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作品:《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不过对外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江山统治的部分,崇祯皇帝是相对友善的。
    毕竟需要利用西洋传教士的学识,来推动大明本土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受儒家思想的传承影响,大明对‘士’这个阶层,过于的倚重和倾斜,以至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都出现严重的问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类自命不凡的思想觉悟,是崇祯皇帝所厌恶和唾弃的。
    若是没有人守卫边疆,种植粮食,纺纱织布等等,哪里能有这帮享受特权,嘴上讲着仁义道德,张口家国大义,闭口社稷为重的读书人,官员等等,能不知所谓的享受着剥削带来的愉悦?
    士农工商的阶级区分,早晚有一日,崇祯皇帝要彻底给他瓦解掉,这才是改变大明的根本所在。
    “还有一件事情,朕觉得内厂这边,有必要尽快落实了。”
    崇祯皇帝皱眉说道:“将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西山火枪营等处,凡籍贯在北直隶治下,他们的直系亲属,或多或少,有序招募进兴建的诸厂中,按劳发放工钱。
    籍贯不在北直隶治下的,要跟这些将士沟通好,看是否愿意举家搬迁到北直隶治下,由内厂负责善后事宜,并参照以上标准行事。
    这件事情,先拟定好详细的章程,呈递到朕这里,若是没有问题的话,就在内厂组织人手,具体负责此事。”
    先前崇祯皇帝恩养遗孀遗孤,就是想要告诉大明上下,日后凡是为大明尽忠,战死沙场的英烈,朝廷会负责善后事宜。
    但随着内厂所辖皇庄,筹建起相应的诸厂,尤其是一些别的因素影响,崇祯皇帝考虑的更多了。
    在这个没有家国情怀的封建大明下,所谓的效忠也好,忠诚也罢,都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义。
    或许在别的地方,崇祯皇帝无法兼顾到。
    不过他所实际控辖的那些新军队伍,包括日后要整饬的三大营,想要对他保持绝对的忠诚,除了发放粮饷外,给予相对的晋升前景,解决全家人生计问题,一旦能精准落实到位,那么这帮新军将士,就算叫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个个都敢昂着头向前冲!
    “皇爷……这件事情是否牵扯太大了?”
    王承恩眉宇间生出忧色,开口道:“依着现有的规模,内厂想妥善解决此事,并非是件难事。
    可若是日后规模大了,就依着各地皇庄,所兴建起来的产业,那……”
    “朕知道你担心的地方。”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放心吧,这个新军的规模,朕心里是有定数的,不会超出承载范畴。
    再者说,现下所兴建起的诸厂,只是朕谋划的极小一部分。
    以后随着发展的需要,还会建设起一批产业,解决这些将士的家眷安置,根本就不算问题。
    内厂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制定并完善章程,落实好这件事情,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朕会明确指明的。”
    “喏!”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一切都是围绕自给自足的模式展开,这也是重农抑商的国本,从未被动摇过的缘由。
    但是遇到小冰河时期,那抗风险能力差的群体,必然遭遇各种麻烦,继而演变出严重的阶级矛盾,导致土地兼并失控。
    崇祯皇帝若真想解决此事,开海是必然,内厂兴建造船厂,天津撤卫设州,都是在筹谋此事。
    但相对应的提高生产力,也是要稳步跟进的。
    看着去做事的王承恩,倚靠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暗暗说道:‘原始工业体系,不是一步就能建成的。
    但是先将流水线作业,逐步在大明生根发芽。
    用内廷名下的皇庄,所控制的那些土地,逐步培育、建设其一批生产水平较高的厂,哪怕跟后世相比,只能算作小作坊。
    但拿来跟当下的大明相比,亦能称此为降维打击!
    叫自己所控制的新军,能享受到这种红利,只需三年,彻底掌控北直隶,乃至更多些的疆域,断然是没有问题的。’
    第五十八章 京师大学堂
    皇权不下乡,宗法大于国法。
    这是大明的标配。
    亦是崇祯皇帝一直想改变的。
    倘若能在大明治下的地方,筹建起‘乡、镇’一级的常设基层,那么大明的公信力、组织力、动员力,无疑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若是能够更进一步,深入落实到村一级,那绝对算颠覆原有的统治思维。
    然而想要做好这件事情,并非所想的那般容易,甚至可以说堪比登天还难。
    仅在崇祯皇帝心里,所能想到的一座座大山,就不是那般好搬走的。
    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在地方上的实际控制和影响力。
    主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士农工商’所传承悠久的思想问题。
    土地生产力,总体偏下的核心所在。
    大明赋税制度,多数作用不到特权派身上等等。
    想要着手破局,还叫大明的总体态势不乱,崇祯皇帝所能想到的,就是一步步的改,一步步的调。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
    手里攥着实打实的兵权,拥有听话忠诚,能打仗的新军,发挥好集体的优势,开展扫盲工作,这不就是妥妥的拥趸派吗?