北进,好有防备。
    是故,真正随耶律璟北归平叛的,只有以皮室军为主体的不到五万人的军队。并且,在连续的打击之下,军心浮动,士气低落。
    等到奚族所驻地区时,已成强弩之末。所幸皇帝归来,大军所至,原本有些犹豫的奚王识趣地选择支持正统的辽帝,配合他弹压日渐不稳的奚人诸部。
    考虑到军队的疲敝,耶律璟听取了韩德枢的建议,暂时在松山地区休整,并先行稳定奚人。因为上京未失,给他争取了不少时间,国内的局势虽然恶劣,但随着他的归来,很多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当然,在松山休整的同时,对于叛军,耶律璟也没有放任,也不可能坐视其猖獗。针对叛军的动作,耶律璟也广派使者,对契丹诸部展开政治攻势,正主归来,这效果比起耶律喜隐可就好太多了,很快,一大批的官员、部族陆续上奏表诚,痛批叛军,还有不少表现暧昧者迅速转变立场。如此,叛军声势大跌。
    同时,耶律璟又遣耶律沙、韩匡美等将,率领小股军队,北上袭扰,配合萧海漓守城。面对政治、军事两方面的压力,叛军也开始动摇了,有些进退失据。最后,顿兵上京城,竟然再无所作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